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很優秀,我們都知道,但他的作品的總産量相比其他音樂家其實不能算多。
比如莫紮特的交響曲,有編号的就達到了41部。海頓更是寫了100多部交響曲。而貝多芬隻有九部,可是這九部裡面,卻幾乎每一部都是精品,尤其3、5、6、7、9這五部,幾乎就是交響曲的典範。
所以貝多芬作品的數量雖然不算多,但質量非常高。這和他創作的習慣關系很大。貝多芬很不喜歡寫相似的東西,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會試着突破一些東西,隻有找到了新的創意或者想法,他才會願意寫一首新曲子。
并且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構思了很久,經過反複的推敲和揣摩的。而莫紮特的創作,基本就是全憑感覺。當然貝多芬除了交響曲之外,還寫了很多奏鳴曲:小提琴的、鋼琴的等。偶爾他也會寫點隻有幾分鐘長度的,小品級的音樂。
《月光奏鳴曲》“月光”的由來1801年,31歲的貝多芬愛上了一個17歲的姑娘。貝多芬的愛情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他追求過很多人,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因為他總會是喜歡上那些出身于貴族家庭的女子,而且多數還是已婚的。
還有,貝多芬總是想當然地認為,他隻要愛上誰了,那個人就一定也會愛他。就比如這個17歲的叫做朱麗葉塔的姑娘,貝多芬對她一見鐘情,他給朋友寫信說,他愛上了這個姑娘,并且這個姑娘也愛他,當然這是他自己想象的。
所以,他感受到了幸福在等待着他。
貝多芬不善于言辭表達,沉浸這種自我麻醉的狀态下,貝多芬決定為這個姑娘寫一首曲子,來表達愛慕之情,就是貝多芬的第十四号鋼琴奏鳴曲。
這首樂曲也被叫做《月光奏鳴曲》,但是月光這個标題,并不是貝多芬自己取的。而是德國有個叫做路德維希的詩人,在聽了貝多芬的第十四号鋼琴奏鳴曲之後說,這首樂曲讓他聯想到瑞士的琉森湖,晚上湖面上倒映的皎潔的月光。
後來出版商發行這首奏鳴曲的樂譜的時候,為了增加銷量,就把《月光》作為副标題加了上去。
這樣一個副标題加上月光的樂章,确實是非常夢幻的,非現實的,所以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從這以後關于《月光奏鳴曲》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各種傳說也就開始流傳了。
但其實這是貝多芬在戀愛中寫的,準确的說是貝多芬在單相思的時候寫的,因為朱麗葉塔後來拒絕了他。并且朱麗葉塔還刻薄地說,貝多芬看起來總是髒乎乎的,衣服似乎從來就沒有整齊過。
又過了幾年,貝多芬對他一個叫做特雷莎的女學生産生好感,于是他又很即興地創造了一首鋼琴曲送給她,并且在樂譜上寫道:獻給特蕾莎。
他自己當時也沒有太當回事,也沒留底稿。所以這首樂曲在貝多芬活着的時候也就一次都沒有被拿來演出過。
直到貝多芬去世三十年以後,德國有個音樂家叫做諾爾,他打算寫一個貝多芬的傳記,在去拜訪貝多芬的各種學生、朋友的家庭的時候,在特雷莎的家裡發現了這個貝多芬從來沒有出版過的小曲子。
于是幾年之後,諾爾就在德國的西南部的城市斯圖加特出版了這首曲子的樂譜。但是他把名字給寫錯了,“獻給特蕾莎”被寫成了“獻給愛麗絲”。
不過我覺得,這個錯誤也有它的意義。或許愛麗絲這樣一個貝多芬根本就不曾認識的,隻是有符号意義的名字,反而更能作為貝多芬曾經喜歡過的、願意為她們作曲的那些姑娘們的代表吧。
《悲怆奏鳴曲》其實并不悲怆貝多芬的《悲怆奏鳴曲》,名字雖然叫做悲怆,但其實是貝多芬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寫的。那時候的貝多芬剛到維也納不久,還處于各方面比較順利的時候。
他自己同時又是一個技藝高超的鋼琴演奏家,所以《悲怆奏鳴曲》标題裡的這個“悲怆”其實就有點“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意思,更多的是表達隻要是藝術家就都會有的那種豐富的情感。
《悲怆》的第二樂章是凝重的、深沉的,但是他的第三樂章卻有着貝多芬作品裡面少有的那種輕快活潑。可能這才是在創作悲怆的時候,貝多芬作為一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所本應有的那種精神面貌。
藝術家的創作和他們的人生經曆,情感經曆都會有很大的關系,就像《悲怆》的第三樂章這樣輕快活潑,而那時候的貝多芬的也正是春風得意的。
貝多芬的學生車爾尼的回憶錄裡面有大量的關于貝多芬年輕時候的描述,他說貝多芬在彈琴的時候,平和、高貴,充滿了美感,并且臉上沒有任何誇張的表情,他就是安靜的坐在鋼琴的前面。
不管樂曲的情緒被表達得多麼強烈,貝多芬作為演奏者,始終看起來都是從容的。他可以把那些需要加強的音符演奏得無比地洪亮,也可以把那些需要弱化的音符演奏到幾乎聽不見聲音,隻能感覺到空氣裡似乎有那麼一丁點的振動。
年輕的貝多芬,他的耳朵可以算是當時所有的音樂家裡面最敏銳的之一,并不是隻有車爾尼用“高貴”這個詞來形容貝多芬的鋼琴演奏。
在當時上流社會的沙龍裡,貝多芬也是如魚得水的。所以創作于這個時期的悲怆奏鳴曲,就應該是有些輕快的,讓人感覺到愉悅的。
貝多芬後來經曆了耳聾和人生的各種大起大落之後,創作的比如第三十号,還有第三十一号鋼琴奏鳴曲等等,這些聽起來才是真正地帶着一種難以名狀的厚重感的作品。
但以貝多芬決不妥協的性格來說,他後期的鋼琴奏鳴曲并不是悲傷的,也不是無奈的。那麼那種厚重感是什麼呢?很難用語言來把它說清楚,或許你聽完會有你自己的感受。
貝多芬的音樂有一個特點,也是他性格在音樂裡的一種表現,就是不管主題是多麼的沉重,他一定會給你一個帶有希望的結局,就像他第三十一号奏鳴曲的結尾那樣。
保加利亞有一個電聲小提琴的演奏家,他把貝多芬的《悲傷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改編了一下,進行了現代化的編配以後取了個名字叫做《貝多芬病毒》,并且在韓國的WEG比賽上首演。
WEG是一個電子競技項目的比賽,那之後這首改編自《悲怆》的《貝多芬病毒》就很火,可以說是非常的火,你很可能也在其他的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地聽過這首樂曲。
貝多芬是1827年去世的,現在都2018年了,一個兩百年前的人寫的曲子,經過一些小的改動,加上現在的編配就可以用來做現在最時尚的一種文化的背景音樂。不僅毫無不同時代的違和感,而且還充滿了激情。
仿佛那個二百年前彈着鋼琴的貝多芬,正在以另一種形式活在當下我們的這個時代。
主播:
孤山聊藝術,诠釋音樂語言
關于喜馬拉雅
随時随地,聽我想聽!4.8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