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期間,佩戴口罩成為我們戰勝疫情的重要武器。有人預測,這次的傳染病流行,會使佩戴口罩成為國人的日常出行習慣。
但戴口罩會增加很多皮膚負擔,怎麼辦呢?
正常皮膚狀态下佩戴口罩前後的皮膚護理
問題:
佩戴口罩時,口鼻呼出的氣體不能及時蒸發,尤其是長時間佩戴醫用防護口罩,皮膚表面長期處于濕熱的環境中,我們皮膚的角質層就會吸收過多的水分,使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當我們摘下口罩後,因皮膚屏障功能被破壞,導緻經皮水分丢失增加,就會出現面部幹燥、發紅,甚至脫屑等情況。
防護建議:
① 在佩戴口罩前塗抹含有透明質酸、神經酰胺等修複皮膚屏障成分的保濕乳。
② 佩戴口罩期間,建議選擇溫和的清潔産品,避免進一步加重皮膚幹燥。
③ 摘掉口罩後,立即用溫和的清潔産品洗臉,并塗抹高效保濕潤膚乳。
當然,建議在安全環境裡不戴或縮短戴口罩時間。
壓痕、壓瘡皮膚怎麼對付?
問題:
由于較長時間佩戴口罩,局部皮膚組織受壓、靜脈回流不暢,造成皮膚彈性降低而緻壓力性損傷。受損部位常見于:與口罩接觸的顴骨、臉頰部、耳後,與口罩塑形處接觸的鼻梁部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佩戴口罩出現輕微壓痕的現象較為常見。較為嚴重的壓瘡,更多是出現在一線抗擊疫情的醫務人員中,或是需要長期佩戴口罩工作的人群中。
防護建議:
① 可選用不同樣式的口罩,如可交替使用挂耳式、頭戴式、系頭式口罩,避免同一部位持續壓迫。
② 在佩戴口罩前塗抹保濕乳,加強潤滑,減輕皮膚與口罩的摩擦。
③ 對于容易出現壓痕的人來說,可以在容易出現壓痕的部位預先貼創可貼、泡沫敷料,或者是用一些巴布貼、冷凝膠貼等,緩解局部的壓力,避免過度壓迫。
④ 輕微壓痕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可自行消退,反複壓迫出現瘀斑時,可外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藥物。
⑤ 若出現紅腫,可在去除口罩後冷水濕敷處理。冷敷後建議及時塗抹保濕乳,應避免熱水燙洗、酒精擦拭或其他刺激。
⑥ 如果皮膚破損、糜爛,應盡量保持創面幹燥,避免感染。可用3%硼酸溶液冷濕敷20分鐘,減少滲出。局部可外用複方多粘菌素B、莫匹羅星、夫西地酸等外用抗菌藥物。
皮膚過敏怎麼辦?
問題:
一些特殊體質人群可能會對口罩出現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的情況,常表現為接觸部位的皮膚出現紅斑、水腫及瘙癢等症狀,嚴重者還可出現丘疹、水疱,甚至糜爛和潰瘍。
防護建議:
① 首先停止使用可疑的口罩,及時更換其他材質的口罩,可在口罩裡墊2層紗布,将皮膚與口罩隔開,避免重複刺激。
② 在出現過敏症狀後,避免熱水燙洗、酒精擦拭等刺激性物質接觸,局部可用冷水濕敷。
③ 皮損較輕時,加強局部保濕護理,避免繼續刺激,症狀可在3天~5天後自行改善,無需特殊處理。
④ 若皮損較嚴重,瘙癢明顯,可短期外用糖皮質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配合局部外用保濕霜,必要時需口服抗過敏藥,如西替利嗪等。
⑤ 若出現滲出等情況,可先用3%硼酸溶液冷濕敷20分鐘,減少滲出,外用氧化鋅等保護性藥膏,待皮膚恢複。
原有皮膚疾病加重,怎麼辦?
問題:
由于長時間佩戴口罩,皮膚長期處于濕熱的環境中,會加重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有些痘痘皮膚的人會感覺痤瘡加重了。另外,口罩營造的濕熱環境和對局部皮膚有摩擦和壓力,會讓玫瑰痤瘡的患者更容易出現皮膚發紅、瘙癢等不适。
防護建議:
① 在安全環境裡不戴或縮短戴口罩時間。
② 佩戴前可塗抹含有透明質酸、神經酰胺等修複皮膚屏障成分的保濕乳。
③ 可在口罩裡墊2層紗布,将皮膚與口罩隔開。
④ 去除口罩後清水清潔皮膚,立即塗抹保濕乳。
⑤ 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繼續原有藥物治療方案。
⑥ 如皮疹持續加重,需請皮膚科醫生診治。
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 楊莉 仲少敏 吳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