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2月6日電《經濟參考報》12月6日刊發題為《走出深井——山東梁寶寺能源“11·19”事故被困人員突圍紀實》的報道。文章稱,“他餓了那麼長時間,出來時就想着喝上半斤酒、啃倆豬蹄子!”說起丈夫闫西閣從井下脫困的經曆,胡蘋蘋盡管仍有些後怕,但向來活潑開朗的她,還是不忘擠兌丈夫幾句。
11月19日夜間,山東能源集團旗下肥礦集團梁寶寺能源公司一處掘進工作面發生火災,闫西閣等11名礦工被困在900多米深的礦井下。經過36個小時的營救和自救,他們通過風筒越過火場走出深井,過程堪稱完美、結果堪稱萬幸。
隻是,心理上的“深井”,還需要他們自己慢慢走出。
被困井下:一頭是岩層,一頭是火場
半個月前,當胡蘋蘋終于聽到電話裡傳來丈夫熟悉的嗓音時,她一直壓抑着的情緒和哭聲瞬間迸發——這個象征着平安歸來的電話,遲到了近30個小時。
闫西閣是梁寶寺能源公司掘進二區維修工,每次下井和升井,他都要向妻子報個平安。但11月20日上午,胡蘋蘋一直沒有等來闫西閣升井的消息,而是看到了梁寶寺能源公司發生火災事故的新聞。她連忙坐了一個半小時的車趕到礦上,眼前繁忙緊張的救援景象,和聞訊趕來的公司負責人,證實了她的擔憂。
此時,900米深的井下,闫西閣與工友們已被困十多個小時——
11月21日,在山東能源肥礦集團梁寶寺能源公司,一名被困礦工被成功救出。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2019年11月19日20時46分,梁寶寺能源公司安監員劉德華向地面調度中心報告:在3306采區掘進迎頭往外200米處的高冒點發現煙霧。現場處置效果不佳,調度室下令撤人。劉德華最接近起火點,本可第一時間撤離。但他報告完情況後,反向而行趕往掘進迎頭。在那裡,有9名工友正在掘進作業,闫西閣正是其中一員。
“晚上9點多,劉德華跑過來說外面冒煙了,讓我們撤。”掘進二區副區長陰文元回憶說,當時他正指揮隊員進行頂闆支護。得到通知後,大家立即停下工作,有序撤離。但沒想到火勢發展太快,撤離到起火點附近時,滾滾濃煙和濃度飙升的有害氣體讓他們再難前進半步。9名掘進隊員、安監員劉德華和防沖擊地壓巡檢員路則秋,11人被困在200米長的巷道裡——一頭是冰冷的岩層,一頭是高溫和濃煙。
陰文元帶領大家離開火區、返回迎頭,并向調度室彙報了現場情況。随後,他們打開通風設施,靜待救援。
随着時間推移,火區溫度持續升高。晚上10點多,供電、通訊中斷,萬幸的是高壓水管、風管以及風筒運行依然正常。11名礦工按照平日安全培訓的要求,關掉10盞礦燈,輪流安排人探查情況,并不斷嘗試向外傳遞信息。
陰文元說:“我們知道,外面的人會來救我們的!”
艱難救援:路上半小時,作業900秒
正如陰文元所笃信,知悉11人被困後,山東能源肥礦集團立即啟動應急預案。11月20日淩晨,肥礦集團礦山救護大隊率先抵達現場。
隊長劉輝告訴記者,井下的救援條件極為惡劣:能見度低到“手貼在臉前都看不到”;一氧化碳濃度最高接近8000ppm,吸入後有緻命危險;最高作業溫度超過60℃,救援人員負重20多公斤,步行半小時才能到達作業地點,但高溫下氧氣隻能支撐900秒作業,救援舉步維艱。
生死攸關處,分秒必争時。地面上,各路救援力量不斷向梁寶寺能源公司集結:11輛救護車随時待命,中國礦業大學煤礦火災治理專家趕來了,重症醫學科、燒傷科的權威專家從北京趕來了,山東省礦山救援經驗最豐富的專家趕來了,兖礦救護大隊、淄礦救護大隊、新礦救護大隊也馳援現場……
在救援指揮部的安排下,救援隊員一邊保障井下通風、降溫,一邊使用高壓水槍、惰性氣體嘗試滅火;滅火彈、無人機、滅火機器人、偵察機器人等先進設備也被派上陣……
然而,現場狀況卻讓救援人員繃緊了神經。有熟悉煤礦救援的人員告訴記者,要滅火就必須隔絕氧氣,但要救人就必須保障供氧充足,這是天然的矛盾。以往的礦山事故也證明,被火場堵在井下,生還概率渺茫。而井上表現良好的滅火機器人、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在井下全部失靈,似乎也在印證這些判斷。
火場跨不過去、被困人員聯系不上,在所有辦法陸續失靈後,救援指揮部堅持認為,井下供水管、通風管和大直徑風筒完好,能形成适合生存的安全港。他們要求通風設備保障運行,持續向迎頭位置輸送新鮮空氣;緊急從周邊調集冰塊制造冷空氣,盡可能為被困人員降溫;在地面安排2台千米鑽機,以備打通聯絡通道。
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井下被困人員也在尋找脫困途徑。劉德華說,他們最初嘗試在井下挖條溝,想将煙引走、為人員離開創造條件。挖了約20米之後,體力不支不得不放棄;有人提議從風筒逃生,但當時風筒不僅溫度高還有煙霧,并不适合冒險。
在此期間,供水管道出現故障,停水4個小時。闫西閣等人樂觀地以為,這是救援人員要通過管道送牛奶了,但等來的還是清水……又累又餓,外邊又始終沒有消息,有礦工出現了恐慌和焦慮情緒,甚至想冒險沖出火場——鮮為人知的是,另一端的救援隊也想過要拼死沖進火場,但被及時制止。
火場内外,漫長等待中的每一秒,都如泰山般沉重。
脫離險境:看得見陽光,觸不得心傷
讓所有人意想不到卻又期待萬分的結果,出現在11月21日早晨。
“我們已經到達聯巷了,請求救援……”當天早晨臨近9點,調度員張超突然接到井下被困人員打來的電話,确認身份後他懵了一瞬,随後在調度室亮開嗓門暢快大吼:“人都出來了!”
給他打電話的是劉德華。這天早上7點左右,他們看到起火點有明火,随即意識到必須抓緊時間逃生。一番探查後,大家發現風筒裡的煙霧随着持續通風已經消散,通過風筒爬出去的方案被一緻認可。
直徑80厘米的風筒,是用類似帆布的耐火材料制成,吊挂在巷道中。萬一逃生時風筒掉落或者損壞,逃生必然失敗。身為維修工,闫西閣最熟悉風筒,他承擔了“開路”的職責;年齡最大、最熟悉安全生産的劉德華“壓陣”。
出發前,大家最後一次“劃重點”:爬行時打開礦燈,自救器挂在胸前;每人拿一段鐵絲,發現風筒有破損要立即用鐵絲絞住;兩人間隔七八米,保持頻率和間距……
“一節風筒10米,爬過了幾節我都記着。”闫西閣說,風筒裡風很大,人在裡邊根本睜不開眼;剛開始爬的時候溫度就很高,到達着火點時有人身上燙破了。但突破30米火區之後,風筒溫度迅速降低;繼續爬行一段距離後,礦工們抵達井下3306洩水巷附近,那裡有一部電話可以與井上聯系。
前前後後,他們爬了220米左右。劉德華率先出來,撥通了調度中心的電話。半個小時後,他們在救援隊員的幫助下抵達井下安全區域;10時18分,11人全部安全升井,被立即送往醫院。
“可不可以給媳婦打個電話?”第一個升井的闫西閣,念念不忘的是給胡蘋蘋報個平安。
“這是一次科學施救與冷靜自救的完美結合!”回顧他們逃生的經曆,事故救援專家組組長、山東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王端武說,有效的外部救援确保了11名被困人員的生存環境,積極有序的自救讓他們及時脫險。他們通過風筒實現逃生,也為今後地下礦山的安全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經過醫治,11名礦工已經全部出院,健康無礙。走出深井、重回陽光之下,這些天他們聽得最多的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但在他們面前,還有一道無形的深井需要走出。
“以後不打算下井了,家裡不同意。”對今後的生活,一名脫困礦工說,雖然有驚無險地脫離困境,但被困井下36個小時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的心理創傷,仍需要時間去撫平。(完)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