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香菇的成長

香菇的成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02:27:44

香菇的成長(香菇狀元兄弟成長記)1

任章雲(左)、任章武在香菇棚内察看香菇長勢。張海軍攝

任章雲坐在記者對面,娓娓講述着自己的故事。今年41歲的他,是盧氏縣潘河鄉上川村人。那裡曾是一個深山貧困村,每人隻有7分耕地。

地處河南省西部山區的盧氏縣,縣域總面積4004平方公裡,戶籍人口38萬,平均海拔1200多米,可謂“三山三河兩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1986年,盧氏被确定為首批國家級貧困縣。

苦孩子成“香菇狀元”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任章雲初中畢業後就辍學在家種起了香菇。2000年,他種了4000袋,收獲8000多斤鮮香菇,被評為全縣的“香菇狀元”,縣裡還獎勵他一台小型香菇烘幹機。

但受限于當時的種植規模,任章雲彼時的收入依然寥寥。2004年他結婚,欠下了6萬元的債務。為了多掙錢還債,婚後不久他就随村裡人一起去礦山,當起了爆破工,這是一個充滿危險的工種。

2012年端午節前夕,他在實施爆破時發生了事故,造成腿部嚴重骨折。他終于下定決心回家全心全意種香菇。

這年年底,他在村裡承包了十多畝平地,并拿出辛苦攢下的十幾萬元,加上貸款共投資40多萬元蓋了多座簡易大棚,建起一個小型香菇種植基地。

當年,他做了6萬袋菌棒。做菌棒是個體力活。搜集木料、粉碎木屑後,再把木屑和麸皮、石膏、石灰按比例混合拌勻,然後一個個裝袋。裝完袋之後還要滅菌,需要在大籠屜裡蒸三天三夜,這期間需要把握火候,一刻不敢合眼。

“1萬袋菌棒原料就有20噸,6萬袋就是120噸,這需要人工一鍬一鍬至少翻三遍,再一個一個裝袋。”任章雲說,這是巨大的勞動量。那時,比他小一歲的弟弟任章武也辍學回家,兄弟倆和父母就這樣沒日沒夜地幹着。

辛苦沒白費。2013年,這6萬袋香菇讓他掙來了40多萬元,不光把投資全部收回還有剩餘。他信心倍增,2014年将香菇增加到了8萬袋。這年價格雖有所回落,他還是掙了30多萬元。

老艄公也有翻船的時候。2015年他又做了8萬袋,但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緻顆粒無收,不但一分沒掙,還賠了30多萬。

“做菌棒是重體力活,管理香菇則是高技術活。”反思這次失敗,任章雲說,“在菌棒滅菌環節,如果出問題雜菌滅不幹淨,就會全‘菌’覆沒,長不出香菇來;菌棒做好後,往棒上點菌種也需要技術,否則香菇長不勻稱賣不上價;長菇時,水分、溫度都得嚴格管理,有一點差錯就會出大問題。”

這次失敗後,讓他陷入苦苦思索:“怎樣才能讓香菇種植變得輕松、簡單而收益又穩定呢?”

“香菇狀元”當上龍頭企業的廠長

2012年,盧氏被确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作為國家重點生态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涵養區,盧氏資源開發利用和項目引進受到很大限制。“特色農業”成了一個重點突破口。

2016年,盧氏縣委深入調研發現:盧氏香菇種植存在農民各自為戰,原始粗放、低質低效的問題,整個産業處于組織化程度很低的階段。

為此,縣委确定兩條思路:一手擴大規模,通過金融扶持和各項政策帶動更多農戶種植香菇;一手引進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從技術、标準、銷售和服務上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增收。

2017年,縣裡引進了林海興華和金海生物兩家龍頭企業。7月,林海興華投資建設的東明鎮澗北香菇基地開始試生産。作為香菇種植大戶,任章雲受邀帶領弟弟任章武一起去香菇基地參觀。

走進現代化的種植大棚,任章雲大開眼界:大棚有三層結構,第一層是銀色反光層,第二層是黑色吸熱層,第三層是白色透光層。裡邊布設了噴淋系統,從地下抽出來的深井水隻有11攝氏度。

溫度是影響香菇生長發育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現代化大棚徹底解決了溫度的調控問題:夏天過熱時,打開反光層和吸熱層,棚内溫度就會大幅下降,如果再打開噴淋系統溫度就會降到11攝氏度左右;冬天溫度過低時,就可以啟動溫度控制系統增溫。

任章雲說:“去前我們根本不相信,7月是最熱的時候,按我們的經驗是根本不會長香菇的,可是确實看到棒上已經長出幾毫米大的菇;等到幾天後我們再去看時,已經開始采摘了。”

現代化大棚不但使香菇質量更穩定,還解決了四季出菇的問題。這次參觀,徹底颠覆了這個“香菇狀元”的認知。就這樣,任章雲加入了這家龍頭企業,從基層員工做起,如今已成為菌棒廠的廠長,管理着300多人的團隊。

“龍頭企業的介入,使得香菇種植不再那麼艱難,留守婦女和老人都可以種植。”任章雲說,農戶可以承包龍頭企業的大棚,菌棒從企業賒欠,技術按企業要求嚴格管理,所産香菇交由企業統一儲存銷售,每10天結算一次,企業收購的價格一般都會高于農戶自己賣的價格。

在東明鎮澗北村,記者見到了48歲的常梅菊、李海霞和55歲的餘金枝三人,她們仨經常在家門口的香菇大棚裡做工。工錢都是按小時結算,每小時10到12元不等。她們說,現在既能照顧家,每月還能掙到2500元以上。

從2017年至2021年年底,盧氏縣共建設現代化鋼結構标準香菇大棚5092個,投資近3.3億元,遍及全縣各個鄉鎮。每個标準化大棚一茬可以種植1萬袋香菇,一年可以種兩茬到兩茬半。光這一項,每年香菇規模就增加1.2億袋左右。

弟弟接棒成為“香菇狀元”

在離朱陽關鎮政府不遠的灌河村,有林海興華公司的一個香菇種植基地。在這裡,記者見到了任章雲的弟弟任章武。

這幾年他在這裡承包了72座現代化高效種植大棚,每茬種植80萬袋香菇,每年會種兩茬半共計200萬袋,每袋至少生産兩斤鮮菇,共計400多萬斤。所用的工人全部都是附近村裡的,每小時工錢10元,每年光勞務費就要發120多萬元。任章武告訴記者,他每年的淨利潤至少80萬元。

哥哥當了廠長,弟弟接棒成為全縣有名的“香菇狀元”。

同樣是“香菇狀元”,兄弟倆的“成績”卻相差甚遠:規模從當初4000袋到現在200萬袋;産量從當初8000斤到現在400多萬斤!“狀元兄弟”的成績單,折射了近幾年盧氏香菇種植的巨大變化。

如今在盧氏,香菇從業人員多達11.8萬人,占全縣農業人口近40%。在脫貧攻堅期間,有3600戶貧困戶自主發展香菇4200萬袋,戶均增收22000元。

一組數據也反映了盧氏香菇産業的迅猛發展。2016年,盧氏全縣香菇生産規模隻有1.03億袋,産量2.16億斤,一産産值7.28億,綜合産值14.6億;但截至2021年底,盧氏全縣香菇生産規模已經達到3.6億袋,産量7.28億斤,一産産值36億,綜合産值41億。短短幾年,無論從規模、産量還是産值都增長了兩倍左右。

“這幾年,盧氏圍繞‘特色農業強縣’的定位,大力實施‘産業興縣’戰略,目前全縣香菇及食用菌、連翹及中藥材、核桃及蘋果等特色産業已經具備了規模效應。”盧氏縣委副書記、縣長劉萬增說。

三門峽市委常委、盧氏縣委書記王清華說:“我們的目标是,到‘十四五’末建成百億級香菇産業集群,将盧氏從國内知名的‘香菇第一縣’打造成國内一流的‘香菇食品加工強縣’、國内最大的香菇提取物原料供應地、國内最具影響力的‘香菇線上線下交易中心’。”

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洪向華說:“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典型代表,‘解剖麻雀’般深入探究盧氏縣的做法,對如何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任章雲兄弟二人先後成為‘香菇狀元’的故事,就是盧氏實踐的一個縮影。” (記者李麗靜 參與采寫:張海軍)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