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将其稱為“命運”。
我網購了一個遮瑕膏,按照慣例,直接拆了包裝,後來才發現裡面的膏體并沒有蓋子,于是和賣家溝通。附上我與淘寶賣家的聊天記錄。短短的聊天記錄,卻能折射出很多問題。
我:這個遮瑕膏沒有蓋子嗎?
賣家:這款實物圖,底盤和蓋子是連着一起的透明塑料盒,邊上可以扣住的,不影響保存。并不是沒有蓋子。
我:那個塑料盒裡哪有蓋子?
賣家:底盤和蓋子是連在一起的,沒有其他蓋子哦。
我:你的意思是,外面那個塑料盒不能扔嗎?我都扔了。我沒想到裡面居然沒有蓋子。
賣家:嗯嗯。是的哦。您取出來的時候,就看到的呀。
我:我以為是透明蓋,結果用手一摸,才發現是裸的。
賣家:怎麼可能?有沒有另外的蓋子,一眼就能看到的啊。
我:那你的意思是我看見沒蓋子還故意扔掉了?
賣家:我沒有說您故意扔了。我是說您取出來的時候是可以看到沒有其他蓋子的。一眼就能看到。取出來是需要用手去取的,有沒有其他蓋子,觸感就能感受到的。
我:一般來說,外面的塑料盒都是外包裝,裡面的小盒才是産品,憑經驗我直接拆了外包裝扔掉了。這有什麼可奇怪的?
賣家:不奇怪。但是産品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取出來沒有其他蓋子,您就扔了塑料盒,難道你沒有想過保存的問題嗎?
我:我沒看見才扔了。看見了就不會扔了。你可真有意思,一直強調我應該看見,那我根據經驗直接扔掉外包裝,扔完之後才注意到是裸妝,這有什麼奇怪的?我要是之前就如你所說,已經注意到這一點,自然不會扔,你反複問我難道沒看見嗎是什麼意思?我就是沒注意,憑經驗直接扔完了才注意,不行嗎?
賣家:嗯嗯。接受您的批評。可能我的表達方式太直接了。您取出來發現沒有蓋子,可以将膏體再放回塑料盒裡哦。
我:我隻是發現是裸妝之後過來找你确認一下,一沒要求退款,二沒讓你為我扔包裝負責,你一直反問我怎麼就沒看見,對啊,我就是沒看見,這有什麼可奇怪的?
賣家:不好意思,是我誤解了您的意思。
我:跟你确認完,我就準備去垃圾桶撿回外包裝,但你這種溝通方式真讓人惱火。不管是作為客服還是老闆,不問青紅皂白,以反問、質疑的方式溝通,不是什麼好的溝通方式。你以為、你認為、應該….這些都是你認為的,别人不一定和你認為的一樣。
賣家:實在抱歉。我理解錯了您的意思。我以為您說已經扔掉了,所以覺得不太可能,按程序也是取出來後扔掉塑料盒,發現産品沒蓋子,也是要撿回塑料盒後再咨詢賣家的。您批評的對,我是有點急躁了。
我:你說的這些還是你的以為,你認為的不一定和别人邏輯一緻,我認為有盒蓋,隻是我沒找到罷了。如果确認了沒有,我才會去垃圾桶撿回外包裝。
賣家:嗯嗯。是的,是我沒問清楚情況,導緻誤會了。
都說生活裡時時處處皆心理。我與賣家這段不算長但卻很典型的對話,背後也可折射出複雜的心理過程。來看看這短短的幾句話,背後是什麼心理吧。
在這個對話中,賣家犯的最大錯誤是自我中心,她的自我中心和由此折射出來的質疑,成功的激發了我的逆反。
當我第一次告訴賣家我已經把外包裝扔掉時,她就就啟動了她的防禦機制。出于本能,她開始推卸責任,告訴我"扔的時候就應該看到産品是沒有蓋子的"。賣家的這一說辭,讓原本隻是找她确認産品到底有沒有蓋子的我,成功的逆反了。于是我們就開始了車輪戰,賣家不斷強調我"應該"在扔掉外包裝的時候就看到沒有蓋子,而我則不斷反問我沒有看見,又有什麼可奇怪的?然後我們就進入了各自自證清白的階段,直到最後我點破賣家的問題,賣家道歉,這件事才算過去。
這是淘寶買家和賣家的對話,事實上,作為賣家,出于對自己生意的考慮,一般都會比較客氣。但是在生活裡,就不一定了。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以質疑、反問的語言模式,都是非常容易造成誤會,引發矛盾的自動化反應。而逆反的人,大多數時候會因為情緒而陷入激烈的争論,從而錯失目标。
像這樣的溝通模式,在生活裡基本上就是一地雞毛的下場。
我相信這個賣家的對話是在她完全無意識的狀态下進行的——這正是潛意識和習慣的可怕之處。我相信她的本意,肯定不是為了激怒客人,引發矛盾,但是這個對話卻暴露了她這個人的心理和習慣。
防禦,一般都是出于恐懼。賣家在聽到我說已經扔掉了外包裝時,她的第一反應或者說她第一時間的判斷是:我要找他的麻煩了。出于這種恐懼的心理,她無意識的開啟了自己的防禦模式,開始不斷的強調我"應該"注意,理應看到....但是,這種出于防禦的自我保護,不但沒能幫到她,反而成功的激發了我的逆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維和行為反應模式?我猜想這和這位賣家的成長環境有關,在成長過程中,她一定是受到的指責、評判、否定居多,而肯定、寬容較少,以至于成年後對"否定"産生泛化,即使還沒發生真正意義的否定,也會不由自主的豎起防禦,自我保護,并推卸責任。
她的心理機制是:将責任推卸到我身上,說我應該看見沒有蓋子,但卻仍然自己扔掉了,所以現在這種局面應該由我自己負責,和她無關。這是這一類人典型的思維和行為反應模式。
這樣的模式,在生活中非常令人讨厭,也極其容易引發矛盾。會給人留下"推卸責任、沒有擔當"的惡劣印象,不管在家庭還是在職場,這類人的防禦都不但不會真正幫到自己,反而會招緻攻擊。
但遺憾的是,大多數這類人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他們"認為的内容"是極其合理的,除非有鐵證證明他們的錯,否則他們不會認為自己有任何不是。而這種所謂的"合理性",依然是出于他們的自我保護。因為每個人的行為都需要"合理化",如果連自己都覺得不合理,那還怎麼做呢?所以無形當中,為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都包裝上"合理化外衣"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思維模式。
我們在生活裡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一遇到問題,還沒開始追究責任,就先想方設法的推卸幹淨自己可能承擔的責任,堅定地對外宣稱說"我沒錯",甚至在這個過程中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會不惜推卸責任到别人身上。
以前在單位就有一個這樣的同事。我們一到大掃除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以前沒來得及刷的試劑瓶,于是領導對号入座,讓各自拿去刷掉。事實上,因為工作較忙,我們每個人都有偶爾遺忘的時候。但有一個同事,隻要她被抓到,她的反應一般都是"這個我之所以不刷,是因為我還要用",或者"這不是我的,我從來都是幹完活馬上刷,我從來不會幹這種事"。但事實真相是,有時候她所謂的"還要用"的溶劑,已經放置半年以上,早已不能使用,而所謂"不是她的"東西,标簽上卻清晰的顯示她做的項目名稱和她的字迹。
她的行為讓同事們都很反感,很長時間我都覺得她不可理喻,對她這一點甚為反感。現在自然是知道這樣的人自我價值極低,是不能接受來自外界的否定的,所以她會"色厲内荏",對外态度十分強硬,而這,其實是出于自己内心力量的脆弱。
這就不難理解她平時總是有意無意的"标榜"自己特别能幹,特别出色,并總喜歡和别人比較的現象。當然,出于對自己的工作的緊張,害怕出錯,一般來說,她也确實對工作比較認真。
這種人,活的是很累的。因為ta沒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也活的比較悲哀,因為錯誤的認知,她會讓自己生活在自我幻境之中,認為自己毫無瑕疵。
作為家長,更要注意防止培養出這類性格的孩子。這類孩子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家長的過度嚴苛,寬容較少,經常使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的錯誤的教養方式。
這類人一般都有比較嚴重的自我中心,同樣也是因為自我價值感極低,所以顯得自尊心很強。試想,一個人一共就隻剩下一星半點自我價值,保護還來不及,哪還容許再遭到否定。所以,他們會比較容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遇事容易偏執,經常給自己找到合理化理由,以維護自己少的可憐的自我價值。
說完店主這類人,再說說我這類逆反明顯的人,其産生原因,同樣是出于被打擊、否定、挑剔、唠叨的過多。所以,當聽到别人說的話對自己暗含否定時,逆反情緒就會馬上迸發。
例如對方說"你應該看見了"、"沒看見的話怎麼就能扔了呢",諸如此類的表達,都是對我的否定和懷疑,甚至還有曲解。
冤枉和羞辱,是僅次于死亡的傷害。當我們感覺到被冤枉時,一般都會有很深的憤怒。
其實大部分人都接不住來自别人的否定、評判,這主要源于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遭受到的否定和評判過多,遠多于鼓勵和欣賞。所謂逆反,不過是對這種錯誤方式的反抗而已。隻不過,逆反不僅傷人,更傷害自己。這一點是值得注意的。
一個逆反的人,心情總處于動蕩之中,經常感受到的是一些負性情緒,例如憤怒、受傷等,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平和的心境呢?沒有平和的心境,就很容易将自己經常置身于内耗(隐性逆反)或和人争鬥(顯性逆反)中,那還怎麼能有精力去做"正經事"呢?
所以,老師才會說,自我中心和逆反的關,都是成長道路上必須過的關。
一說到逆反,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青春期的孩子的逆反,其實并不是。所以才有人說,學習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成年人也有逆反,而之前一直以為逆反是少年的專利。
事實上,人的一生要經曆多個逆反期,随着個體自主意識的萌發,"逆反"這種現象就開始表現出來。二、三歲的小孩,就開始讓家長覺得"不聽話"、"不好管"了,這正是人生的第一個逆反期。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還會不斷經曆逆反期,一般來說,在青春期,逆反現象最為明顯。而事實上,有很多成年人從小到大都是"乖孩子",卻在40歲甚至更年期的時候開始逆反。
從這個意義上說,"乖"不一定是什麼好現象,因為乖的背後,往往暗藏壓抑,而壓抑多了自然會反抗,也就會有逆反現象。隻不過有的人逆反比較明顯,是直接對着幹,有的人是比較隐晦,無意識的對着幹,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屬于這一類。除此之外,還有回避型逆反。當逆反也得不到允許,會産生更悲催的自我攻擊。
逆反,隻是"權威"、"家長",給"忤逆者"起的壞名字。事實上,如果将逆反看成是個人自主意識的彰顯,就不會談"逆"色變了。
在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使用了過度教育、唠叨、控制等一系列錯誤的教養模式,這樣的方式,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逆反變得特别明顯。事實上,如果家長可以有意識的作出調整,對孩子施以恰當的撫養方式,就可以陪伴孩子成功的渡過逆反期。
有個電視劇叫《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裡面雞飛狗跳,一地雞毛。實際上,在生活裡,年齡早已是成年人,但心理上還停留在巨嬰、幼兒或少年的人比比皆是。如果兩個逆反的人生活在一起,情緒互相碰撞,雞飛狗跳,相信生活也不會太順利。
所以,學習心理,提升認知,有意識的矯正自己業已形成的錯誤模式,是人格成長的一個重要部分。學習,并不是孩子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需要終生面對的事。
人格完善,人自我成長,是一條沒有止境的路,而完善程度越高,成長程度越好,我們在做其他事的過程中,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都會事半功倍,大大提升人生的效率。
就好像這件事,如果我成長的更好,會在看到對方啟動防禦時,在第一時間向對方澄清我的真實用意,告訴她不用恐懼,我隻是确認一下而已。這樣就不會跟她計較半天,浪費時間了。事實上,我平時習慣自助下單,遇到退換貨也按程序操作,很少和賣家"廢話",要不是因為逆反的逆鱗未消,我還會按照那樣做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