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程門立雪典故與哪個人物有關

程門立雪典故與哪個人物有關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9 16:30:13

程門立雪典故與哪個人物有關?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我國古代的啟蒙讀物《幼學故事瓊林》中,已有“負笈千裡,蘇章從師之殷;立雪程門,遊楊敬師之至”的内容說的是漢朝人蘇章肩背書箱千裡求師,以及北宋遊酢、楊時腳踩積雪,恭候老師午後小憩醒來的故事,反映了古人早已把尊師重教的美德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内容編入教材之中南宋時期,則有朱門弟子黃榦為拜師冒雪前行,恭恭敬敬地在朱老夫子門前“候師三月”的故事,其精神,正可與遊楊兩位先賢前後輝映,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程門立雪典故與哪個人物有關?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程門立雪典故與哪個人物有關(程門立雪與候師三月)1

程門立雪典故與哪個人物有關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我國古代的啟蒙讀物《幼學故事瓊林》中,已有“負笈千裡,蘇章從師之殷;立雪程門,遊楊敬師之至”的内容。說的是漢朝人蘇章肩背書箱千裡求師,以及北宋遊酢、楊時腳踩積雪,恭候老師午後小憩醒來的故事,反映了古人早已把尊師重教的美德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内容編入教材之中。南宋時期,則有朱門弟子黃榦為拜師冒雪前行,恭恭敬敬地在朱老夫子門前“候師三月”的故事,其精神,正可與遊楊兩位先賢前後輝映。

“程門立雪”的主人公均為閩人。遊酢是建州建陽縣(今南平市建陽區)人,楊時是南劍州将樂縣(今三明市将樂縣)人。遊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廌山,少年時即已文名卓著。熙甯五年(1072年),年方二十的遊酢以鄉薦赴京應試,巧遇河南洛陽的程颢。程颢對其資質大加贊賞,認為“其資可以進道”。“道”是中國古代儒家哲學的一個重要範疇,上指宇宙萬物的規律、原理或本原、本體,即所謂“天道”;下指社會道德原則與倫理規範等,即所謂“人道”,故所謂“道學”,指的是探讨天人之道的學說;因宋明時期程朱一脈的學者将其歸結為一個“理”字,故又稱理學。程颢與其弟程頤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世稱“二程”,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他認為遊酢“其資可以進道”,指的是從資質來看,遊酢是一位能夠傳承道學的可造之才,這對青年遊酢是一個很高的評價和激勵,遊酢從此成為程門入室弟子。

楊時(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龜山,南劍州将樂縣人。熙甯九年(1076年)進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宋史》載其“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元豐四年(1081年),遊酢又攜楊時拜程颢為師。當時,程颢門下弟子衆多,遊、楊是少數被特别器重者,與程氏的另外兩名弟子謝良佐、呂大臨并稱高弟,有“程門四先生”之譽。兩人學成南歸之日,師生依依惜别,程颢目送他們遠去,高興地說:“吾道南矣!”意思是說,有了遊、楊二君,我的道(理學思想)就可以傳到南方去了。武夷山一帶後來被譽為“道南理窟”,其淵源應追溯到遊酢、楊時二人載道南歸,興學育人,促使理學思想在南方各省傳播,中國文化的重心逐漸由北向南轉移。

元祐八年(1093年),官太學博士的遊酢仍好學不辍。這時,其師程颢已逝世八年,為了進一步鑽研理學思想,遊酢又偕學友楊時同赴洛陽從學于程頤(1033—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遊、楊兩人于這年冬天冒着大雪來到程家,适逢程頤閉目小憩,兩人不忍驚動先生,恭敬地侍立一旁靜候,程頤發覺時,門外已雪深一尺,史稱“程門立雪”。

由于這個典故前有《宋史·楊時傳》的記載,後有《幼學故事瓊林》的普及,遊、楊尊師重教的故事即便在今天的教育界也是幾乎無人不知。

南宋時期的武夷山,發生了一段“候師三月”的故事,比起“程門立雪”來,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南宋的理學家、教育家黃榦。

黃榦(1152—1221年),字季直,一字直卿,号勉齋,閩縣(今福州)人。他長期從學于朱熹,其拜師和學業有成均在武夷。他成家在崇安五夫,是朱熹的愛婿和高徒。朱熹晚年定居建陽考亭,黃榦也随遷至此。黃榦在走向政界後,還兩度主管武夷山沖佑觀。在此奉祠家居期間,曾在建陽考亭講學,并創建了環峰、潭溪兩所書院,在此教書育人,傳播朱熹的理學思想。

“候師三月”的故事發生在淳熙二年(1175年)。其時,黃榦的二哥黃東官江西吉州,黃榦從行,因得識清江學者劉清之,于是向劉清之求學。劉清之對他說:“子乃遠器,時學非所以處子也。”意思是,閣下是大才,我的這點學問不足以當你的老師,便把他推薦給朱熹。這年冬天,黃榦身背書箱,懷揣幹糧,頂着紛紛揚揚的漫天大雪,懷着一腔求學的熱情,從吉州出發,步行數百裡,獨自一人來到崇安五夫。不巧的是,恰逢朱熹外出講學,他隻得寄居客棧耐心等候。誰知這一等,竟是整整三個月,一直等到冬雪融化春暖花開,一直等到朱熹于次年(淳熙三年)春從外地歸來。從此,黃榦跟随朱熹刻苦學習,成為衆多弟子中最有成就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有趣的是,“程門立雪”的遊酢、楊時有載道南歸,促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學文化重心由北方轉向南方的開拓之功,而“候師三月”的黃榦則有促進理學北傳的曆史功績與之相媲美。

兩宋時期,理學入閩後,程朱理學在福建得到迅速發展;相反,由于與南宋對峙,在地處金朝統治下的北方卻沉寂了下來。而黃榦在其一生中的後20年走向政界後,在擔任臨川知縣、漢陽知軍、安慶知府等職時,在這些地方修複官學,創建書院,廣招弟子。由于這些地方地處宋金邊境,這就為理學北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随着此後門人弟子的日漸增多和理學書籍的四處傳播,以及後學的代代相傳,黃榦促使理學北傳到了宋末元初得以最後完成,為程朱理學成為元朝的統治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元皇慶二年(1313年),元朝廷頒發政令,以朱熹的《周易本義》《詩集傳》《四書集注》、建陽蔡沈的《書集傳》、崇安胡安國的《春秋傳》等書,作為科舉考試的法定經本。而這一切,其起因,追溯源流,均與黃榦在北方傳播理學密切相關,故廈門大學著名的朱子學研究專家高令印教授稱“黃榦是朱子學盛行于元代全國之橋梁”。對黃榦在朱門的地位,真德秀稱為“惟公之在考亭,猶顔、曾之在洙泗”,将其比作孔門弟子顔回和曾參。

從遊、楊的“程門立雪”到黃榦的“候師三月”,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在閩中前輩學人中得到充分的繼承和弘揚,也成為今人應繼續加以發揚光大的寶貴精神财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