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剛剛結束,晚上的答疑時間大家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了,沒人提問,我就想在這40多分鐘整理一篇文章,希望能稍微解答下有的家長的焦慮的提問:“孩子成績不好,有什麼辦法提高?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學習是在學什麼?又是在考什麼?我們在學知識,自然也是考所學的知識。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可以考得很好,滿分,而有的人卻很不理想?同樣一個班級,在學校的所有外部環境幾乎一模一樣,為什麼學生的成績會出現近乎于上中下這樣的分層現象?相信我們可以輕易地找到很多不同的理由,這些理由合不合理,我們暫且不論,今天我們就從“知識”的角度來看一看。
什麼是知識?網上有資料無數,以下這篇是我目前看到的解釋最清楚的。
世界經合組織(OECD)在1996年的年度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将知識分為四大類:
(1)知道是什麼的知識( Know - what) ,主要是叙述事實方面的知識;
(2)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 - why) ,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知識;
(3)知道怎麼做的知識(Know - how) ,主要是指對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
(4)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 - who) ,涉及誰知道和誰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識。
what
what,是所有知識的基礎。一生下來,就在被父母教,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從時間段上來認定的話,在小學以前的時光裡,都是在認知what。九大行星是什麼。99乘法表怎麼背。這類知識,學習的方法主要是模仿和死記硬背。這類知識是構建整個世界的基礎,有了這些定義,才可以認知更複雜更有用的知識。由于這種知識很基礎很簡單,馬戲團的動物也可以順利學會,通過巴普洛夫實驗的方法,小狗也能學會簡單地算數,它永遠不會明白什麼是算數,但是它知道答對了可以有肉吃。
why
接着上面的話題,人類的和動物的區别就在于此。我們學會算數,不是為了答對後有肉吃,而是我們懂得裡面運行的原理。why就是事物内在運行的原理,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從時間段上看,從初中開始一直到博士畢業基本都在學習why。學習方面主要是思考和理解。大家在校園裡努力學習事物的運行的内在原理,為的是了解以後加以利用。思想是指導實踐的最有效手段。why的存在是因為,事物表面所呈現的多種變化,往往是由一種原理所驅使的。why從這種觀念上看,其實是一種歸納法,由繁入簡,從過去獲取經驗,指導以後的實踐。科學家和哲學家對于why這種類型知識做的最好。科學家研究自然科學的内在原理,哲學家研究不能用自然科學的證明的内在原理。
how
認知了相應的事物,同時又明白其内在的運行原理,接下來就是動手改造這個世界。how是所有理論付諸實踐的過程。書呆子、紙上談兵都是比較高端的貶義詞。說的就是隻懂what和why,卻沒有把how做好。從時間段上看,是畢業以後進入社會的所有過程。這是一個新的起點,what和why學的好,并不一定能做好how,相反亦然。how學習的方法是實踐。低層次的實踐可以隻建立在模仿的基礎上,也就是我們說的熟練工種。但是高層次的實踐必須有what和how做基礎。在當今社會裡,how就好比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而what和why相當于人的簡曆和過去的經曆。how和前兩種知識的不同在于永遠會局限于一個環境裡,而前兩種知識則處于理論裡。要想做好how必須做好考慮一下三個方面:第一,充分掌握what和why。第二,充分理解所在的環境,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符。第三,不斷嘗試!這是一個全新的方式,失敗是所有成功他媽,失敗是對what和why的重新理解。
who
who是四種知識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藝術。也貫穿于生命的每一秒中。因為你不是魯濱遜克魯索,而存在于人的群體社會裡。who又分為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客觀方面,通俗的說法叫人脈。這由你的出身和所遇到的人所決定,具有不可控性。如果你出身貴族也許會有更好的條件學習what和why;如果你出生在貧困落後的農村,會更早地接觸how。父母的影響還不止于此,有很多習慣會遺傳給你。主觀方面,可以分為溝通與識别。溝通是雙向的,理解别人和讓别人理解你。在人的社會裡相當重要,你所獲取的知識都是二手的,由前人總結的,要能夠把對方知識翻譯成自己的。識别,通俗的講叫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時間做合适的事。記得有個劉邦和韓信的故事。劉邦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答:多多益善。劉邦說,我不行啊,用好你們幾個人就行了。當你處在這個社會的頂層時,你們發現面對的也就是幾個人,隻要這幾個人按你的要求做好就行了。該類知識沒有成行的學習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往往這面你做好一兩次,你就已經很成功了。刻意為之,反而會産生反效果。也許唯一要做的就是打開心扉,持積極和欣賞的态度面對所有人,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以上資料來源網絡)
可以說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基本接觸的都是關于“what”和“why”的知識,所以單從提高中小學學生的學習成績來看,我們隻要多關注這兩方面,就會有一定的效果。有些家長因為畢業多年,不再接觸中小學課本,所以對很多知識,問題,方法都已無能為力,但是如果家長想知道自己孩子學習成績好壞的緣由,需要的能力就是能分辨出“what”和“why”。
簡單來說,在中小學階段,隻要掌握好“what”,也就是“知道是什麼”成績就不會差到哪去,再知道點“why”也就是“知道為什麼”成績基本就是優秀水平了。
以本次的期中考試為例,本次考查範圍是五下第1單元至第3單元以及第4單元的部分内容。(這塊可以先略讀,等下和分析對比着看)
第1單元 觀察物體(三)
第2單元 因數和倍數
第3單元 長方體和正方體
第4單元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這些單元的知識點有:
第1單元 觀察物體(三)
1. 觀察物體時要注意觀察的位置,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圖形是不同的。
2. 在觀察長方體或正方體時,從某個固定的位置最多能看到 3 個面。
第2單元 因數與倍數
1. 在整數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我們就說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例: 12 ÷ 2=6 , 12 是 2 和 6 的倍數, 2 和 6 是 12 的因數。為了方便,在研究因數和倍數的時候,我們所說的數指的是自然數(一般不包括 0 )
2. 因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單一說一個數是倍數或者因數。
3. 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4. 一個數的最小因數是 1 ,最大因數是它本省。
5. 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它本省,沒有最大的倍數。
6.6 的因數有 1,2,3,6 ,這幾個因數的關系是: 1 2 3=6. 像 6 這樣的數,叫做完全數(也叫完美數)。
7. 個位上是 0 或 5 的數都是 5 的倍數。
8. 個位上是 0,2,4,6,8, 的數都是 2 的倍數。
9. 個位上是 0 的數既是 2 的倍數也是 5 的倍數。
10. 整數中,是 2 的倍數的數叫做偶數( 0 也是偶數),不是 2 的倍數的數叫做(奇數)。
11. 一個數各位上的數的和是 3 的倍數,這個數就是 3 的倍數。
12. 一個數,如果隻有 1 和它本省兩個因數,那麼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如果一個數除了 1 和它本身還有别的因數,那麼這樣的數叫做合數。
13.1 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14. 最小的質數是 2 ,最小的合數是 4 。
15. 兩數之和的奇偶性:奇數 偶數 = 奇數;奇數 奇數 = 偶數;偶數 偶數 = 偶數。
第3單元 長方體和正方體
1. 長方體一般是由 6 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相等。
2. 一個長方體中有 6 個面、 8 個頂點、 12 條棱, 12 條棱可以分成長、寬、高相同的三組。
3. 相較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别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4. 正方體有 6 個面、 8 個頂點、 12 條棱。
5. 正方體的 6 個面完全相同,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12 條棱都相等。
6. 長方體或正方體 6 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7. 長方體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長方體的表面積 = (長×寬 長×高 寬×高)× 2.
8. 正方體 6 個面的面積相等,正方體的表面積 = 棱長×棱長× 6.
9. 把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擴大 n 倍,它的表面積擴大 n ²倍;體積擴大 n ³倍。
10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11. 計量物體的體積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寫成 cm ³、 dm ³、 m ³。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 1000.
12. 棱長是 1cm 的正方體,體積是 1cm ³;
棱長是 1dm 的正方體,體積是 1dm ³;
棱長是 1m 的正方體,體積是 1m ³;
13. 長方體的體積 = 長×寬×高,用字母表示 V=abh 。
14. 正方體的體積 = 棱長×棱長×棱長,用字母表示 V=a ³。
15. 長方體或正方體底面的面積叫做底面積。
16.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 V=Sh 。
17. 箱子、油桶、倉庫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通常叫作它們的容積。
18. 計量容積,一般就用體積單位。計量液體的體積,如水、油等,常用容積單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寫成 L 和 mL 。
1 L=1000mL
1 L=1dm ³ 1mL= 1cm ³
1m ³=1000dm ³ =1000L
1dm ³=1000cm ³=1000mL
第4單元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1. 分數的産生:在進行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
2. 分數的意義: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是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做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幹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3. 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 1 來表示,我們通常把它叫做單位“ 1 ”。
4. 把單位“ 1 ”平均分成若幹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如:三分之二的分數單位是三分之一。分子是幾,就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5.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7.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8.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真分數小于 1 。
9.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做假分數;假分數大于或等于 1 。
10. 由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分數叫做帶分數。
11. 有些假分數的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數,它們實際上是整數;有些假分數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這樣的假分數可以寫成帶分數。
12. 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 0 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13. 幾個數共有的因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共因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公因數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1 )列舉法;( 2 )短除法;
14. 如果兩個數是倍數關系,他們的最大的公因數是較小數;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因數就是 1.
15. 公因數隻有 1 的兩個數,叫做互質數。
連續的兩個自然數是互質數,兩個質數是互質數。
16.分解質因數:(可以用短除法)
再附上本次期中考查所用的試卷,仔細分析你會發現,除了第25題分析題是“知道為什麼”的知識,其餘都可以說是“知道是什麼”的知識,隻不過有的是直接從記憶中調出,放在相應的地方,有的需要做些重組(比如用積木搭出各種形狀的東西,但所用的積木就隻是那幾種基本形狀)。
比如第1題,隻需要直接記憶“體積與容積的單位換算”(第3單元第18個知識點),但這樣的題目還是有人會錯,為什麼,因為懶得去記,或者随意去記,記得模棱兩可。
再比如第2題,需要記憶“ 1cm ³, 1dm ³, 1m ³, 1L,1mL的大小”(第3單元第12個知識點)(估計大小實物參照: 1cm ³大約為一個手指頭(有指甲部分)那麼大,1dm ³大約一個粉筆盒那麼大(或者常見的三階魔方), 1m ³大約兩張課桌并排那麼大, 1L=1dm ³一瓶礦泉水大約500mL,一大瓶可樂大約1.5L,1mL=1cm ³一小瓶口服液大約10mL)
題目很簡單,但是所用的知識也是要花一定工夫去記憶的。如果總是在這樣的題上出錯,可以有理由地說這個學生學習是不夠勤奮的,最最基本的部分都沒有做好,怎麼奢望做好下一步?想要得到好成績也是比較難的,沒有打好地基,蓋不起高樓!
再看本次得分率最低的題目:第34題(附加題第2小題),
一個長方體木塊,從上面和下面分别截去高為 4 厘米和 3 厘米的長方體後(如圖),便得到一個正方體,表面積減少了 140 平方厘米,原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需要記憶知識:“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和體積公式”,(第3單元第7,13,16個知識點);“正方體的特征(第3單元第5個知識點),作為附加題,當然不會讓你直接套公式算一下就好了,這裡需要把這些知識像搭積木一樣重組,得到我們想要的樣子。
(1)從一個長方體中截去一段,表面積會減少所截部分四周的四個面(這個結論可以用表面積公式計算得到,可以直接用)上下都截,可以先平移拼接,上移到下或下移到上都行,即相當于截去7厘米高的長方體,變成我們熟悉的樣子。
(2)截得所剩的是正方體,根據正方體的特征可知,原底面是一個正方形。所以減少的4個面面積相等。
(3)減少的總面積140除以4就是每個面的面積,進而可求出每個面的長和寬。
(4)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計算
這個題看着複雜,但分解後其實就是求幾個是什麼,從問題出發,原長方體的體積是什麼? 原長方體的長、寬、高是什麼? 正方體的棱長是什麼?
減少的面(長方形)的長是什麼?(也就是長方體的長,底面是正方形,所以寬=長。)
如果連“是什麼”的積累都沒有,就更談什麼重組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知識的重組,遷移,靈活用起來是一個難點,就好比給你一堆積木,雖然你知道用這些積木能搭出一座“房子”,但你不一定知道怎麼把相應的積木放在正确的位置,那怎麼辦呢?可以去模仿會搭的人搭好的房子(整理題型,錯題筆記),可以去看說明書(梳理知識點),最終你明白了房子的構造原理(知道為什麼),用這些積搭出了與别人不同的房子(知道怎麼做,有了不同的方法),更漂亮的房子(有了屬于你的更優的方法)。
學習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過程,是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來赢得收獲的,時斷時續不行,三分鐘熱度不行,敷衍了事更不行!所以想知道孩子的學習情況,成績好壞,不妨先了解孩子的知識學習正處于哪個階段,①知道是什麼?②知道為什麼?③知道怎麼做?④知道是誰的知識?
在所處階段做得怎麼樣?有沒有在做?付出了多少努力?
不管用多麼完美的理由來解釋為什麼沒有做好相應階段的事,沒做好的後果就是得不到好的結果。
PS:實際花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40分鐘,學習不要老想着走捷徑,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做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