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下“三季人”的出處吧,出自《子貢問時》。
子貢問時
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
曰:“何勞先生?”
曰:“問時也。”
子貢見之曰:“知也。”
客曰:“年之季其幾也?”
笑答:“四季也。”
客曰:“三季。”
遂讨論不止,過午未休。
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
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
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
子貢異色。
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顔,田間蚱爾,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
子貢以為然。
此文記述是否為真,暫且先不論,單就論其所表達含義,姑且當做寓言故事聽罷。
這是“三季人”的出處,現在用“三季人”代指對某一問題受自己認知所限,而堅信某一種觀點,不接受其他人觀點的一類人。
因為人具有社交屬性,大多數人的生活其實都離不開社交,也就離不開和人交流。
而人各自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知識水平,受知識水平所限,就容易成為上文所說的“三季人”。
從《子貢問時》這篇文章來看,分為三個視角。
1. “三季人”視角“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顔,田間蚱爾,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見冬也?”
就是受自己生活的環境所限,導緻自己的認知水平有限,從而造成了和别人不一緻的認知。
但是這樣的不一緻,對于他本身其實沒有太多的影響,因為他的生命存在隻能是“春、夏、秋”這三季,就算他最後明白了有“冬”,但是對于他本身而言,是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在其整個生命之中都無法經曆和見證。
2. 子貢視角“遂讨論不止,過午未休。”
當自己的認知和别人的認知産生不一緻時,因為都有自己所堅持認定的依據。比如三季人因為生命隻經曆三季,所以堅信隻有三季,而子貢是經曆過一年四季的,所以也堅持是四季。
但是從“三季人”的視角來看,冬季對其沒有意義,所以就算子貢最後争論赢了,三季人也無法理解,徒增煩惱。
但是如果來的人不是“三季人”,而是一個有比現代文明更高一個文明層次時代的人說一年是五季,那子貢依然會堅持是四季,因為他沒有經曆過五季的時代,就算真的是有五季,但對于他來說沒有意義,是不是也會被其笑稱為“四季人”了呢?
所以,堅持自己所認為正确的事,如果有存在于自己理解之外的事情,可以先保持沉默,因為既然在自己理解之外,那就說明在自己生活之中接觸不到,也就是對于自己沒有多大的意義,既然沒有多大的意義,又何必去争論一個對錯,所以,保持沉默就好,也就是現在說的,“我不發表評論”。
就如《論語·述而》中所述的“子不語怪、力、亂、神。”
3. 孔子視角從這篇文章來看,孔子是代表一個全知全能的人,他可以判别哪個觀點是真的,哪個觀點是不合理的。
但是他并沒有完全依靠理性的去判斷是與非,而是根據适合那個人的認知,去給了答案。
對于三季人來說,既然冬季對他沒有意義,那一年隻有三季對于他來說就是對的。對于子貢來說,一年有四季對于他來說也是對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環境和認知水平,從而需要從自己的生活經曆、認知中已存在的理論來解釋現象或說法。
此處孔子的答案也體現了一種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總的說來,這篇文章有幾點道理總結如下:
1. 如果自己遇到了三季人,不要和他争論,沒有意義,還浪費時間;
2. 如果遇到了和自己觀念不一緻的人,需要思考到底自己是三季人,還是對方是三季人;
3. 如果弄清楚了對方觀念的支撐來源,和自己觀念的支撐來源,又該怎麼去選擇。
(如果有筆者沒有想到的,歡迎留言補充)
從上述三條總結,可以推出其他幾種處世态度,此處,筆者不言對錯,隻談現象,歡迎對号入座:
1. 當遇到了觀念相左的人,二話不說,批頭蓋臉的口水仗就起來了;
2. 當遇到了觀念相左的人,反思是自己不對,還是别人不對,弄清楚緣由,然後據理力争;
3. 當遇到了觀念相左的人,反思弄清了各自的緣由後,依然堅持自己的觀念,但是不争論了;
4. 當遇到了觀念相左的人,反思争論是否有意義,然後選擇論或不論...
目前就這幾點啦,很多時候,自己處世的态度,就決定了自己生活的質量。
你對目前的生活質量滿意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