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軒哥。
如果現在有人站出來說“我戴了個玻璃手镯”,估計會受到很多異樣的注視。因為大部分人都覺得玻璃上不了台面,更别提将其作為飾品去佩戴了。
然而就是如此“廉價”的東西,屢屢出現在各大博物館中,這是為什麼呢?
像上圖這件清·玻璃扳指,便珍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館。
這隻扳指看起來清透瑩綠,色澤和通透感都無比搶眼,人們的視線不自覺便會固定到它身上。
但要是以咱們現在的審美角度細品的話,它終歸還是有點“工業感”,算不上高檔次。
而在這隻扳指的旁邊,還靜靜擺放着一對清·竹節式玻璃镯,通透程度絲毫不遜色于玻璃扳指且工藝精湛無比。
其顔色仿佛春日裡奮力發出的那一枝嬌綠嫩芽,清新如“空山新雨”,令人沉醉。
然而美則美矣,多少有點沒“靈魂”,放到現在應該沒人會想要戴上它。
(清乾隆·寶石紅料葫蘆瓶)
這是因為玻璃制品在如今已經無比常見,屬于唾手可得的物件,更像是工業品而非工藝品,并不具備飾品屬性。
以現在的審美觀念去看的話,這些玻璃首飾幾乎沒有什麼市場價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玻璃可是約300年前的“古董”!
(清·綠色透明玻璃渣鬥)
在清中期,玻璃可是數一數二的寶貝。
而且早在康熙年間就從西洋地區引進了玻璃的制作工藝,并建立清宮造辦處玻璃廠,之後便創造出一大批玻璃制品。
(雍正款藍色透明玻璃尊)
但那時的工藝和提取技術有限,制成的成品大多都達不到很好的透明度,并不完美,對比西洋産的玻璃還是有很大差距。
因此清宮每年會從西洋進口很多玻璃物品,而這些漂洋過海來的玻璃,自然非普通人家能夠享用,甚至連看都不看到。
在故宮博物館中就珍藏有兩對清乾隆時期制作而成的玻璃手镯,像上圖這對是白色地套紅色玻璃壽字镯。
半透明的玻璃底上凸雕着紅色壽字紋做裝飾,具有别緻的立體美感,亮眼奪目。
另一對是同類的清乾隆·白色地套綠色玻璃壽字镯,除了顔色不同以外,其餘的雕刻手法和技藝都頗為相似,顯然都出自于清宮造辦處玻璃廠。
而這個時期的玻璃明顯還達不到高水準的透明度,隻能呈現出“蛋清底”。
(嘉慶款琥珀色透明玻璃馬蹄尊)
要說這些玻璃制品有多高的藝術性,也真沒有,即使過了300多年,依然還是比較好看的玻璃,隻不過具有曆史價值。
同珍藏于博物館的其他玉石類手镯,顯然更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比如蘇州博物館中的這對網紅翡翠手镯,撲面而來的清新感打破了大多數人對于清代老翡翠的固定印象,具有少見的甜美氣質。
在當時略顯粗糙的純手工制作之下,仍然呈現出亮眼的光澤感。
看着它,不自覺便有一眼萬年的感覺。
而這,或許就是玻璃制品沒有的靈魂。
我是軒哥,關注我,專注每天分享翡翠幹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