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最快了解阿Q,我嘗試給阿Q列一張履曆表。
姓名:阿Q(姓不可考,名有音而其字不确定)
住址:居無定所(經常在未莊土谷祠)
身份:短工(雇農)
身體特征:黃辮子,有癞頭瘡
婚姻狀況:未婚
愛好:喝酒,賭錢
經曆(主要是“而立”之年的經曆):
1. 說自己姓趙和趙太爺是本家,被打。
2. 和王胡比捉虱子輸了,罵王胡,被打。
3. 罵“假洋鬼子 ”(錢太爺的大兒子),被打。
4. 調戲靜修庵小尼姑,調戲趙家傭人吳媽。
5. 被趙家敲詐,更加落魄。
6. 被未莊人疏離,找不到短工做,挨餓。
7. 和窮小子小D打架。
8. 到靜修庵偷蘿蔔吃。
9. 被迫進城,當短工被辭後,當小偷。
10. 逃回未莊,賣贓物。
11. 想參加革命,假洋鬼子不準。
12. 趙家遭到搶劫,被冤枉入獄。
13. 在街頭被槍斃。
性格特點:
1. 擅長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比如:被打時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
2. 自大:看不起王胡,小D,吳媽,趙太爺,假洋鬼子,未莊人,城裡人……
3. 健忘:被欺負過後感到一瞬間的屈辱,但是很快就忘記。
4. 糊塗:快被定罪時,仍然一頭霧水,最後在遊街時才知道自己要死了。
5. 想象力豐富:以為可以參加革命的時候,想象自己搶财産,搶女人,殺仇人。
欺軟怕硬
麻木不仁
……
好了,履曆表暫時列到這,關于阿Q,還有說不盡的事。
種種劣迹下的阿Q其實具有強烈的自尊心,想努力做一個正常人。
隻是在舊社會壓迫下,阿Q扭曲生長,滿身傷痕。
電影版《阿Q正傳》結尾處說:
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罵得斷子絕孫了。
據考據家的考證說,阿Q還是有後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
将近一百年過去了,阿Q變少了嗎?一起回憶一下,你有沒有一個時刻成為了阿Q。
一、小時候,和小夥伴玩,搶了什麼東西也會說一句:“你叫它,它答應你嗎?”雖然是玩笑或者逗樂。但是不就和阿Q在靜修庵偷蘿蔔時說的話一樣嗎?
二、如果你胖,或者矮,或者黑,……。
是不是聽到類似的字眼,就會立馬豎起自己的刺。
和阿Q長了癞頭瘡,就諱說“癞”以及一切近于“賴”的音一樣,不管别人有意無意。
三、有沒有過和朋友進行無意義的攀比,就像阿Q和王胡比較:誰身上虱子比較大,咬起來比較響。(優點比不過,就比較缺點)
四、遇到領導,背地裡看不起,但是表面上還是繼續讨好,也和阿Q讨好趙太爺一樣。
五、不懂裝懂時,是不是也會和村民一樣,把“自由黨”說成“柿油黨”。
六、想想我們也很擅長精神勝利法,比如經常說:
“我不和你一般計較。”
“他有什麼了不起。”
……
魯迅對國民的态度一直就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也曾說過,幾千年來普通民衆的真實狀況隻有兩種: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戰争時)和坐穩了奴隸的時代。
還有魯迅提出的著名的黑屋子理論:是否要打破鐵屋子,叫醒沉睡的人們。
就像文章中,魯迅願意把村莊起名為:“未莊”而不是“末莊”。
我更願意相信這不是諷刺,而是先生殷切的希望,希望真的有一天,我們能毀壞這個鐵屋子。
李敖多次公開批評魯迅,認為魯迅被捧得過高。
李敖提出魯迅文章晦澀且受日本語法影響,拿國民黨的工資,沒有系統的思想體系,遠比不上胡适之類。
我們當然希望有不同的聲音,但我還是在心裡暗暗替先生鳴不平。
當時剛剛提倡白話文,還在摸索階段,而且先生在日本留學十年,不免受到一些影響。
再者,我覺得文學是藝術品,就像:“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說有語病或有深意,這本來就是仁者見仁的事情。
還有其他就不一一展開說了。
先生在死時,并未留下遺囑,可在文章《死》中,能尋得一二先生想交代的話:
一、
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後半句是友人自己加的)
二、
趕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
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情;
四、
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五、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
别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七、
損着别人的牙眼,卻反對報複,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不管因為什麼原因,魯迅現在或将來被放在什麼樣的位置上。
我都覺得先生是個啟蒙者,常常批判,懷疑,質問,也是真的希望我們國家越來越好。
也許我們還繼續是阿Q,可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是不是就有了跳脫出去的機會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