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排檔“一哥”:毛豆就要登場。你知道嗎?毛豆,其實就是黃豆,也有人叫大豆。
關于各種豆,不同地方的叫法有些不同,走進菜場,還真不确信自己能叫對。比如蠶豆、豌豆、青豆、荷蘭豆……
是不是有點暈?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豆豆江湖”分為兩大類
按照食用部分的主要營養成分,豆類可以分為兩大類:大豆和雜豆。
在2009年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大豆》标準中規定,根據大豆的皮色,分為黃大豆、青大豆、黑大豆等。大豆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黃大豆就是黃豆,是我們日常食用最多的一種大豆。
豆類擁有植物中最接近肉類的質感,一顆黃豆,被聰明的中國人做出了花樣吃法——豆漿、豆腐、豆腐皮、豆腐幹、腐乳……大豆可以變換出無限可能。
曹植《七步詩》中寫,“煮豆燃豆萁”,煮的就是大豆。根據《史記》的記載,大豆起源于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豆萁,指的是豆莖。
除了大豆以外的其他各種豆,統稱為雜豆。
雜豆的蛋白質和糖類含量高,常見的如豌豆、蠶豆、綠豆、赤豆、扁豆、豇豆等。也就是說,現階段在菜市場最得寵的豌豆和蠶豆,也就是很多人分不清的兩種豆,都屬于雜豆類。
人類已經吃了7000年豌豆
豌豆是全世界都很常見的一種農作物。原産于亞洲西部和地中海沿岸,早在7000年前後的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開始采摘豌豆作為食物了。到了大約6000年前,人類學會了種植豌豆。
這種作物可能是經南歐向西,以後又向北逐步傳播,大約在隋唐時代經絲綢之路進入了我國。
在歐洲,中世紀之前的人們一般都是吃曬幹的豌豆種子,吃的時候需磨成粉或是煮成粥,曬幹的豌豆能有多硬?安徒生筆下的“豌豆公主”最有發言權,睡覺的時候身下墊二十層床墊子和二十床鴨絨被,仍能被床闆上的一顆豌豆硌得渾身不自在。
我國元代著名劇作家關漢卿說,自己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豌豆的硬度。
成熟豌豆是典型雜豆,它澱粉多,脂肪少,蛋白含量在17%-25%左右,脂肪含量基本在1.5%以下,而碳水化合物含量約為大豆的2倍,普遍在60%-65%。
所以豌豆不能用來榨油做豆腐,但可以作為主食吃。豌豆特别嫩的時候,可以連帶豆莢一起鹽水煮着吃,軟糯清甜。
青豆和豌豆,雖然顔色都是滴滴綠的,但完全不是一回事。真正的青豆應該叫做“青大豆”,和黃豆黑豆一樣,屬于大豆類,它最常見吃法還是作為零食,例如炒青豆。
荷蘭豆并不是荷蘭的豆
荷蘭豆從植物學上也屬于豌豆屬,所以也算是豌豆種類中的一種,是由普通的豌豆演化而來的,身材是扁平狀的。
關于荷蘭豆,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叫它“荷蘭豆”,荷蘭人叫它“中國豆”。怎麼回事呢?
荷蘭豆原産地在亞洲(中國西南邊陲以南的緬泰邊境一帶)。17世紀,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人在緬泰邊境發現這種豆,把它帶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國。
廣州大學中國史專業研究生利梓淇在2021年第4期《農業考古》發表的《荷蘭豆傳入中國初探》中提到,荷蘭豆傳入中國,大緻可以分為兩個源頭:一是17世紀荷蘭占領中國台灣時期,開始在台灣地區種植,并在雍乾時期傳入福建一帶;二是乾隆五十年或五十二年,荷蘭商船來粵貿易時帶來了荷蘭豆的豆種,再向海南與廣東、福建以北地區傳播。
甜豆是豌豆和荷蘭豆的雜交品種,嫩嫩的,姑且就算做是它們的“寶寶”。豆莢胖乎乎的和豌豆很是類似,豆子則要比豌豆的小一點、比荷蘭豆的大一點。從豆莢顔色來說,甜豆綠得更深一些,豌豆則更淺一點。但剝出來又相反,甜豆的豆子顔色淺,豌豆的豆子顔色深。
毛豆是還未成熟的黃豆
或許會有人問,那在武漢心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毛豆呢?
毛豆因為外皮有很多細毛,大家叫它毛豆。毛豆不是雜豆,是大豆,它是一種還未成熟的黃豆,又叫菜用大豆。
當毛豆成熟後,脫水、變小、變硬,就成為大豆。
毛豆的蛋白質和鈣含量,在蔬菜界是數一數二的,每100克毛豆大約含13克蛋白質,和雞蛋不相上下,每100克含有135毫克的鈣,比牛奶還要高。
武漢人的夏天,少不了毛豆。隻是現在還不是它的主場時刻,要等到天氣悶熱的時候,開瓶冰啤酒,任意搭配鹽水花生、涼抖毛豆,可以稱之為“開胃三寶”。
豆莢狀如老蠶的蠶豆
跟豌豆一樣,蠶豆也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豆。它原産于地中海沿岸,被人類種植食用的曆史非常古老。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開始種植蠶豆了,連古埃及的墳墓中都有發現。
蠶豆生長速度很迅猛,營養又較為均衡,被很多國家廣泛種植。蠶豆是世界主要豆科作物之一,有70多個國家大約400多萬公頃栽培面積。中國是蠶豆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約有140萬公頃。
中國人愛吃蠶豆,但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汪曾祺在《食豆飲水齋閑筆》之《蠶豆》中說:“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鮮蠶豆的。北京人愛吃扁豆、豇豆,而對蠶豆不賞識。”
關于蠶豆名字的由來,元代王祯在《農書》中講,“蠶時始熟,故名”。他認為蠶豆的采摘時期是在采桑養蠶時而得名。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谷部第二十四卷·蠶豆》中講,“豆莢狀如老蠶,故名”。這是從形狀上來命名的。農曆三月古稱蠶月,正是眼下的暮春時節。
蠶豆的生長方式很野蠻,拼命向上,不用怎麼施肥、澆水,自己就長大成熟了。最近去菜場裡,你很容易就能發現一大包一大包用塑料袋灌滿的蠶豆,鼓鼓囊囊堆放在一起,10塊5斤。手腳麻利的“馬大嫂”們,買了直接就在路邊剝豆兒。
羅漢豆、茴香豆都是蠶豆
蠶豆從嫩到老,各有吃法。最經典的搭配是炒雪裡蕻。袁枚在《随園食單》就收錄了一種蠶豆做法的描述:“新蠶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食方佳。”
還有一種吃法,是水煮。魯迅的《呐喊·社戲》中說:“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的。”
通常我們燒的時候,要在豆嘴處剪開一刀,方便吃的時候吐殼。
随着氣溫逐步升高,嫩蠶豆慢慢變成老蠶豆,就不适合清炒了,它的最佳歸宿是做成油炸豆瓣或者“茴香豆”。
大多數人認識茴香豆,是從魯迅《孔乙己》中了解到的。這道江南紹興地區的下酒小食,鹹鮮醇厚,回味無窮。
蠶豆,愛的人可以很愛,頓頓吃也不覺膩,但也有人一點不待見它。總覺得有一股子奇怪味道,像極了“腳臭”。
當然,還有的人,天生是不能吃蠶豆的,這是一種病,叫蠶豆病。
蠶豆病的全稱是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是一種常見的先天遺傳性疾病。由于相關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患有蠶豆病的人主要是男性,中國男性的發病率大約在2%到5%之間。
【相關鍊接】
不同的豆國外也有不同的叫法
由于豆對人類來說實在太重要,從2019年開始,聯合國大會決定,每年的2月10日為世界豆類日(World Pulses Day)。
在國外,人們經常把各種類型的豆子煮熟烹饪,也會将嫩豆子直接調和橄榄油拌涼菜沙拉。
英式早餐裡,不可缺少的焗豆一般用的是白豆(Haricot Bean);意大利人會用臘腸來配豆子吃;德國的傳統搭配是酸白菜加豬肉,再加一碗扁豆湯(Lentils Soup);在美國南方很多州,人們會在元旦吃形似錢币的豆子,比如黑豆(Black Bean),祈求繁榮與好運。
Pea和Bean雖然翻譯成中文都有豆的意思,但不是同一種屬的攀緣植物。Pea植物中空,果實是整體的;Bean植物則為實心,果實可以破成兩半。
Pea來自中古英語Pease,最初源自古英語Pise,後來被人們誤認為是複數形式,從而直接縮略為Pea。
古英語Bean源自原始日耳曼語Bauno,還有很多同源詞:古斯堪的納維亞語Baun,中古荷蘭語Bone,荷蘭語Boon,古高地德語Bona,德語Bohne。
Bean作為“價值小的東西”的隐喻,在1300年就被證實使用了,現在仍可以用“not worth a hill of beans”表達某物一文不值。
(武漢晚報 綜合《都市快報》、科普中國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