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是誰說的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是誰說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8 03:37:30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是誰說的(千裡之行始于足下)1

話說公元

2017年6月19日,秀秀書院。且看這辯經會第一現場:陳陳、方方、舒舒、秀秀老師,四人對坐,都是明眸皓齒,長發及腰之輩。遠看去,真是說不出的安甯雅緻。“靜女其姝,俟我于書院”,何其美好!

今日另有辯經會第二現場在善藏悉地。雅女丹丹、麻公子、葉子、麗麗、長安雅士薛佩生,胡先生、素素,盡皆飽學之士,茶席上一瓯小綠蘿淺淺流翠,茶湯盞盞,也是雪濤初起,光潤玉顔。琴聲幽幽,書聲朗朗。何等的場景,何等的人!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是誰說的(千裡之行始于足下)2

本篇内容題為《守微第六十四》,老子從“大生于小”的觀點出發,進一步闡述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台”、“千裡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從“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是誰說的(千裡之行始于足下)3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①,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層之台,起于累土③;千裡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④。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⑤。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終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⑥,複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⑦。

譯文: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迹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産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于每一堆泥土;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将會招緻失敗,有所執着的将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緻失敗,無所執着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别人所不學習的,補救衆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幹預。

注釋:

1、其脆易破:破,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2、毫末:細小的萌芽。

3、累土:堆土。

4、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一說是二十九章錯簡于此。

5、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此句仍疑為二十九章錯簡于本章。

6、學:這裡指辦事有錯的教訓。

7、而不敢為:此句也疑為錯簡。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是誰說的(千裡之行始于足下)4

賞析:

這一章從内容上講與前一章相接續,仍然是談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法。老子依據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指出“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許多人不能持之以恒,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

在本章的第二個部分中,老子運用三個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勸學篇》中所寫的這幾句話:“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緻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見,他們在思想觀點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繼關系,或者說,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這一觀點。但接下來的結論,荀子與老子不同,他說“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金”;提出積極進取的主張;而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篑的結局。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是誰說的(千裡之行始于足下)5

欲知明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