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沸點100、凝固點0、密度是1,到底是人為規定,還是推斷出來的?
在我們這個世界蘊含着很多規律,這些規律是大自然本身天然存在的,人無法改變規律,也無法創造規律,隻能夠認識規律,利用規律改變自己的生活。
客觀自然規律和人的主觀認識的問題,是兩碼事。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有正确的真實的,也有錯誤的扭曲的。
比如對日月食的認識,這本來是由于太陽、地球、月亮運行到一條直線上,地月相互遮擋陽光導緻的現象,科學認識到了這一點,就能夠計算出什麼時候再次發生日月食;而古代民間就認為這是神迹現象,什麼天狗吞日、吃月等,是災難象征。
這裡面,日月食是自然規律,人的認識是對自然現象的主觀反映。
水的相變(在一定條件下物态發生變化)是客觀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水在溫度适宜時,一般以液态存在;當冷到一定溫度時,就會結冰,成為固态;但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沸騰,揮發成氣态。
在不同的壓力下,水的相變溫度會發生變化。
那麼對于水的溫度,什麼時候會結冰,什麼時候會揮發,人們就要确定一個标準,讓大家的認識統一起來,在讨論問題時能夠說到一處去,否則就會形成相互都不知所雲。
如在讨論水時,大家隻知道結冰了,那麼不結冰時這一段用什麼來做刻度呢?就沒法子了。
所以就要有一個統一的描述标準,這就是溫标。
就像人們出生都會取一個名字,這并不改變人的性質,隻是為了區分此人與彼人而已。
溫标開始有更多種,是根據經驗來定下的,因此對于水的冰點、沸點都有不同的表述。
古代有列氏溫标、蘭氏溫标、華氏溫标、攝氏溫标等等,都是人類根據經驗判斷确定的水溫标度,現在世界上還在使用的經驗溫标主要有攝氏度和華氏度。
這兩種溫度都是利用某種物質的物理量與溫度變化關系,用實驗方法加經驗判斷确定的。
華氏溫度是1714年德國人華倫海特用水銀為介質,根據水銀體積随溫度變化為依據制成了玻璃水銀溫度計,他規定水的沸騰溫度為212度,氯化氨和冰的混合物為0度,在這兩個固定點中間等分212等分,每1份為1度,記作℉。
這就是華氏溫标,是以華倫海特名字頭字母命名的。
1740年,瑞典人攝氏把冰點定為0度,把水的沸點定為100度,在這個兩個固定點之間等距離分成100份,每1份為1度,記作1℃,這就是攝氏溫标,以攝氏的名字命名。
蘭氏溫标和開氏溫标也是這樣來的,但溫度标記更複雜,現在已經淘汰了,就不細說了。
這些經驗溫标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在不同地區和任意場合就很難适應。
1848年,舉世聞名的科學巨匠,大西洋海底電纜的創造者,電磁理論的開路先鋒和熱力學的奠基人之一,英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威廉·湯姆遜·開爾文勳爵,創立了熱力學溫度,這就是現代溫标的科學标尺~開氏溫标。
這是一個純理論溫标,與溫度物質屬性無關,符号T,單位K(稱開爾文,簡稱開)。
開氏溫标是用理想氣體來确立的,它的零點叫絕對零度,根據熱力學中理想氣體分子平均動能方程:Ek=ikT/2
得出:當溫度達到絕對零度:T=0 K時,氣體分子動能為零。這就是我們世界最低溫度,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溫度。
但開氏溫标隻有下限,沒有上限。
為了适應人們已經形成的習慣,計算更方便,開氏溫标每一度的刻度以攝氏度相等。
絕對零度0 K對應攝氏度-273.15℃;水的冰點攝氏度為0℃,對應開氏溫度為273.15K;水的沸點100℃對應開氏度為373.15K,以此類推,不管升高多少度,開氏度都是比攝氏度多273.15度。
比如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K,就是攝氏度約5726.85℃。不過在宇宙萬度億度高溫表述中,這點标度差異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開氏溫标的出現,對世界溫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現在世界上所有的溫标都以開氏溫标為準,開氏溫标是人類對自然界規律科學認識的一個标準,是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量之一。
攝氏度t與開氏度T的換算關系為:T(K)=273.15 t(℃)
而華氏度F與攝氏度t的換算關系為:℉=t(℃)x1.8 32
換算結果是100℃=212℉/0℃=32℉
因此,熱力學溫标與華氏溫标換算關系為:K=(F-32)×5/9 273.15或F=(K-273.15)×9/5 32。
但不管怎樣,水的物态變化是自然規律,人們對水在不同溫度下相變規律認識,定下的刻度是主觀的結果,這是人類對自然規律正确真實的反映。
感謝閱讀,歡迎讨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