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推出“班主任”系列,邀請滬上多所學校的班主任為家長們的“帶娃工作”支招。
遊戲是孩子成長中繞不開的話題。遊戲教育,也順應孩子天性的發展。老師或者家長應該如何引導,讓孩子從遊戲中獲益?
本期的話題圍繞“遊戲”展開:一場好的遊戲,如何設計并開展?
作者 | 虹口區第三中心小學 李莉
一 遊戲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很多家長朋友也許會疑惑,遊戲如何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腦成像研究可以提供直觀的證據。
認知能力的提高往往與大腦的灰質變化有關。
灰質(grey matter)是大腦和脊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神經系統的重要單位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以及微血管組成。正如其名,它呈現灰色。
大腦皮層就是典型的灰質,而這恰恰是大腦對信息進行深入處理的區域。
所以,認知能力的提高往往能在相關的大腦區域看到灰質體積的變化。
而這兩個區域所位于的前額皮質,恰是負責執行能力的中心,特别是DLPFC這個區域被認為和推理和決策有密切關系。
當然,這僅僅是展現了遊戲對于兒童推理和決策的重要意義,在其他方面,遊戲同樣有着重要的意義。
另一方面,遊戲加強了神經元之間的聯結,缺少遊戲戲會使兒童大腦皮層的樹突和突觸的數量減少。同時,遊戲也促進了兒童各種心理技能的發展。
二 為什麼遊戲不是“低齡專屬”?
還有不少家長會覺得,我家孩子不讀幼兒園了,不适合玩遊戲了。其實不然,小遊戲中有大學問。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少年兒童在遊戲中能學習認識社會和自我認知的本領,學會處理人際關系,遵守規則,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培養品質,養成良好習慣,逐步提升綜合能力等。
這些成長中寶貴的“精神财富”,絕非低齡專屬。
在疫情常态化期間,考慮到孩子們的需求,我們就做了這樣一份工作。
我們市、區“茉莉花”工作室的老師們以及學員所帶領的校級工作室團隊,在上海市學生德育發展中心的指導下,利用14天時間協同56位老師集思廣益,依據室内活動的安全性、遊戲準備的便捷性、遊戲内容的趣味性、特别時期的衛生防疫規定等要求,遴選、創編了106 個安全、有益的課間小遊戲。
這些小遊戲包括32個桌面類、11個棋牌類、40個益智類和23個運動類遊戲。106個遊戲一經在學員們的班級裡推廣以後,我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在這種“精神财富”中獲得了巨大的成長。
獲得的第一種“财富”:
明白道理,增強意識
每一個遊戲都需要學生理解、遵守它的規則,培養了學生遵守規則的意識;尤其當今的學生,個人意識比較強,團隊協作的大局意識較為薄弱,很多遊戲,成了培養孩子們團結協作意識、集體主義精神的好抓手。
場景一:“官兵捉賊”
藏有“官、兵、捉、賊”字樣的四張紙折疊起來、打亂放在桌上,四位同學各自抽出一張。抽到“捉”字的人首先亮出自己的紙條,将執行“捉賊”任務。
誰是“賊”呢?“捉”同學可以問三個問題,可以憑借着其他三個人的面部表情、問答情況等,分辨真僞,想辦法猜出誰拿的是“賊”字。如果找對了,則“賊”将被“懲罰”:唱首歌、背一首詩,講一個笑話,鞠一個躬,原地跳十下等。但是如果錯了,“捉”同學需要自己領受這些“懲罰”。“兵”同學需要全程監督。
教師評價:
這是一場關于角色扮演的遊戲。過程中,每位參與的學生都要理解規則,各自承擔并履行好自己角色的職責,發揮好團隊協作作用。這對于學生明白角色意識、責任意識、如何擔當好社會角色的責任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啟蒙教育。
場景二:“看誰蒙眼做得好”
桌上放着一張紙、一支筆,幾位同學圍坐在桌前,戴上眼罩。另一位同學發出兩條指令,讓蒙上眼睛參加遊戲的同學同時完成:
“請畫一朵花”“請寫一道23 45的算式,并算出它的答案”,最後,遊戲者摘下眼罩或睜開眼睛,看看各自的作品,評選出最佳作品,并交流各自的遊戲感受。
教師評價:
當靈敏的感官突然被限制,更能放大“認真”的意義。“看誰蒙眼做得好”的遊戲能培養學生仔細聽的習慣、聽明白的理解能力,以及發出的指令能說清楚的表達能力。“遲鈍”的反應中,隐藏着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專心緻志”的意義。
獲得的第二種“财富”:
促進學習,養成習慣
陶行知曾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很多遊戲,需要學生有仔細觀察的習慣,學會巧記的方法,提升反應力、培養獨立思考等能力,需要他們知道如何去提升理解力、邏輯推理力、判斷能力、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創造力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之路上需要養成的好習慣。
場景三:“小貓釣魚”
用線将折成魚鈎狀的回形針連接在小棒上,制成魚竿;用記号筆在紙上畫出若幹顔色不同的“魚”用剪刀剪下來,并在魚嘴處挖一個稍大一點的洞,也可以在魚嘴處串一枚回形針;把做好的小魚放在盒中(當作魚塘)。
最後用“魚竿”釣起“魚塘”中的小魚,即為成功,看誰在規定時間裡釣的小魚多。
教師評價:
遊戲前,需要學生準備一套有自己特色的“釣魚器材”,這個過程也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在遊戲中,須“屏心靜心”,才能有所收獲,正好培養學生的專注力和耐力。
場景四:紙牌“建築師”
取出一副較新的紙牌,試着用紙牌在平坦的桌面上,不借助外力堆疊起一座“建築”。同學之間可以比一比,看誰堆疊的建築更“厲害”。
教師評價:
紙牌“建築師”的基本原理是要用紙牌構造各種“三角形”,依托三角形的穩定性,一層層構建“建築”。這個過程,是激發學生探究三角形穩固性原理的過程,給了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在比一比、賽一賽中激發學生自主研究和創造更多的“建築”。在興緻勃勃地玩一玩中,發揮了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力和創造力。
獲得的第三種“财富”:
強身健體,愉悅身心
小學階段,感統協調能力差的學生不少。
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上課走神,做作業拖拉,身體平衡感差,動作遲緩,情緒不穩定,不自信,人際交往差,表達能力弱,反應遲鈍等,這也給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老師的班級管理帶來麻煩。
很多遊戲,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場景五:“你打我接”
在教室外的走廊或教室内一角,兩人面對面站好。一人用乒乓球拍發球,對面的人手拿小筐接球,一輪共 5 次。第二輪兩人互換,誰接的球多誰獲勝。
教師評價:
這是一個比較常規的運動類遊戲。雖然看似簡單,但它能讓學生在趣味運動中,跑、跳、轉、瞄準、移動等運動技能得到練習,而且在訓練身體協調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預判和應變能力,強化做事的專注力。可以說,鍛煉的形式有趣不枯燥。
場景六:“三打白骨精”
兩位或兩位以上同學相互背向而站,相距兩步遠。遊戲開始時,一起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邊說邊在原地雙足并攏跳。
說到最後一個“精”字時,同時進行 180 度跳,在腳落地時随機做出“孫悟空”“唐僧”“白骨精”的動作。
其中的制約關系是:孫悟空勝白骨精,白骨精勝唐僧,唐僧勝孫悟空。如果正巧造型相同,那麼重來一次,方法同前。一旦造型之間建立了制約關系,負者就要給勝者恭敬地鞠一躬。
教師評價:
“三打白骨精”是由經典故事演化而來的一個傳統體育遊戲。在遊戲中,學生通過思維和肢體配合,在雙足跳之後做出角色造型動作進行比賽,發展了學生快速反應以及正确的判斷能力。這個經典故事本身對學生充滿吸引力,通過遊戲也能幫助學生愉悅身心,學習經典文化故事,傳承經典文化,豐富文化積累。
通過這些遊戲,學生們在玩中逐步掌握了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所需要的走、跑、跳、投、攀爬、搬運、瞄準等技能,也培養了學生的耐力。
在歡聲笑語中消除了上節課的疲勞,調整好狀态,積極愉快地投入到下節課的學習中,無形之中也提升了課堂學習效率。
三 家長如何與孩子開展遊戲?
如何讓遴選的遊戲更符合小學生年齡的特點和成長的需求?
在收集彙編過程中,團隊的老師們有的上網查找資料,有的依據“安全、便捷”等要求自己設計或改編遊戲,有的請教體育老師,更多的老師發動了家長和學生,甚至自家的孩子一起推薦小學生喜愛的遊戲。因為“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博采衆長中遴選的遊戲更受孩子們的喜愛。
“來,我們一起玩一個‘抛接球’的遊戲吧”,老師的一聲呼喚,孩子們一定是積極響應、簇擁而至的,特别是帶上那些内向的、膽小的、特殊的孩子一起玩,寬松和諧的氛圍給師生間提供了更多了解、交流、鼓勵的時機,拉進了心靈的距離。
許多老師感慨到:每一個遊戲的背後都隐藏着教育,關注一下遊戲活動中的教育契機,換一種方式開展教育,驚喜連連,意義非凡。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不會卸任的“老師”,面對新的教育形勢,面對子女教育的偉大卻複雜的系統工程,有時難免會感到力不從心。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什麼樣的遊戲互動呢?
場景七:“手口不一”
2人以上參與遊戲,還可以分組派人PK形式。遊戲開始,按照順序從第一個人開始,用手比劃出一個1-9之間的數字,同時嘴裡喊出一個數字,比劃的數字和嘴裡說的要不一樣,否則就算輸。沒有錯誤,就繼續下去,速度可以加快。
教師評價:
在我們106個小遊戲中,很多遊戲同樣可以作為家庭親子遊戲,“手口不一”就是其中之一。遊戲過程就是希望親子互動中讓孩子感到身心愉悅:張開嘴巴、動起身體、放開情緒、投入感情、敞開心扉,家長和孩子在全身心參與中,既融洽了關系,也促進了家庭的和睦、幸福,在這樣和諧的家庭氛圍中開展的學習、生活和教育,一定也會在循序漸進中“水到渠成”的。
總而言之,遊戲中的教育不是空洞乏味的說服式或說教式,而是有趣好玩的體驗式教育;
不是容易引起孩子逆反對抗的訓斥式教育、管束教育,而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有趣的遊戲熏陶教育,無形無痕無聲,潤澤孩子幼小的心靈。
在如今“雙減”形勢下,我們不妨也可以開發更多有意義的遊戲,讓課後服務的校園生活多姿多彩。
希望這些遊戲,能讓更多的老師、家長、學生喜歡,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助力!
附:“快樂10分鐘”106個課間小遊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