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院藏繪畫,乃集宋元明清四代之富,畫迹來源,或為前朝遺留,或為大臣進獻,或為帝收購,或為抄沒罪家所得。畫迹時代,最早可以上溯至晉,其中各朝代占數多寡不一。
唐代為我國繪畫由開張發達到興盛時期,人物、馬畫尤見鼎盛,然以去時久遠,畫迹多湮毀。五代及宋,為花鳥山水畫極盛時代,流傳後世真迹,亦以此二項為多,且多為大家巨迹,其餘則為畫院作品,此乃緣于兩宋為我國畫院最發達時期,此類作品概多未署名款。元代國祚短,畫迹較少。遼金畫家各一件,足為此二時期地區繪畫聊備一格。明清畫迹為本院收藏之大宗,且門科派别多所齊全,其原因:二則兩代畫學興行,畫家衆多,二則距今時近,保存較易。
唐太宗立像佚名【唐朝】
公元紀年: 627-649AD
文物描述:唐太宗(公元627至649年在位),高祖次子,名世明,隋末天下大亂,勸高祖舉兵,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封秦王。及即位,銳意圖治。去奢輕賦,寬刑整武,
文物尺寸: 縱:271cm 橫:126.8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洛神賦圖
顧恺之【晉朝】
公元紀年: 345~406AD
文物描述:〈洛神賦圖〉是顧恺之(約345-406)按照曹植(192-232)〈洛神賦〉所畫。描繪賦中洛神與女侍離去時,「六龍俨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鲸鲵踴而夾毂,水禽翔而為衛。于是越北沚,過南崗」的情景。〈洛神賦圖〉中的洛神,正回首後望,無論是形态或氣質,都符合作〈洛神賦〉上的形容。洛神所着的上衣染以丹砂,領、袖與下裳隻是白描線勾勒,不着色。再看洛神所乘坐的「雲車」,平台下沿為覆蓮紋,上方欄闆欄幹間作壸門。兩輪之外,覆以巨形鳥翅裝飾,配合車上插挂的旌旗,氣勢飛揚,更加以龍之縱步跨前,魚之騰躍上升,雲之冉冉成朵,畫面上仙氣不呼自出。顔色上,畫中洛神之紅衣、控六龍之朱纜、龍之翅膀、華蓋之朱欄、骨架、以及文魚之舌,都可見朱砂施染的痕迹。本畫設色雖簡但為了突出主題,作為背景的水、天、雲、土石,大緻都用赭石為主加少許藤黃再和墨染深,使人物、龍與魚保持絹底原色,呈現出較明亮的主題,因明度對比而突出。畫中所使用的皴法也是山水畫早期的畫法,隻是圈圍,所謂空勾而無皴,染以赭石;平地因雲氣所蓋,隻露出少許,染以石綠。又,雲朵的形狀似如意,這些也都是早期青綠設色的通例。
文物尺寸: 縱:25.4cm 橫:52.4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名繪集珍冊【件】【開】【第一幅】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米芾審定。王良史章。嘉慶禦覽之寶。石渠寶笈。寶笈三編。
明皇幸蜀圖
佚名【唐朝】
公元紀年: 618AD~907AD
文物描述:畫中山川樹石以細勁線條勾勒,并以青綠赭石填染,不加皴斫,賦彩染色濃重,可見李氏父子「金碧山水」一派遺風。此圖中未見作者任何款印,出于何時何人,學界看法自來紛歧。全圖峰巒連綿,意境深邃,氣勢宏偉,并将人物、鞍馬、山水、樹石等畫科技術融合一體,顯示出畫家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堪稱青綠山水經典佳作。
文物尺寸: 縱:55.9cm 橫:81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山閣晴岚圖
朱銳【宋朝】
公元紀年: 960AD~1279AD
文物描述:宋人青綠山水,常有不全面敷染,往往于山巒岩石上方,置較重青綠色。本幅是否出于朱銳,待考。然論布局之清遠,筆墨之靈巧,與設色之雅淨,非南宋高手莫辦。
文物尺寸: 橫:20cm 縱:25.8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宋人集繪【件】【開】【2幅】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黔甯王子子孫永保之。嘉慶禦覽之寶。
赤壁圖
佚名【宋朝】
公元紀年: 960~1279AD
文物描述:此圖邊角式的構景,已演化為南宋(1127~1279)畫之面目,但筆墨的習慣與格式化,則透露出本幅的創作時間已晚至明朝(1368~1643)了。
本幅乃一葉扁舟為主景的局部山水,截取的是武元直所做全景大山水的部分,将之近景化特寫。舟上四人,其中蘇東坡戴高冠。畫面中置石壁于右上角,僅畫出赤壁之山腳與山石部分,可以說是把赤壁給予濃縮、概略化,以回身仰望的蘇東坡,來暗示出赤壁在畫外的高聳,赤壁的特色。尤其是占了全畫幅大部分的江水,溶溶漾漾,波浪起伏回轉,真宜「縱一葦之所如」,一葉扁舟之搖搖蕩蕩,「淩萬頃之茫然,如憑虛禦風而不知所止,飄飄乎如遺世而獨立…」,可說極為生動地将<赤壁賦>最為浪漫的憧憬表現出來。
文物尺寸: 縱:24cm 橫:23.2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曆代畫幅集冊【件】【開】【第十六幅幅】
院本畫桃花源圖
佚名【宋朝】
公元紀年: 960~1279AD
文物描述:本畫重點置于「桃花源記」中漁人與村民相會一幕,背景則為長松屋舍,屋中婦女操持家務。畫中人物及山水,份量相等,又以立軸方式,構圖上利于上下之發展,是以「桃花源記」中,前段之漁舟、山口,退居于次要地位,僅置于畫幅右下角。曆代畫家以「桃花源記」為題,各騁心思,情節取舍、構景布局,同中有異,此即一例。
文物尺寸: 縱:174cm 橫:89.4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嘉慶禦覽之寶。嘉慶鑒賞。三希堂精鑒玺。宜子孫。石渠寶笈。寶笈三編。宣統禦覽之寶
溪山秋色
宋徽宗(趙佶)【宋朝】
公元紀年: 1082~1153AD
文物描述:
郊原林野,寺塔掩映在山腳煙樹中,溪流曲折而來,水勢漸壯。遠近的樹木已轉枯黃,有着頗深的秋意。這幅畫的用筆穩健流暢,景物的描寫仔細詳盡,設色也很淡雅,在精巧之中,富有祥和潔淨的感覺。
文物尺寸: 縱:97cm 橫:53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紙本
印記款識: 【款識】上方有宋徽宗押字。上钤禦書一玺。
【題跋】
【收傳】司印。半印。蒼岩子梁清标玉立氏印章。棠村審定。蕉林。幹隆禦覽之寶。幹隆鑒賞。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鑒玺。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八征耄念之寶。嘉慶禦覽之寶。宣統禦覽之寶。宣統鑒賞。無逸齋精鑒玺。
宋徽宗趙佶(1082~1135AD),性好書畫,禀賦極高,書畫無不精工,并善體物情,花鳥畫描繪,刻劃入微,尤為擅長并主導晚期畫院。其書法别成一體,字号「瘦金體」,此書風來自唐代薛稷。
蓬窗睡起
宋高宗【宋朝】
公元紀年: 1107-1187AD
文物描述:此幀設色畫,春明景和,風拂過,吹得湖畔石矶兩株柳樹迎風舞起,水波粼粼,篷舟閑駐,随波上下,艇上白衣高士,睡起作欠伸狀。柳葉用汁綠,矶石薄罩石綠。湖波盡處一抹遠山。畫波紋法以「︽」紋連續展延。
文物尺寸: 縱:24.8cm 橫:52.3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名畫集真冊【件】【開】【1幅】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鮑世伯原。嘉慶禦覽之寶。石渠寶笈。寶笈三編。一印不可辨。
宋高宗(1107~1187AD),名構,字德基,涿郡人,趙佶第九子,享年八十一歲。早年書法仿效黃庭堅,紹興初年,改學二王,自謂對王羲之(307-365)書法,用功最深,終于醞釀出自己之書風。縱然宋代書法藝術背離傳統,但因高宗多方努力,雖未見明顯起色,卻為元代播下複古種子,宋朝後裔元朝書法領袖趙孟俯早年即以宋高宗書法為榜樣,使中國正統書派承傳保留數百年之久。
竹閣延賓
李唐【宋朝】
公元紀年: 1049~1130AD
文物描述:夏日湖濱,蓮花散布在水面上,水樹上,主客對談。屋前岩石,屋後遠山,均用披麻皴,再罩以石綠。前右方高樹用介字點,點上再加以右青提醒。本幅無款印,作者依舊簽題,然風格不似李唐,其皴法、設色、房舍及點景人物情态,反近于元代盛懋一系。
文物尺寸: 縱:23.7cm 橫:20.5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唐宋元集錦【件】【開】【8幅】
李唐(約1049-1130 ,另一說約1070-1150) ,字晞古,河陽三城人,其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北宋時代北宋徽宗朝任職翰林圖畫院。靖康之難後,中原紛亂,建炎年間(1127-1130)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重建畫院又重入畫院,授成忠郎,為畫院待诏,賜金帶。善畫山水、人物、禽獸等,筆意不凡,是一跨南北宋畫風變局之關鍵人物。他的畫風沿襲北宋範寬之取濃墨重筆外,又遠承唐李思訓之青綠重彩技法,兩相融揉,發展出以水墨為主,青綠相輔的小青綠法,借複古以創新,師古又不泥古,此種綜合性的風格,可謂「雖變于古,而不遠于古,似去古詳而不弱于繁。」使李唐俨然成為一代大師,為南宋院體山水的締造者。
歸去來辭圖
陸探微【宋朝】
公元紀年: 420~479AD
文物描述:〈歸去來辭圖〉是依着陶淵明(365-427)的〈歸去來辭〉文所作的叙述性故事畫。畫家依「文」命筆,随着文辭的内容,分段叙述。畫陶淵明乘船返抵家門,船夫忙于拉纖靠岸,家人站在門口歡迎,夫人整理頭發出門迎接,童仆跪地相迎。這一段圖文的對照看來,除了辭中對心境的描述,如「心為形役,惆怅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較難投射于畫面之外,「舟搖搖以輕揚,童仆歡呼,稚子候門」的情景,則多已落實于畫面之内。至于畫中門前後的柳樹,該是來自陶淵明的另一自況名文〈五柳先生傳〉。
文物尺寸: 縱:43cm 橫:142.3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質地: 絹本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右下角有一印不可辨。
陸探微(? -約公元485年) 南朝宋畫家。吳(今江蘇蘇州)人。擅畫肖像、人物,學東晉顧恺之,兼工蟬雀、馬匹、木屋,亦寫山水與草木,明帝劉彧時常侍左右,多為宮廷達官寫照,當時推為最工。
宮樂圖
佚名【唐朝】
公元紀年: 618AD~907AD
文物描述:〈宮樂圖〉的絹底呈現了多處破損,然而畫面的色澤卻依舊十分亮麗,諸如婦女臉上的胭脂,身上所著的猩紅衫裙、帔子等,由于先施用白粉(胡粉)打底,再加以厚塗,因此,顔料剝落的情形并不算嚴重;迄今,就連衣裳上花紋的細膩變化,猶能清晰辨認,充分印證了唐代「工筆重彩」一格畫法的高超成就!
文物尺寸: 縱:48.7cm 橫:69.5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畫蕭翼賺蘭亭圖
閻立本【唐朝】
公元紀年: 618AD~907AD
文物描述:〈蘭亭序〉經王家代代收傳,到了七世孫智永,将它傳給辯才和尚,為唐太宗所知道,派遣蕭翼前往求取。兩人先是寒喧,相互飲酒作詩唱和。過幾天後,成了性情相投的好友。一天暢談書畫,蕭翼自稱先世傳習王羲之、獻之書法,并出示皇宮中收藏品說:「〈蘭亭序〉早已消失,人間那有真迹」。辯才和尚便取真迹之出示蕭翼,蕭翼趁辯才外出,将真迹取走。宋摹本畫上人物共五位。老僧坐椅上,右手持麈尾是辯才。對面書生黃衫裝扮是蕭翼,上方一僧盤坐。畫幅左側,兩位侍者煎茶,一位臉滿須髯,一位垂發小孩。本幅無名款,标簽認為是閻立本畫,無法确信。
文物尺寸: 橫:64.7cm 縱:27.4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質地: 絹本
十八學士圖
宋徽宗(趙佶)【宋朝】
公元紀年: 1082~1135AD
文物描述:本幅描繪十八學士在林園中,文酒相會,有絲竹為伴。随從與坐騎守于園門之附近,其中尚有架鷹、牽獵犬者。蓋唐代騎射的風氣甚盛,文人亦好之。舊傳徽宗之作,觀其畫風近似明仇英之特色。
文物尺寸: 縱:29.5cm 橫:520.9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質地: 絹本
印記款識: 【款識】禦筆。押。钤印一。禦書。
【題跋】
【收傳】宣和。(半印)。嘉慶禦覽之寶。嘉慶鑒賞。三希堂精鑒玺。宜子孫。石渠寶笈。寶笈三編。宣統禦覽之寶。
宋徽宗趙佶(1082~1135AD),性好書畫,禀賦極高,書畫無不精工,并善體物情,花鳥畫描繪,刻劃入微,尤為擅長并主導晚期畫院。其書法别成一體,字号「瘦金體」,此書風來自唐代薛稷。
麗人行
李公麟【宋朝】
公元紀年: 1049~1106AD
文物描述:杜甫有麗人行之詩作,此即描繪詩中秦韓虢三國夫人出遊。女子雍容豐肥,衣飾華麗。馬匹亦肥壯,縱辔徐行,輕盈優美。人物造形與設色尚有唐風。
文物尺寸: 橫:112.6cm 縱:33.4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質地: 絹本
印記款識: 【款識】
【題跋】
【收傳】幹隆禦覽之寶。幹隆鑒賞。石渠寶笈。石渠定鑒。寶笈重編。養心殿鑒藏寶。三希堂精鑒玺。宜子孫。嘉慶禦覽之寶。宣統禦覽之寶。
李公麟(1049~1106 ),字伯時,号龍眠居士,北宋安徽舒城人。神宗元豐年間官至禦史台檢法和朝奉郎,為官三十年,一刻不忘山林,冕年因病辭官返鄉。家藏極富,博學多才,善鑒金石古器,擅各種繪畫,鞍馬人物師法韓幹,佛像近吳道子,山水得李思訓,一生作畫勸奮,元符三年(公元一一零零年)右手病痹,辭官回故裡,歸隐于安徽桐城之龍眠山,仍作畫不辍。其白描線條總結吳道子的白畫,挺健圓潤,簡括雅潔,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為後人所宗。
元太祖像
佚名【元朝】
公元紀年: 1206-1368AD
文物描述:本作中元太祖留有發,身着單色衣袍,頭戴皮制暖帽,帽面的毛皮細清晰可辨。相較于宋代帝後像,元代帝後像在整體風格上有幾個特點。首先是畫像角度雖未可稱得上全正面,但已由四分之三側面略轉向前,随着姿勢的轉變,眼睛的視線也較為正向,略有與觀者目光互動之感。其次在畫法上,元代帝後像的臉部烘染更為細膩。元代帝後像中普遍共有的細緻烘染手法,可能與西南地區有關,其中來自尼泊爾的阿尼哥(Anige, 1245-1306)扮演着關鍵性的指導地位。
文物尺寸: 縱:59.4cm 橫:47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蘭亭修褉圖
趙孟睢駒
公元紀年: 1279~1368AD
文物尺寸:縱:32.2cm 橫:375.3cm
文物形式: 卷
文物質地: 紙本
印記款識:【款識】延佑七年(公元一三二O年)秋九月吳興趙孟俯為□湖先生壽。
【題跋】
【收傳】七玺全。太上皇帝之寶。壽。寶笈重編。退密。天籁閣。虛朗齋。寄傲。項子京家珍藏。項元汴印。項元汴氏審定真迹。蝶庵書畫。檇李李氏鶴夢軒珍藏記。李肇亨。江村秘藏。高士奇書畫記。高士奇秘籍印。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安儀周家珍藏。古香書屋。安。志希考藏。羅志希圖書記。三印不辨。(本幅钤有石渠寶笈續編印記。查石渠寶笈續編着錄者為軸非卷。)钤印一。趙氏子昂。
畫帝王道統萬年圖第七幅
仇英【明朝】
公元紀年: 1494~1552AD
文物描述:第七幅畫「夏禹鈞台會享」,對幅題雲:「臣顧可學稽首頓首贊日。玄圭告錫,聲教旁行,八年于外,永賴平成。右圖贊臣可學謹按。尚書禹貢日,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又日,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又日,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文物尺寸: 縱:32.5cm 橫:32.6cm
文物形式: 冊
文物質地: 絹本
文物叢目: 【名稱】帝王道統萬年之圖。【件】【開】【7幅】
印記款識: 【款識】仇英。钤印:仇英之印。
【題跋】每開之對幅,均有顧可學揩書題記。
【收傳】幹隆禦覽之寶。
仇英(約1494~1552),字實父,江蘇太倉人。出身低微,年青時曾為漆工。畫家周臣賞識其才能,加以指導,因此漸有名于明朝畫壇,為明四家之一。學畫于周臣,精小幅,尤工青綠。
明宣宗坐像
佚名【明朝】
公元紀年: 1426-1435AD
文物描述:明宣宗,仁宗長子。名瞻基,年号宣德。獎勵藝事,不遺餘力,本身亦精于繪畫。再為時,漢王高煦反,帝親征,廢高煦為庶人。三年巡邊,敗烏梁海之衆于寬河。宣宗端作龍飾寶座。膚黑多髯,烏沙折上巾,黃龍袍。
文物尺寸: 縱:210cm 橫:171.8cm
文物形式: 軸
文物質地: 絹本
本文摘自:五成 (360doc)本文摘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