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掌門人張俊平(穿白襯衣者)。
圪僚溝,地處太原近郊,西山之麓。因溝壑縱橫,道路彎曲難行而得名。但如今“圪僚溝不圪僚”,名不見經傳的村子也聲名鵲起,盡人皆知。原因無他,荒山變公園,秃嶺成花海,樹木茂盛,鳥飛蟲鳴,仿若桃花源。
從2014年春天開始,櫻花盛開時節,通往圪僚溝的道路,車輛穿梭,擁堵難行。近旁的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更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玉泉山已然成為太原的一張名片,以及周邊群衆趨之若鹜的休閑之所。
但外界至今鮮有所聞的是,令不毛之地華麗轉身完美蛻變的,竟然是一個年近花甲的退伍軍人,一個燒鍋爐的行家裡手,一個有着植樹情結的大能人……
張俊平,祖籍山東萊陽,玉泉山森林公園的負責人。從河北應征入伍,在山西當兵25年後轉業,落地生根,如那滿山的綠樹繁花一樣,他選擇在太原,在玉泉山,在圪僚溝紮下了根。
圪僚溝不隻有櫻花
2014年4月,太原市長耿彥波以市長寄語的方式,邀請市民去圪僚溝看櫻花。“走出門去,觀櫻花如落雨;走出門去,看綠樹繞山間;走出門去,享空氣沁心脾。”于是,“太原有了櫻花園”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周時間,先後迎來50多萬遊客,那年的首屆西山春之約活動周,幾乎成了太原最隆重的盛事。
玉泉山種植了4萬餘株櫻花,面積達千畝,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櫻花園。粉白、粉紅、淡綠、純白的各色櫻花,裝點着早春的玉泉山,倍受冷落的圪僚溝揚眉吐氣,盛裝迎客。興之所至,有詩贊曰:“昔日圪僚溝,今日若仙洲。潭水疊山碧,櫻花滿枝頭。”
圪僚溝紅了,玉泉山的櫻花火了。
面對喧嚣與熱捧,張俊平一如既往的淡定。他婉拒多家媒體的采訪,推脫不掉就讓其他人出鏡。其實,他并不是寡言的人,獨特的語言風格,不加修飾的率真,從生活中得來的哲理,像磁鐵一般吸引着靠近他的人。他隻是更願意踏踏實實地做事,朝着期待的樣子一天天去幹,一點點去努力。“反正也不着急,一天天幹呗,慢慢來,總有幹完的時候……”簡單而笃定的描述,表明他喜歡一件事是怎樣的一種狀态。
為節省開支,張俊平親自搞設計,在他的規劃中,公園遠不止櫻花這一個亮點,櫻桃、綠竹、毛竹等都已落戶玉泉山。張俊平愛琢磨,喜歡嘗試引種南方的新樹種。他尊重專家但不迷信專家,“專家怕失敗,沒膽量去嘗試,我怕什麼,失敗了總結一下錯在哪裡,接着幹呗。”張俊平就是憑着說幹就幹、錯了再來的勁頭,改造着圪僚溝,創造着玉泉山一個又一個奇迹。
接下來,他還預備把山上一千萬株原生黃刺玫嫁接成月季。“藤本月季能長幾米高,花色漂亮,花期很長,試想一下,漫山遍野月季常開,姹紫嫣紅,那景象可比現在美多了……”平實質樸的張俊平,對種樹嫁接十分在行,很多技術活都親力親為,俨然一個無師自通的“植物專家”。
張俊平喜歡毛竹,因為毛竹有這樣的生長規律:最初4年生長緩慢,到第五年才開始瘋狂生長,因為頭幾年是往下長根,根須不斷向土壤深處延展。根長不好,如何承受參天的重量,如何提供瘋長的營養?沒有根的儲備,就不可能蓄勢待發,成就一番事業。張俊平就是一個耐得住性子、懂得厚積薄發的人。
不久的将來,到玉泉山遊玩,不僅可以踏春賞櫻,還能竹林漫步、采摘收秋,甚至踏雪賞梅……身居龍城,便可享受到江南景緻,豐富多樣的植被和樹種,定會使太原市民大開眼界,樂而忘返。
奇迹是這樣煉成的
“看到漫山綠格瑩瑩的,我就心裡舒服,感覺幸福。”看着玉泉山的美景,張俊平滿心歡喜。他說自己沒啥文化,就上過7年學,中學畢業就去當兵。這麼多年下來,最值得擅長的事,就是燒鍋爐。上世紀80年代,有段時間允許部隊搞三産,他當連長,帶着戰士去給地方燒鍋爐。當兵的燒鍋爐,就是與衆不同。原本髒亂差的鍋爐房,變得幹淨規範、紀律嚴明。橫平豎直的内務,是部隊的強項,鮮明規範的标識,是樹立品牌的途徑。
10年曆練,張俊平胸有成竹,轉業後,創辦了山西晉峰供熱公司,專門承包采暖鍋爐運營。最多時為150多家單位供熱,員工達1300人以上,以“單位省錢,領導省心,群衆滿意”為宗旨,成為行業翹楚。三分之一的鍋爐房,被太原市政府評為“模範鍋爐房”。“種樹我還在摸索學習中,但燒鍋爐節煤環保的門道,我太清楚了,能給大家講上三天三夜……”是啊,行行出狀元,隻要肯用心動腦,做精做細,燒鍋爐也能燒出名堂,幹得頂呱呱。
在太原集中供熱的大趨勢下,燒鍋爐的市場日漸萎縮,張俊平開始思考轉型投資,另辟蹊徑。為此,他輾轉于故鄉萊陽,晉中壽陽、榆次、榆社等地,看準的項目都是治山種樹,他說,自小就喜歡種樹,看着樹慢慢長就很踏實。
2011年,為确保西山生态建設可持續發展,太原市在西山破壞比較嚴重的前山地區規劃了30萬畝、21個城郊森林公園,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動作、公司承載、園區打造”的生态新政,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張俊平聽聞此訊,積極響應,不顧家人朋友勸阻,義無反顧地投身荒山改造。
那時的玉泉山、矸石山、垃圾場,沒水沒電、沒路沒房,荒涼凄苦,少人問津。真是雨來寸步難行,風去灰天黑地。山上有50多個煤礦、30多個石膏礦,大小采石場一百多處,更别說令人頭疼的5個偌大的垃圾場。有的礦坑早已廢棄,但仍像釘子一樣楔在山坳裡,治理的難度可想而知。
“做什麼事都有個步驟,治理荒山先要修路,沒路人走不到跟前,自然沒法子治理;接着要消除垃圾山,不将内部處理好,就不能還原生态,植樹造林;接下來就是考慮引水,沒水種了樹也活不成,最後才能引進樹種,綠化美化……”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矸石山上種樹,先要用大型機械,把陡峭的山坡削成能站人栽樹的斜面;再安裝上能站人的木棧道,一來可以穩固土壤,便于後期栽樹和管理;接下來就是在石頭上打坑,接上發電機用電錘一下一下鑿……
土要一筐一筐背上去,糞要一袋一袋背上去,樹苗也要一棵一棵背上去。6年下來,張俊平帶着工人們植樹達到230萬棵、修路共計92公裡、安裝管道總裡程220公裡、修築水池16座、蓄水能力超過30萬方。
修路的時候,他們盡量把開礦留下的路基連起來,以減少對植被的破壞,有時候甯願路改道,也要盡量維持原有地貌。原生植被的耐旱性,是移栽樹種所無法比拟的。幾年實踐下來,張俊平深有體會,稱之為“意外的收獲”。
原來,在施肥澆水後,原生植被長勢喜人,比引進樹種更有生命力,有的一年能長一米多高。也就是說,是水、肥的缺乏,制約了原生植被生長,隻要輔助保障跟上,原生植物就更适宜本地生長。由此可見,與其提倡飛機播種和植樹造林,不如考慮加大施肥和澆水力度,或可解決植樹造林成活率低的難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張俊平事必躬親,為自己的每一個發現雀躍歡喜。他說,玉泉山走到今天,全靠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得出最符合實際的方案。
銀蛇飛舞漫山璀璨
山西作家生态汾河行到達玉泉山那天,天藍地潤,風輕雲淡。車行至山頂,無數條噴灌帶如萬條銀蛇,在夕照下肆意飛舞。碧綠如洗的山巒頓時像被點化般,閃爍着晶瑩剔透的光芒,舉目四望,雲蒸霞蔚,堪稱壯觀。
玉泉山現有兩套供水系統,一套是從山下的水井經過提升,抽到山頂蓄水池;另一套是從25公裡以外的汾河二庫,引水到山頂蓄水池,而後通過自然壓力噴灌澆樹。目前建立的覆蓋全公園的噴灌系統,基本可承擔冬季防火、夏季澆樹、施肥、噴藥的功能。下一步,公園還将針對不同樹種和旱澇情況,細化公園澆灌模式,加大建設滴灌、噴霧等系統。
火災是森林最危險的敵人,其毀滅性的後果令人不寒而栗。為了防患于未然,張俊平前瞻性地成立了四十多人的消防隊,是西山唯一一家民營防火隊伍。從2012年成立至今,先後幫助周邊山林,成功滅火20餘起。
與張俊平同時中标開發西山的,大半因各種原因停工擱置。隻有他咬緊牙關,帶着工人們在山上奮戰。面對質疑和不理解,他也是滿腹委屈,“治理玉泉山,最難的不是樹木難以成活,不是沒水沒電,不是屢次失敗賠錢,而是不被理解,百口莫辯。”張俊平所做的,不是任何人都做得到,這不光是錢的問題,還是意識和擔當,将一座荒山裝點成綠色海洋,不是每個人的夢想,但他的夢想成就的不僅是自我的夙願,還是功在當代,造福子孫的大事。對太原市民、汾河生态而言,無疑功德無量。
行走在玉泉山的步道上,空氣中彌漫着松果的清香,還有潮潮的泥土味道。山腳下滿目蒼翠,松濤陣陣,崖壁上鑿坑種植的樹木,亭亭玉立,精神抖擻。路邊幾塊巨石堆砌的造型,爬蔓植物争先恐後的朝氣,随處可見搖曳生姿的花兒,每一種色彩,都浸透着奮鬥的艱辛。
張俊平說,昨晚喝了安眠藥才睡了幾個小時,前幾天都是一天睡一兩個鐘頭,長期的失眠損害着他的健康。而身邊一些人的不認同,才是他最大的困擾。為開發玉泉山投入資金3.8億元的張俊平,有點像不谙世事的堂吉诃德,更像一個滿懷理想和使命感的領頭羊。
玉泉山改造,垃圾場是工程量最大的部分。6年下來,隻完成了三個半垃圾場的硬化處理。剩下的部分,還要陸續作業,預計還要一年多時間才能完成。垃圾山處于不穩定狀态,可能造成滑坡等,也成了張俊平的一塊心病。每到下雨天,他都寝食難安,全體員工晝夜蹲點觀測,及時疏通,監控險情。原計劃在7月前就完成的工程,因雨水過多被耽誤了工期,他談及這些憂心忡忡,“一旦這些垃圾山形成泥石流,山下的村子可就遭殃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怎麼可能吃得下,睡得香?”
當人們贊歎玉泉山美景絢爛、花香怡人之時,請不要忘記,是他,一個叫張俊平的山東漢子,憑着最樸素的一句“喜歡”,夙興夜寐,殚精竭慮,改造着玉泉山,保護着汾河流域的生态,以及他心中的“伊甸園”!
本報記者 周俊芳 文/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