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術橋Acabridge整理自知乎
近年來,高校取消編制之聲不絕于耳,很多高校也實行了近幾年來非常著名的“非升即走”制度。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見到,每年有很多高校招博士,聲稱入職即有事業編制,這不是很穩定嗎?非升即走那些考核是不是就不适用于編制内的員工了呢?為什麼那麼多青椒要去混考核也不去直接應聘這些呢?
但是有的青椒發現,高校提出的“給編制”和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樣:
最近收到了某高校的offer,六年需要升至某職稱,否則不再續聘。由于我目前現單位是有編制的,該校說按照省人社廳要求需要我按照調動手續辦理進編,給學校人事處打電話咨詢,人事處的答複說是正式編制。
正式編制也會非升即走嗎?如果這樣的話有編和沒編有啥區别?
讓我們來看看博士和青椒們對此的解答。
知乎用戶@克羅農
某大學在編教師,談談招聘程序。注意,我說的是“在編”,跟老體制那種“入編”還是有區别的。在新體制下,我在崗才能在編,我離崗就不在編了。
說下自己的情況,我是博士後出站後簽的這裡,做博後的初衷是為了落北京戶口。就業意向是某央企黨建部,此事黃了,然後到高校應聘,拿了第一個offer就馬上來報到。本人進高校不是為了所謂的體制内身份,而且現在高校也不是體制内。除了公費醫療算是舊體制的殘餘,其他招聘人事制度等方面早就企業化了。你能創造科研價值,學校就聘用你。你沒有科研産出,學校就趕你走。
然後說下敝校的情況。敝校系教育部直屬高校。每年向部裡上報若幹個用人計劃,假設200個吧。教育部研究後,批準學校可以招聘200個教師,也就是總量不超過200個吃财政飯的編制。然後按照人頭給學校撥款,假設每人每月2萬塊吧。另外我說的200人和2萬塊,僅是打個比方,請不要在數字上太較真。
學校根據核定的200個編制數量,給不同的學院設崗。比如說計算機學院30個崗,人文學院10個崗等等。總數不超過200個崗。隻要你被招到這個崗位上,即享受事業編制待遇。至于學校招什麼人來,隻要符合國家和單位的相關規定,教育部是不管的,人事權在學校。
今年學校最終招聘到195人,将這些人名字報道教育部裡備個案,教育部就按照195個人頭給學校撥款。每個人頭2萬。
學校參考教育部的職級工資規定,再根據不同的職稱資曆和人才頭銜等,對這筆撥款進行再分配,比方說教授一個月拿3萬,講師一個月拿1萬。
另外,北京市财政和學校自身也有一些錢,這部分以津貼績效獎金等形式發放,比方說教授一個月額外拿5000,講師一個月額外拿3000。
重點來了,由于學校掌握人事權,可以跟你簽非升即走合同。完不成考核任務,就可以依據合同趕你走,不需要經過教育部。
當你離職或者被解聘後,學校報教育部備案,教育部即縮減一個人頭的撥款,北京市财政和學校每個月攤在你人頭上的錢也自然停發。
所以,新體制下大學的事業編制是崗位有編,人沒有編。所謂的在編人員,就是你占着這個崗位,并享受編制待遇。一旦你不占這個崗位,離開了學校,你自然就不在編了。
當然,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也不是齊頭并進的。有的部委和省份,其所屬高校還沒有改革,或者隻改了教學人員而沒有改行政人員。省屬的遵循這個程序:省人社廳核準用人計劃--省人社廳發布招聘信息--學校招聘并報送名單--省人社廳公示,各省人社廳公開招考的那些高校行政人員就屬于這一類。部委的遵循這個程序:部委核準用人計劃--部委網站和央屬事業單位招聘平台發布招聘信息--學校招聘并報送名單至部委和人社部--部委網站和央屬事業單位招聘平台公示,目前民委、婦聯和海關總署等下屬的院校還是這種老體制。如果各位想求個鐵飯碗,可以應聘此類高校和職位,畢竟老人老辦法嘛。
即使在同一個省裡,高校作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其人事改革也走得比一類事業單位快。比方說安徽大學,拟聘教學崗已經不需要在省人社廳公示了,将來學校解聘你,是不必報上級核準的。而安徽社科院,拟聘研究崗必須要在省人社廳公示,解聘你也很麻煩,必須要報省人社廳。在編和入編的差别,就體現在這裡。
談點題外話:在人事權已經下放的各高校,你的工作穩不穩定,主要是看合同。像我們學校,新引進教授的合同是長聘合同,講師的合同是六年非升即走,同樣屬于新編制,一個穩定一個不穩定。再比如,北中醫的講師合同裡沒有附加條款,而北科大的講師合同裡有非升即走條款,所以同樣的職稱和同類型的編制,在不同學校的穩定性也有差别。當你謀得了一份在編教職,隻能證明你是校聘的,你的基本工資來自上級部委或省政府的财政撥款,比不在編的(學院和項目聘用,工資主要來自學校或課題組經費)要穩定。但最關鍵的還是你的合同。當你入職一所學校之前,如果有熟人,可向前輩們打聽一下他們的合同要求和附加條款,考慮一下自己能不能達到要求,一定要量力而行。
2021.11.11更新
我列舉一些學校新聘教師的人事政策,供大家參考。當然,這幾年各學校的政策也在不斷調整,有的信息可能過時了,還請見諒。
第一類:納入事業編制管理:
1. 檔案入校:在編,學校直接保管你的人事檔案。例: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民族大學
2.人事代理:在編,但檔案需走人事代理。一般還是由學校保管的,人事代理隻是形式上的緩沖。例: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助理教授及以上崗位)、中國政法大學
3.人才派遣:占一個編制名額,檔案不入校,放在人才中心。與在編人員同等待遇,獲得長聘教職後轉正。例:上海交通大學(預聘教職)
第二類:不納入事業編制管理。例:南京大學(專職科研崗)、中山大學(專職科研崗)、中國海洋大學(聘用制講師崗)
下面提幾點我的建議,希望對各位擇業有幫助。
建議一:優先選擇納入事業編制管理的崗位,也就是編制内崗位。
建議二:編制内崗位中,合同要求比占編形式更關鍵。有些朋友把事業編制與人事代理完全區别開來,其實是混淆了性質與形式。在掌握人事權的高校,無論檔案入校、人事代理還是人才派遣,都僅僅是你享受編制内待遇的一種形式,跟你工作的穩定性不是必然挂鈎的。中山大學從2006年就開始實行人事代理了,那幾年進去的在編教師,有些已成為業界大咖,有些則躺平了十多年,因學術無産出而轉崗,但不至于被解聘。北科大一直是檔案入校形式,看起來比人事代理穩定,但有位朋友說,這兩年他們學院因考核不合格走了三個。所以我講,衡量一份教職的穩定性,主要看合同要求。
建議三:有編制且能夠接受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再考慮占編形式。優先選擇檔案入校,其次選擇人事代理,再次選擇人才派遣。
以上僅代表個人看法,如果跟您的擇業觀有沖突,請按照您的來,适合您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021.11.13 更新
很多朋友在評論裡問到了具體的人事工作問題,因為我是教學科研崗,并非專門從事人事工作,所以解答可能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各位諒解。
結合本校的情況說一下吧,有些表述肯定不專業,數字是随便寫的。
教育部批準學校十四五規劃的教師總編制是3000。
學校分配總編制的盤子,給各個學院确定編制量。十四五期間人文學院為50個編制量。
人文學院目前有25人,缺額25人,不考慮退休辭職等因素的前提下,原則上應該是以5人每年的速度補充。
人文學院2021年報給校人事處的招聘計劃是5人。講師3人,副教授1人,教授1人。人事處再發布招聘公告,開始招聘程序。
年終下來,招聘到講師2人,副教授1人,沒有完成計劃。不僅如此,院裡還退休了1位老教師,被其他院校挖走了1位。
2022年,人文學院上報招聘計劃8人,是結合上一年度計劃完成情況和人員增減來确定的。另外,高層次人才引進不受該年度計劃的限制。
教師招聘是全年面試随時公示,隻要不超過上報的年度計劃就行。大體就是這麼個流程。
學校十四五規劃還定了各個學院的正高級和副高級晉升指标。人文學院12個副高級晉升指标,就是這五年學院從講師評上副教授的人不超過12個。從外面引進直接聘任的副教授,不占這個晉升指标。你今年評副教授,但是學院的指标用完了,怎麼辦?學校還預留了一部分指标,每年10個,你要參加校級pk,與其他學院的講師競争。
當然,不是所有的學校都這麼運作。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制度體系。
這個問題的關注者,主要是找工作或者剛入職韭菜,包括我本人也是一棵韭菜。其實韭菜們關心的問題,一是為什麼有編制還會非升即走,二是在這種制度下怎麼做出選擇?如果您是關注這兩個問題,我的回答也就夠用了,您知道這些,已經可以在就業選擇上避坑了。
如果有朋友想深入了解人事制度的細節和運作,我确實不是搞這個的,所以還要由專業從事人事工作的朋友來解答。
12月8日更新
更新一下,敝校人事制度改革,現在分成了三類人。我們姑且稱之為老人,中人和新人。
一、老人。2006年之前,即教育部下放人事權之前進來的人。人編合一。飯碗鐵不鐵,主要看你有沒有編。事業編制薪酬,走公費醫療。
二、中人。2006~2020年之間進來的人。占一個編制,但編制對崗不對人。這部分人,又以2016年為節點,分為前中人和後中人。前中人的合同沒有非升即走條款,入職後躺平了好像也沒什麼事。而後中人有了非升即走的補充協議,完不成任務就要撤。飯碗鐵不鐵,主要看你合同的要求,能不能按期完成職稱的晉升。入職後為事業編制薪酬,走公費醫療。
三、新人。2021年之後進來的人。除高層次人才引進外,其他不占編制。六年預聘長聘考核,如能在此期限内取得長聘資格,聘為長聘副教授,就會納入編制管理,并得到終身合同。飯碗鐵不鐵,跟你的職稱關系不大,主要看你能不能獲得長聘資格。預聘期内實施校聘年薪制,走社會醫保。長聘後依然是年薪制,但年薪中有一部分是事業編制撥款,走公費醫療。
知乎用戶@高談闊論首先給你科普下現在高校的編制,現在高校的編制為總量控制,即教育部或教育廳根據學校的情況給學校定一個教職工編制數,比如5000,學校給你了正式編制就是指的給你5000内的一個名額,你就是學校正式編制了,按照事業編制的待遇給你保障。
但是,注意但是,高校現在是事業編,跟你簽的是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是可以給你解除的,即如果你完不成合同的内容,一般就是非升即走,如果在聘期内沒有升為副教授或教授,那根據合同要求,學校就可以給你解除勞動合同了。
結論,你是正式編制跟非升即走沒有任何關系。
知乎用戶@綠燈通過編制固定,人員流動,編不對人,人不定編,這個編制你隻是使用者,不是擁有者,僅此而已。
知乎用戶@橙子hello還有一種非升即走,是超出編制招人。比如學校有100個編制,先找200個人,等3年或者6年之後,再踢走100人,把編制給剩下的100人。有編制的非升即走的意思就是你先占了一個坑了,你隻要達标就可以了,不用跟别人搶坑,還是非升即走裡面比較好的一種。另外一種就是大家還要競争搶坑,是最坑的。
知乎用戶@驢心理學有沒有編制和非升即走是兩回事,有編制也可以非升即走,無編制也可以比較穩定。
編制分為人員編制和崗位編制。16年之前還有人員編制,現在基本上都改革了,新進的早就不是人員編制了,基本都是崗位編制(也叫控制總量),除非是邊遠地區可能還有人員編制,但是你想去的高校肯定沒有。崗位編制意味着,你在崗期間的确享受這個這個編制的所有福利,但是單位可以按照考核不合格把你解聘/不續聘,然後這個崗位給新來的人用。
其實,就算是人員編制,理論上考核不合格也是可以解聘的,隻是程序複雜的多,需要兩次考核不合格,然後轉崗,如果轉崗後仍然考核不合格或者不服從轉崗才能解聘。
如果是行政崗,很難量化考核,就算是無編制的校聘職工,也很穩定,隻要不得罪人就行。
@匿名用戶高校的編制是相對穩定,不是說正式編制就不能解聘。我們學校就有一套針對不同崗位的考核标準,專業教師崗應該每年都會進行教學業績和科研業績考核,連續二年不合格 的在編老師也會解聘的。事業單位解聘的條件通常會在聘用合同上寫明的,自己注意看清楚。另外,有時不是教師不努力完成業績,例如我們學校專業調整後,某專業教師多,學生少,那肯定有一部分教師沒法完成規定的課時量,到時解聘了,學校最多就賠點錢而已。
所以,最穩定的依靠還是自己,進了高校後,在退休前都不要躺平,否則說不定哪天就被開了。
知乎用戶@僧奪月下門而出恰巧身在旋渦之中,每天都可以在各種博士/高校求職群裡看到大量或真誠、或戾氣、或忿忿、或淡薄的對話,有的時候一笑置之,有的時候未免也會跟着坐立不安。于是在這裡勉強答一答,希望能為廣大同樣身在旋渦中的同伴一個參考。
首先,合同制是高校就業的一個趨勢,且不會逆轉。幸運的是現在還有大量二線、三線的普通一本和雙非院校是可以提供編制崗位的,很多時候主流的求職建議都是主張早點占坑,至于是幾線城市還是什麼高校都不重要,原因非常簡單粗暴而有說服力,即高校的優勢在于自由和穩定,而取消了事業編制而采用考核制則意味着同時失去了自由支配和事業穩定的權利,而早點占坑則能在最後時間掌握主動權。看起來這就是一個唯一解問題,其實不然,典型的表現是旁觀看熱鬧的人雖然多,但還是有大量的人仍在不停觀望,身邊也并沒有出現大量同仁進入二、三線高校的迹象。我覺得這背後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邏輯,即宣揚事業編最優解是發洩情緒、販賣焦慮并取得共鳴的一種觀點正确。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大多數并沒有親身經曆編制、非編制兩種狀态,也不曾真的知道失去編制意味着什麼,甚至于多數人都是第一次找工作,但是沒關系,把焦慮丢出去就完事了。
在我看來,編制并不是他們說的那樣完美,取消編制也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可怕,前提是認清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編制與待遇的關系。據我了解到的情況,事業編制一般采取通用的薪資體系,如果單論工資是非常低的,而相反合同制則普遍待遇不錯,往往是編制内的幾倍。很多人一方面嫌棄給編的工資太低而且具有長達幾年的服務期限制,這讓他們覺得失去了擇業主動權而且沒法養家糊口,與自己讀書三十載的身份不符。而另一方面,合同制聘用如專職研究系列,博士後系列、預聘-長聘系列則會讓他們覺得沒有安全感,随時存在的考核則與自己人民教師的身份不符。于是就出現這麼一種情況,大家都在抱怨、大家都在焦慮、大家都在罵内卷。
我覺得大家與其暈頭轉向、被帶節奏,不如把眼光從編制這個事情上面移開。未來是一個多因子方程。城市吸引力與城市壓力、平台吸引力與平台壓力、待遇與考核壓力、科研追求與專業前景、個人性格以及個人實力這些都需要考慮進來,自己給這些因素排個序,這樣你所面臨的再也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簡單選擇,而是一個多方因素權衡考量的最優解。至于安全感,安全感永遠是自己給自己的,不如多讓自己快點長大。
看啦,高校的編制并不代表高枕無憂的安全感,高校教師也許是一份需要終身奮鬥,永不停歇的職業。
你遇到過給編制的“非升即走”嗎?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