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兆虬作品

李兆虬作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19:01:11

霍曉蕙

李兆虬先生一如既往地爽快利落。我把提前準備的一些“約繪”題目發給他,馬上便得到回應,“就選《竹石》吧,畫鄭闆橋!”

中意鄭闆橋,自然有緣由。李兆虬很早就是地道的“燮粉”(鄭闆橋本名“鄭燮”)。青年時代他曾在濰坊當兵,駐地在鄭闆橋紀念館所在的十笏園附近。隻要有點空閑,他就願意去那裡呆着,紀念館像是一本有趣的書,時空中仿佛還有鄭闆橋的氣息。在這裡浸潤久了,對那個“有風骨、有智慧,同時又很可愛的前輩老頭兒”了解越來越多,其形象在心中很立體。

李兆虬作品(繪談李兆虬千磨萬擊還堅勁)1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闆橋竹石詩意圖) 李兆虬

他談道,鄭闆橋在濰坊任縣令時,正是人生的“高光”時期,其最著名的詩“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就出自這個階段。“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同樣也是一首題寫在《竹石圖》上的題畫詩,以竹喻人,借竹傳情,詩與畫都是思想、才學和靈魂的表達。“傲骨虛心真力量,熱腸冷眼大慈悲。這太難得了!不由得不敬佩!”

鄭闆橋一生隻畫竹、蘭、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李兆虬認為,傳統書畫把蘭、竹等作為必修之課,是有道理的,它們已非單純的自然物象,而是人格、情感的借代,既富含文人雅趣,也寄寓家國情懷。正是基于這種主觀外化、自我呈現的藝術創作精神,它們才成為中國畫中永恒的審美意象。“你看,我畫了那麼多年的畫,目前還在‘補課’。”他指着牆上的幾幅竹畫作品,謙虛而認真地說,“不吸取傳統裡的精華,自己悶着頭搞藝術,是說不過去的。”

“日間揮寫夜間思”,李兆虬畫的竹子也形成自己的特點,竹葉呈現一種清瘦、向上、孤高的意象。在為“約繪”創作的作品中,竹子和鄭闆橋的形象同入一圖,竹瘦勁,人如石,有特立獨行的志節和清氣、咬定青山的毅力和骨氣,在紛繁擾攘的世間,足以抵禦八風的來襲。忽然想到,蘇轼形容文同畫竹“見竹不見人”,說的是人與竹合一的創作狀态;而在李兆虬的詩意圖中,見竹亦見人,人竹之意象、精神合而為一,亦是一種“其身與竹化”的形象呈現,更是當代畫家向傳統文化經典的緻敬。

李兆虬作品(繪談李兆虬千磨萬擊還堅勁)2

李兆虬畫室一角

畫室牆上,一匹白馬正在飛馳——這是李兆虬尚未完成的一幅“畫給自己”的新作。他說,最近對“時間”的感受特别深,想起莊子所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常有“歲華盡搖落”的緊迫感,因此想畫一幅《白駒過隙》,表現生命的易逝和堅韌。他畫故鄉滄桑的老農,也畫過油條、腐爛的蘋果、穿過多年的鞋子、陽光下蜷曲伸展的烏賊等很少被人在意的東西,在他眼中,每種普通的物象都有獨特的肌理和美感,也會承載某些故事,在某個時刻能喚醒某種情愫,打動内心。“不畫打動自己的東西,那麼畫什麼呢?”他說,現在想“為自己畫點兒畫”,不為獎項,不為名利,甩開幹擾,遵從内心,“畫肚子裡想畫的東西”。

李兆虬不太在意吃穿住行等物質層面的所謂氣派,但在精神層面的提升上,一直進行自我加壓。他的視野不局限于國畫這一個領域,裝置、綜合材料等觀念性極強的當代藝術,年畫、剪紙等中國民間美術,以及近年來的“素人”藝術他都關注,并從中借鑒一些東西,在自己的創作上進行探索和嘗試,求新求變。他還喜歡閱讀莫言等作家的小說,書中的人物和場景,常連接到他創作神經的某個觸點。 “鄭闆橋對聯‘删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标新二月花’,說的就是要創新,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内容,自開新路,自出手眼,自樹脊骨。”李兆虬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畫家,更應該創作具有新意的作品,不能重複自己,否則和印刷品有什麼兩樣?”

談到藝術家和市場的關系,李兆虬說,“沒關系,一點也沒有。畫家隻負責畫好自己的畫就可以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他舉例,“路遙寫《平凡的世界》時,如果琢磨寫出來能賣多少錢,我相信他不會寫。”

李兆虬作品(繪談李兆虬千磨萬擊還堅勁)3

李兆虬,1957年生,山東高密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山東省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副主任,山東畫院簽約畫家,山東師範大學藝術碩士校外導師。

壹點号繪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