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詞
清代各地民間音樂和地方方言的結合産生了新的曲藝形式,例如鼓詞、彈詞、道情、牌子曲、琴書等,這些曲藝形式豐富了人民的生活,對後世文化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鼓詞是由主要藝人自己用鼓、闆伴奏并進行說唱的表演形式,主要流傳在中國北方地區,俗稱大鼓。鼓詞的唱腔多由當地民歌發展而來,以獨唱為主,偶爾也有對唱。鼓詞最早多說《三國志》《水浒傳》等長篇故事,後來“段兒書”的形式興起,說的部分減少,唱的成分增加。
西河大鼓
各地的鼓詞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例如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山東大鼓等。西河大鼓由河間、滄州、保定等地的木闆大鼓發展而成,用鼓、闆、三弦三種樂器伴奏說唱。樂亭大鼓據說源自清代初年的“清平歌”,後來由樂亭的藝人配上三弦改進而成,更加悅耳動聽。山東大鼓以犁錦片作伴奏,因此最初叫作“犁等大鼓”,後來諧音為“梨花大鼓”,劉鹦的《老殘遊記》中有對山東大鼓的精彩描寫。
彈詞
彈詞是主要由說唱者自己用彈弦樂器伴奏的一種說唱形式,主要用琵琶和三弦伴奏。彈詞流傳于中國南方江浙、湖南、廣東等地,有蘇州彈詞、揚州彈詞、紹興平胡調、長沙彈詞、廣東木魚等類别。明代江南一帶十分流行彈詞,其中以蘇州彈詞影響最大,活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彈詞包括說白和唱詞兩部分,說白為散體,而唱詞則以七言韻文為主,江南地區的彈詞主要用吳語方言,廣東的木魚則用廣東方言。彈詞的篇幅一般較長,有的甚至有300多卷、500萬字之多。
蘇州彈詞
彈詞的演出簡單,隻要兩三個演員和幾種樂器就可以表演,因此非常适合家庭娛樂。一些富裕家庭中的婦女,平時生活十分無聊,聽彈詞便成為她們最喜愛的消遣,因此彈詞中有許多針對這種背景的内容。例如《天雨花》的“亭榭之流連,不如閨鬧之勸喻”,還有《安邦志》中的“但許蘭閨消永晝,豈教少女動春思”。道情是用漁鼓、簡版進行伴奏的藝術形式,主要叙演傳說和故事,也有的地方稱為漁鼓。
道情戲
道情源自唐代的道曲,原本是道士傳道和募化時所唱之歌。明清時期道情在發展中有所創新,題材擴大,不隻局限于道教故事,更是增添了許多民間和地方的内容。道情的表演中唱是主體,說隻是輔助,也有單唱不說的。道情的曲調比較簡單,循環往複,節奏比較自由,有吟誦的感覺。道情在民間流傳中與各地民間音樂相結合,在南方主要流行詩贊體,曲白相間;而北方則流行曲牌體,很多地方都發展出了戲曲道情,采用了秦腔和梆子腔的鑼鼓和唱腔,形成了道情戲。
道情表演者
各地流行的道情主要有陝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道情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據說原來共有七十二套曲和一百多種曲調,唱腔是利用多個曲調串聯起來的,根據需要臨時組合而成。牌子曲是将諸多曲牌和民歌組合而成的說唱形式,常用鼓、闆敲出節奏,并配有絲弦樂伴奏。各地流傳的有山東八角鼓、山西關中曲子、揚州清曲、四川清音、湖南絲弦、廣西文場等。牌子曲在宋元曲牌音樂和明清民歌的基礎之上演變而成,根據需要将各種曲調連綴成套進行演唱。
八角鼓
牌子曲在京津一帶被稱為八角鼓,八角鼓原本是一種清朝滿族子弟用來在演唱中伴奏的打擊樂,後來成為牌子曲的一種,成為較為著名的牌子曲種類。琴書是演出者彈奏揚琴,其他人用絲弦樂器伴奏的說唱形式。琴書的音樂多來自當地戲曲和民歌,演唱者分為生、旦、淨、末、醜等行當,唱腔和唱法各不相同,有點像不化妝的戲曲清唱。琴書形式比較多樣,在形式上可以一人立唱,也可以兩人或多人坐唱和走唱;唱詞也有七字、十字和長短句等種類。
山東琴書《偷年糕》
各地流行的有北京琴書、翼城琴書、武鄉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山東琴書、貴州琴書、四川琴書、雲南琴書等。說書藝術發展到明清時期,形成了南方評話和北方評書兩大系統。南方評話主要有揚州評話和蘇州評話。揚州有着豐富的文化底蘊,評話曆史悠久,有很多傑出藝人。據李鬥的《揚州畫筋錄》記載,揚州優秀的評話劇目有吳天緒的《三田志》、王德山的《水浒記》、高晉公的《五美圖》等。
揚州評話
蘇州評話主要流傳在吳語地區,在成豐、同治年間發展盛。北方評書則以北京為代表,據說由就隆時期的王鴻興所創立。王鴻興是民間藝人,在柳敬享先生的指導下,技藝有了很大長進,逐漸成為評書權威。評書通常由一人表演,隻說不唱,用醒木等道具增加氣氛。清代各地民間曲藝蓬勃發展,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對後世的文藝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