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
清. 彭端淑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隻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實現,才會獲得成功。主觀努力是成敗的關鍵。人貴立志,事在人為。人要立長志,不要常立志。人之為學,貴在立志,無論客觀條件的好壞,天資的高低,關鍵在于主觀努力。
文中“吾一瓶一缽足矣”的兩個“一”字表現貧者對物質要求極低,一個“足”字體現了他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心,表現了貧者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勇氣和實現遠大理想的堅定信念,以及無所畏懼的堅強意志和敢于大膽實踐的精神 成功到行動,堅持到立志,文中以四川兩個和尚去南海的故事為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難與易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事在人為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奮發學習。也就是說:人貴立志,事在人為。立志求學,勤奮努力。
文章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突出了富和尚是在困難面前過分強調客觀條件而缺乏勇氣的态度,從而證明了“不為則難”。窮和尚是在困難面前知難而進的勇氣和敢于大膽實踐的精神,從而證明“為之則易”。
彭端淑 (1699年--1779年)字樂齋,清代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縣),号儀一。生于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後人并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龍山的紫雲寺讀書。雍正四年,彭端淑考中舉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進士,進入仕途,任吏部主事,遷本部員外郎、郎中。
乾隆十二年,彭端淑充順天鄉試同考官。乾隆二十年辭職返川,任成都錦江書院主講、院長二十年,造就了大批如李調元、張船山等優秀人才。與李調元、張問陶并稱清代四川三才子。著有《白鶴堂集》、《雪夜詩壇》、《為學》,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八十一歲時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鶴堂。
編輯整理:清風劍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