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啟
《明鏡高懸》封面
堂威聲一起,驚堂木一拍,這是影視劇中古代官員審案的标準儀式。畫面中慣常出現的就是官員頭上的巨大匾額,上書“明鏡高懸”。據晉代學者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漢王劉邦進入秦都鹹陽宮内,見到一塊有特異功能的方鏡,據說“秦始皇常以此鏡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意思就是壞人壞心腸都可照得一清二楚。因此鏡出于秦地,故又稱秦鏡,“明鏡高懸”原詞為“秦鏡高懸”,但人們痛恨秦代的暴政,不願把這面鏡子與秦始皇聯系在一起,于是“秦鏡”就逐漸被演稱為“明鏡”。
古代衙門中,“明鏡高懸”這個匾額是不能少的。“明鏡高懸”寄托了古代人民樸素的司法公正的願望,封建官吏懸挂此匾,是身為“父母官”為民做主、公正廉明的象征與宣示。然而,縱覽古代的司法史,“明鏡高懸”這四個字,并非如此簡單。
徐忠明先生在《明鏡高懸:中國法律文化的多維關照》中探讨了這樣三個問題:其一,在求真意志和實質正義指向下的傳統中國的司法理念、司法實踐與“明鏡高懸”之關系;其二,探究“明鏡高懸”的來龍去脈,以及“明”和“鏡”的特殊意涵,它們與“心”的比喻關系;其三,作為神判傳統日趨消亡的一種替代,它實質上是一種“變形”的神判,明清時期司法公堂之上懸挂“明鏡高懸”的匾額,實際上是為了彰顯和發揮“神目如電”或“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它既延伸了司法官員的能力,又起到了約束司法官員可能草菅人命的功能,更産生了威懾原被兩造的作用,故而也是“神道設教”在傳統中國司法場域中的一種表現。
衆所周知,傳統中國司法實踐的終極目标,是實現“罪罰相抵”原則。如欲實現這一目标,那就必須竭盡全力查明待決案件的事實真相與具體情節,并與天理、國法、人情進行反複權衡,以期給出恰到好處的裁決。這樣看來,司法官員是否具備“恕”的品格,以及“明”的能力,無疑是司法實踐的關鍵所在。由此,我們看到了支撐着“明鏡高懸”這一司法象征背後的價值基礎,以及它們之間得以聯系起來的橋梁。這也就是司法實踐意欲實現的“實質正義”原則,以及共同擁有的“明”的觀念。
傳統中國司法類型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實質主義”來概括,因為它具有追求實質正義的目标指向;所謂實質正義,是指個案解決的具體妥當性,所以法官不太講究程序合理性。也就是說,它有“重實體,輕程序”的特征。即使到了今天,這種情形依然存在。事實上,即便存在相當嚴格甚至煩瑣的訴訟程序制度,目的也是為了控制司法官員可能出現的濫權行為,而非為了保障原告被告兩方的訴訟權利。當然,這不是說,控制官僚可能出現的濫權行為,完全沒有保護兩方權利的可能;不過,這種保護乃“意圖之外”的效果,而非“意圖之内”的自覺安排,因此兩者不能等同視之。就此而言,現代那種“同類案件同樣解決”的司法原則,在傳統中國的司法實踐中,也就難以獲得相應的發展。
由此我們可以追問,構成傳統中國司法實踐中的實質正義的基本内涵又是什麼呢?清人俞樾曾經指出:“通達治體于天理、國法、人情,三者皆到,雖老于吏事者,不能易也。”對傳統中國的司法官員來講,司法裁決的關鍵,并不完全在于如何嚴格遵循法律,而是怎樣細細推敲天理、國法與人情之間的平衡。總之,司法官員以裁決之“得宜”為至上原則。所謂“得宜”,無疑是指司法裁決必須達到合情合理和恰到好處的境界,即追求案件裁決的個殊化與妥當性。作者指出“進一步說,這裡的合情合理,是指司法裁決必須做到天理、國法、人情和常識的兼顧,以期經得起‘過得官場,走得鄉場’的考驗;所謂恰到好處,則是罪情與刑罰之間的嚴絲合縫,彼此之間的一一對應。
對于傳統中國司法實質,正如孫笑俠先生的概括:傳統法官在法律與情理出現沖突時,傾向于情理,而不是法律;傳統法官在“民意”與“法理”出現矛盾時,傾向于民意;傳統法官在法律思維上,具有“注重實體,輕視程序”的偏好……與現代民事訴訟“優勢證據”及刑事訴訟“超越合理懷疑”原則不同的是,傳統中國的司法官員特别強調的是“鐵證如山”,他們特别熱切期待着、追尋着案件最終的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由于法律有限而案情無窮,所以司法官員認真探究法律、法意、天理、人情與常識之間的微妙關系,進而尋求它們之間的平衡,也就難以避免。在傳統中國的司法官員看來,隻有這樣,才稱得上實現了案件裁決的具體妥當性,進而也滿足了民衆對于司法裁決的正義訴求,實現“正義的平衡”。徐忠明先生歸納出,這就是傳統中國司法實質主義的核心意涵。
中國古人在贊美某些精明能幹的司法官員時,每每許以“青天老爺”的稱号。“青天”寓意,乃指司法官員的明察秋毫,能使案件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本領。這裡的青天老爺所要刻畫的,主要不是他們是否通曉法律,而是偵破案件的特殊禀賦。譬如,像包公那樣的清官,之所以被世人譽為“青天”,無疑是因為他們具有超凡的破案能力和政治道德;與此不同,人們在文學中刻畫包公形象時,很少提到他的法律知識或法律素養。
在現代人的眼裡,鏡子僅僅是一件日常器物,在梳妝打扮時用以“自我鑒照”而已,但從民俗文化來看,鏡子不單單是一種重要的器物,它還保留着多彩多姿的文化意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