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四書五經中庸經典語錄

四書五經中庸經典語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12:38:07

四書五經中庸經典語錄?《禮記》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四書五經中庸經典語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四書五經中庸經典語錄(四書五經之禮記經典語錄)1

四書五經中庸經典語錄

《禮記》

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譯文】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享樂不可達到極點。

2.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譯文】對于賢能的人要親近并敬重,要敬畏并愛戴。

3.臨财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譯文】 遇到财物不要随便獲得,遇到危難不應苟且逃避。

4.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譯文】君子愛人是用德行,小人愛人是姑息遷就。

5.生有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譯文】活着的時候要對人有益,死了也不要害人

6.師必有名。

【譯文】出師讨伐一定要有個名目,

7.苛政猛于虎也!

【譯文】苛政比老虎還兇猛啊!

8.不食嗟來之食。

【譯文】不願吃嗟來之食。

9.利其君,不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

【譯文】能為國君謀利益,又能顧全自己的福利;即為自己打算,又不忘記朋友。

10.大道之行也,大下為公。

【譯文】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

1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譯文】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

1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譯文】所以人們不隻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隻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社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

13.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陰謀詭計被抑制而無法實現,劫奪偷盜殺人越貨的壞事不會出現,所以連住宅外的大門也可以不關。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

14.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譯文】制定禮儀作為綱紀,用來确定君臣關系,使父子關系淳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确立,劃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

15.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為殃。足謂小康。”

【譯文】彰昌禮制的内涵,用它們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揭露過錯,樹立講求禮讓的典範,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社會就叫做小康。”

16.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譯文】不會用火加工食物,吃的是草木的果實,鳥獸的肉,喝鳥獸的血,吃它們的皮毛。

17.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譯文】啟發合乎法則的思考,征求德行善良的人,隻能做到小有聲明,卻不足以感動大衆。如果接近賢者。親近疏遠者,就能夠感動大衆,卻不足以教化大衆。君子大人如果要教化大衆,形成良好的風俗,就必須從教育着手。

1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譯文】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

19.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譯文】建立國家,治理民衆,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尚書.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着學習。”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20.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其此之謂乎!

【譯文】雖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21.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過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譯文】古時教學,闾中有塾,黨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學。每年有新生入學,隔一年有一次考試。入學第一年考查斷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趨;第三年考查是否專心于學業,是否樂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愛師長;第七年考查對學問的見解,和對朋友的選擇。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識暢達,觸類旁通,能遇事不惑,不違背師訓,這就叫做“大成”。

22.凡學,官先事,士先志。

【譯文】凡是學習,做官要先學辦事,做學者要先立下志向。

23.不學操缦,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外,不能樂學。

【譯文】不學習彈奏雜樂,就不能懂得音樂;不學習各種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詩經》;不學習各種服飾的用途,就不懂得禮儀;不重視學習各種技藝,就不能激發對學業的興趣。

24.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譯文】君子對于學業,要心中念着,反複研習,休息或閑暇時也念念不忘。

25.《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譯文】謙虛恭謹,孜孜不倦,修行就能成功。

26.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譯文】如今教書的人,隻知道念誦書本,一味進行知識灌輸,急于追求快速進步,不顧學生能否适應。結果使學生學習沒有誠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對學生的教育違背了規律,達不到教育的要求。像這樣,學生便對學習感到痛苦,并厭惡老師,對學習的困難感到畏懼,不懂得學習的好處。他們雖然勉強完成了學業擔學到的東西很快就忘了。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這裡吧!

27.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譯文】大學的教育方法是:在不合正道的事發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預先防備;在适當的時候加以教導,叫做合乎時宜,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導,叫做順應;使學生相互觀摩而得到好處,叫做切磋。這四點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28.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譯文】事情發生以後才禁止,就會遇到障礙而難以克服;過了适當時機才去學習,雖然勤勉努力,也難以有成就;雜亂施教而不按順序學習,就會使學生頭腦混亂而無法補救;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商量,就會孤陋寡聞;輕慢而不莊重的朋友會使人違背師長的教導;輕慢邪僻的言行會使學生荒廢學業。這六點是導緻教育失敗的原因。

29.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譯文】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獲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敗的原因,然後才可以作别人的老師。所以君子教育和誘導學生,靠的是引導而不是強迫服從,是勉勵而不是壓制,是啟發而不是全部講解。引導而不是強迫,就會使師生關系和諧;勉勵而不是壓制,學習就容易成功;啟發而不是全部講解,學生就會善于思考。能使師生關系和諧,使學習容易成功,使學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說是善于誘導了。

30.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譯文】學生可能有四種過失,當教師的一定要知道。人的學習,可能錯在貪多,可能錯在求少,可能錯在不專注,可能錯在不求進取。這四種果實産生的原因,其心理狀态是不同的。了解了心理狀态,然後才能糾正他們的過失。

31.教也考,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譯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發揚學生的長處,糾正他們的過失。

32.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譯文】善于唱歌的人,能夠感動人心,使聽者随着歌聲唱起來。善于教學的人,能夠啟發人心,使學者随着他的意願來學習。這樣的人,言辭簡約而通達,含蓄而精微,少用譬喻而使人容易明白;這可以說是善于使學生随其志向來進行學習。

33.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譯文】君子懂得求學有難有易,并懂得人的天資有高有低,然後能夠因材施教,廣泛地曉喻。能廣泛地曉喻,然後才能當老師。能當老師,然後才能當長官。能當長官,然後才能當國君。所以,當老師,也就是學習當國君。因此選擇老師不可以不謹慎。

34.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譯文】凡是為學之道,以尊敬教師最難做到。教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才會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後民衆才懂得敬重學業。

35.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譯文】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卻很大,這要歸功于老師教導有方。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獲卻很小,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

36.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譯文】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鐘一樣,輕輕敲擊則鐘聲較小,重重敲擊則鐘聲大響,等鐘聲響起之後,讓它的聲音響完。

37.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譯文】

隻憑記憶力掌握書本上的各種知識,這種人不夠資格當教師。

38.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比學為箕。

【譯文】優秀冶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制作皮衣。優秀弓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制作簸箕。

39.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譯文】古代的學者,能夠比較同類事物,從而觸類旁通。

40.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譯文】一切音樂的産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們的内心的活動,是受到外物影

41.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

【譯文】樂是由聲音生成的,它産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動。所以心中産生悲哀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急促而低沉;心裡産生快樂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振奮而奔放;心裡産生憤怒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粗纩而激越;心裡産生崇敬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莊重而正直;心裡産生愛戀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和順而溫柔。

42.禮、樂、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譯文】禮儀、音樂、刑罰和政令,它們的最終目的相同,都是用來統一民心,實現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43.凡人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

【譯文】一切音樂都産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蕩,便通過聲音表現出來。

44.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

【譯文】樂由内心産生,禮體現于外表。樂由内心産生所以能夠潛移默化;禮體現于外表,所以形成禮儀制度。

45.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

【譯文】父子相互親睦,長幼之間次序明确,四海之内的日恩都相互尊敬。

46.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譯文】樂所表現的是田地間的和諧;禮所表現的是田地間的秩序。因為和諧,萬物能化育生長;因為秩序,萬物能顯現出差别。

47.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

【譯文】依照天地運行的規律,天氣的冷熱不按時交替,就會發生災禍;風雨不調和就會出現饑荒。教化對于民衆就像風雨的變化一樣,不及時施教就會危害社會。

48.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叮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民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譯文】樂是聖人所喜歡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動人心,使民風習俗

49.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譯文】雖然人人都有性格、氣質、心智這些本性,但哀、樂、喜、怒等情感變化并沒有規律。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産生反應,然後才表現為一定的情感。

50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鼈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

【譯文】土地貧瘠,草木就不能生長;水動不甯,魚鼈就長不大;元氣衰竭,萬物就不能生長;世道昆亂,禮就衰敗,樂就淫佚。

51.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

【譯文】詩抒發内心志意,歌吟唱心中聲音,舞表演内心姿态。

52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許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譯文】如果心中有片刻不平和與不快樂,那麼卑鄙奸詐的念頭就會進入;如果外表有片刻不莊重與不恭敬,那麼輕佻怠慢的念頭就會進入。

53.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譯文】樂表現了天地間的協同一緻,是中正諧和的綱紀,是人的性情必不可少的。

《禮記》簡介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内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叙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産生過深遠。是儒學的基礎讀物。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