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最長最準的曆法

最長最準的曆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14:52:37

為什麼說“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為時間與空間的四維概念的組合曆法?首先,我們來弄清“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起源,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一、十天幹的起源

所謂的“十天幹”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個,那麼,有人問這十天幹是怎麼來的?有些什麼作用呢?

1.十日說

中國古代對于“十日”的說法,最早應為先秦古籍《山海經》中的記載,例如: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裡,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于烏。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從上三段最原始的記載,說明天帝俊與羲和生下十個太陽,它們居住在湯谷的扶桑樹上,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并且還是每天隻有一個太陽上天去值日,十隻太陽是分别輪流值日。這應該就是中國古代有關“十日”或說“十個太陽”的最早記載。

為了便于記憶與區别,分别給自己的兒子取上一個名字,老大叫做“甲”,老二叫做“乙”,老三叫做“丙”,等等,以此類推,于是十個太陽兒子分别叫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個名字。

第一天老大“甲”上天值日出行,就叫“甲日”,第二天老二“乙”上天值出行就叫“乙日”,第三天老三“丙”上天值出行就叫“丙日”……以此類推,那麼,十個太陽輪流值日出行,這十天就分别叫做:“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每十天一個循環,這十天一個循環就叫做“旬”,甲骨文對“旬”字記載,就很形象地表示旬的意思,如圖所示:

最長最準的曆法(幹支紀年曆法是四維概念的曆法)1

十旬甲骨文

最古老的曆法沒有“月”的概念,隻有“旬”的概念,也就是說每年36個旬。所以說, “十天幹”的産生是出于對“紀日”的需要。

到後來,才有了“月”的概念,于是,将3旬定為一個月,比如,殷商人習慣以“旬”為單位統計日期,每旬10天,3旬一個月。

再到後來,還另取了十個對應的名字,先秦古籍《爾雅·釋天》已記載:

太歲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

2.數字說

我們都知道,所謂數字就是文字的抽象化概念,如我國古代甲骨文的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應從其它甲骨文字中簡化出來的,已有人論證,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是從“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演化過來的,也就是說,在抽象化數字還沒有出來以前,古人就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記數的。

從另一個層面來理解就是,若用于計數就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若用于計名就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例如,家中的大兒子就叫做“一哥”,取名就寫作 “X甲”或“甲X”,家中二兒子就叫做“二哥”,取名就寫作 “X乙”或“乙X”,依次類推。

還有人論證,古藏語的十個數字的發音,與古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發音非常相似。如現在南方廣東話,一的發音就是甲,二的發音就是乙,等等。

數字循環周期的概念應來源于遠古的“用十手指”記數,所以,便産生了古代數字“十進制”的概念,現在我們應明白了,古人為什麼不說天上有八個太陽、也不說十三個太陽,而隻說有十個太陽,說明古人已确定以十為一周期,以十為一循環,所以,古人隻有說天上有十個太陽,循環往複運行在天上,其甲骨文中的“旬”字也來源于此。

3.其它說

有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來源,還有其它許多說法:

如有五行之說,說什麼“十天幹”來源于五行之說,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顯然,這是本末倒置,其五行本身之說最早起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而十天幹之說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

又如四季方位說,主要來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之說:

甲:東方之孟,陽氣萌動,從木戴孚甲之象。

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

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

丁:夏時萬物皆丁實。

戊: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

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诎形也。

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

辛:秋時,萬物成而孰。

壬:位北方也,陰極陽生。

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

從以上解釋字義中,可以看出東漢時期的許慎,并沒有看到遠古殷商時間的甲骨文,把十天幹與四季和方位扯在一起,顯然是受春秋戰國起源的五行學說的影響。

二、十二地支的起源

所謂的“十二地幹”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個,那麼,有人問這十二地幹又是怎麼來的?它又有些什麼作用呢?

1.十二月支說

古人通過觀察到月亮繞地球轉動一周時間為28天(現在科學測算平均為用27.32天),并稱這個周期月為“恒星月”。

然而,月亮在圍繞地球公轉的同時,地球也在繞太陽公轉,即28天來,地球已向前移動了一些距離,月亮再回到原來位置時,相對太陽已發生了變化,于是,月亮還要再走一至二日,才能與當初的月相相同,如月朔到月朔(初一),或月望到月望(十五),等等,古人經過長期測算為29天或30天(現在科學測算平均為29.53059天),并稱這個周期月為“太陰月”或稱“陰曆”或稱“朔望月”。陰曆又分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

古人已經通過太陽回歸線觀測到每年有365天,于是,除以30天,得出一年12月餘5天;若其中設有6個月為29天,則得出一年為12月餘11天,等等。因此,每年定為十二月,多出的天數,後以每幾年閏一月的方法消除。

同時,把這十二個月命名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若與陽曆的二十四節氣結合,其十二月又稱為:始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如圖表所示: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

十二

名稱1

始春

仲春

季春

孟夏

仲夏

季夏

孟秋

仲秋

季秋

孟冬

仲冬

季冬

名稱2

正月

如月

炳月

餘月

薄月

伏月

相月

壯月

亥月

陽月

辜月

塗月

名稱3

隅月

杏月

桃月

清和

榴月

荷月

桐月

桂月

菊月

小陽

葭月

臘月

同樣,陰曆每月的每日,不能按陽曆叫做:甲日、乙日、丙日……等,每旬十日一個循環,而是按陰曆叫做:初一、初二、初三……初十、十一、十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止。每月三十日一個循環。

2.十二管支說

據古籍中,記載了用“葭管灰飛”、“律呂調陽”的方法來記錄一年中的十二月,或十二節氣。其方法如下:

古人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長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按長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然後插到土裡面,保持上面的管口一邊齊,竹管是空的,然後将裡面灌滿用葭莩(蘆葦中的薄膜)燒成的灰,這種飛灰最輕。

其原理是根據地下的陰陽(或稱冷暖)二氣,随着地上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而起強弱變化,所以用這十二支長短不一插在地上的竹管來等候“地氣”的上升,這就是現代的流行話叫“接地氣”。如圖所示:

最長最準的曆法(幹支紀年曆法是四維概念的曆法)2

十二地支與十二管支葭管灰飛示意圖

到了冬至的時候,地上冷,但地下暖,地氣(地下之氣)升高,第一根九寸長的管子裡面的葭灰,被地氣吹了出來了,同時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也是“律呂”的來曆,這個月份就是子月,節氣就是冬至。

過了三十天,第二根竹管裡的灰也飛出來了!又過了相等的時間,第三根管子裡的灰也飛出來了......以此類推,這樣一年就分為了十二管支月:子月、醜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

對應的十二管支在音律中又叫: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有人說,所謂地支,地支,就是插在地上的管支啊,這“十二管支”就是十二地支的真正來曆。同時,對應每月一個節氣,也就有了十二個節氣。最後,又詳細地分為了二十四節氣。

3.星宿說

現有專家根據二十八星宿的星象圖,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甲骨文結構進行對比,發現,其十二地支字形結構與二十八星宿星象圖結構非常相似。以此證明十二地支有可能來源于二十八星宿之說。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甲骨文結構如圖表所示:

最長最準的曆法(幹支紀年曆法是四維概念的曆法)3

十二地支甲骨文字形圖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甲骨文結構與二十八星宿結構圖形進行對比分析,如圖所示:

最長最準的曆法(幹支紀年曆法是四維概念的曆法)4

十二地支字形與星宿結構對比示意圖

此類專家們的觀點一緻認為,十二地支的造字來源于二十八星宿的結構圖,因此,說明“子年”對應二十八星宿“子”的位置,依次類推,十二年一個循環。同理,“子月”對應二十八星宿“子”的位置,依次類推,十二月一個循環。

十二地支就是宇宙空間位置的概念,表明地球、太陽、月亮等相對于二十八星宿的空間位置。

三、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

自古以來,古人為什麼要用“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來紀年曆法?為什麼不直接用數字來紀年曆法呢?至今也是未解之謎。

我們通過對“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來曆分析,似乎找到了一種比較正确的解說。

前面已分析出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是“十進制”的原始數字。與純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同。如果用“十天幹”來紀年就是“時間”的概念。

前面又分析出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就是“二十八星宿”的空間結構示意圖,說明“十二地支”就是三維“空間”的概念。

所以說,古人用的“幹支曆法”,就是用“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來紀年曆法,實際上就是“時間”與“空間”組合的四維曆法,這種具有“四維”概念的“幹支曆法”,不單記錄時間順序,還同時記錄了空間位置,是世界最奇特、最精确的紀年曆法。

古人用“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用于紀年曆法,我們常稱“幹支曆法”,它也被稱為是“陽曆”與“陰曆”的結合曆法,此曆法至少在殷商時代就已開始了,因在其出土的甲骨文中已出現記錄,如圖所示:

最長最準的曆法(幹支紀年曆法是四維概念的曆法)5

幹支曆法甲骨文組合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方法,如下圖表所示:

最長最準的曆法(幹支紀年曆法是四維概念的曆法)6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組合六十幹支圖

十天幹中的“甲”字與十二地支中的“子”字組合,形成“甲子”幹支一詞,“乙”與“醜”組合成“乙醜”幹支一詞,“丙”與“寅”組合成“丙寅”幹支一詞,等等,依次類推,一共可以組成60個幹支出來,形成了以60數一循環的周期。民間也俗稱六十甲子年循環。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組合的60個幹支,即可用于紀年、紀月,也可用于紀日、紀時。例如:

公曆時間2022年 8月 12日17點,換成農曆(幹支曆)時間為二0二二年七月十五日酉時,按幹支曆法,又可記載為:壬寅年,戊申月,丁酉日,己酉時。

此記載形式,在民間命理學上又稱為“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時柱),年月日時前面的幹支之名詞,又稱被為“八字”,這八個字就是預測人或事的命運的根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