經濟學所說的稀缺性是指?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精辟地指出:,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經濟學所說的稀缺性是指?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精辟地指出:
“經濟學理論并沒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結論。
它不是一種教條,隻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結論。”
經濟學産生的基礎
稀缺性
口袋裡貨币是有限的,也就是稀缺的,對買到既經濟又實惠的商品一定非常高興。
如果口袋裡貨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便宜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在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中,稀缺的不僅僅是貨币,還有其他一系列産品以及生産這些産品所用到的生産要素。
所以,稀缺性可以看成我們在分析經濟學問題中所必須遵循的約束條件。
而經濟學研究的就是在資源約束條件下,在人們欲望無窮前提下,如何做出最優化的選擇。
經濟學研究基于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這就是資源的稀缺性。
物品與勞務之所以稀缺,無非是以下兩個理由:
第一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
與無限的欲望相比,任何物品與勞務都是稀缺的。
根據物品滿足人的欲望的程度,經濟學把物品分為兩種:
(1)自由物品(free goods)。
這種物品可以無限滿足人的需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自由物品最主要的經濟特征是人們占有、使用或支配甚至消費它,不需要支付代價,即價格等于零(P=0)。
對這種産品,經濟學并不感興趣,它并不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2)經濟物品(economy goods)。
這類物品不能完全滿足人的欲望,我們面臨的絕大多數物品屬于經濟物品。
人們占有、使用或消費它,就需要支付價格(P>0)。
稀缺程度越高,價格越高。
一種商品價格的高低,與這種商品對人的重要性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對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空氣,但人們可以免費使用。
對人來說,必不可少的是水,但水很便宜,而可有可無的有些商品,如裝飾品,卻非常昂貴。
所以,價格是商品稀缺程度的函數。
第二
物品與勞務之所以稀缺,還因為生産這些物品與勞務的生産要素是稀缺的。
經濟學所指的生産要素,包括資本、土地、勞動和企業家才能。
由于這些要素都是稀缺的,所以它們都有價格。
因此,它們不能無限生産人們所要的東西,從而造成滿足 人們需要物品的稀缺。
當某一經濟主體(如國家、企業或者個人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資源後,就必須做出選擇(決策)
一個經濟主體的選擇一般包括三個層面上的内容。
第一
技術層面上的選擇。包括:
(1)生産什麼
(2)生産多少
(3)怎樣生産,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生産
如用勞動密集型的生産方法
還是用資本密集型的生産方法,
或者用技術密集型的生産方法。
這一問題與經濟主體掌握的資源結構有關,如某一經濟單位掌握的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選擇勞動密集型的生産方法就比較合理。
怎樣生産也與生産方式、技術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與從事經濟活動的觀念直接相關。
在分工基礎上的交換,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生産的方法,如造船或是買船。
第二
生産出來的産品和勞務用什麼樣的方式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
如把産品給最需要的人(按需分配),
把産品給最先來的人(根據先來後到的原則,排隊),
把産品給出價最高的人(在貨币面前人人平等)等,都是在不同的體制下采用的分配原則。
分配問題因為涉及利益(效率标準和價值标準),所以比技術層面上的選擇要敏感和複雜得多。
第三
制度層面上的選擇。包括:
(1)誰來決策。
如我們把經濟體制分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以集中決策為主要特征,集中決策最大的優點是高效率,但其缺點是一旦決策失誤,損害全局;
而市場經濟則以分散決策為主要特征,分散決策的優點是分散由決策失誤所帶來的風險,但缺點是對整體而言缺乏效率。
(2)誰來選擇決策者。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這一選擇更加重要。
(3)制度安排的綜合運用。即法律機制、市場機制和社會規範的有效協作。
所以,選擇是一個經濟主體每時每刻都要做出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著名經濟學家薩缪爾森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與社會如何做出最終抉擇,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貨币的情況下,
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 稀缺的生産性資源,以在 現在或者将來生産産品,并把産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以供消費之用的學科。
它分析改進資源配置形式 可能付出的代價和可能産生的收益。
薩缪爾遜對經濟學内涵與外延的界定,被經濟學界廣泛接受,并已成為經濟學的經典定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