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分鐘帶你走進微觀世界?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底誇克實驗”與“緊湊缪子線圈實驗”分别發現了4種和1種新的複合粒子至此,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探測到的複合粒子數量已達到67個今年正值“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發現10周年這些新粒子的發現不斷豐富着人們對微觀世界的理解和探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兩分鐘帶你走進微觀世界?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底誇克實驗”與“緊湊缪子線圈實驗”分别發現了4種和1種新的複合粒子。至此,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探測到的複合粒子數量已達到67個。今年正值“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發現10周年。這些新粒子的發現不斷豐富着人們對微觀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單元是什麼?随着科學研究不斷向微觀世界推進,跨越細胞、分子、原子和原子核之後,那些更基本、更小、更難捕捉的“粒子”站在了最前沿,并于上世紀中葉催生了粒子物理學。這門學科迄今最具标志性意義的成果,當數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
這一發現為何如此重要?這要先從粒子物理學的“标準模型”談起。“标準模型”是指描述基本微觀粒子性質和彼此間相互作用的理論,是粒子物理學的根基。在早期理論中,一些粒子被認為是不帶有質量的,因此它們理應能将一些相互作用力傳播至無限遠。然而,實驗中卻觀測到這些相互作用力傳播距離有限,這就表明上述粒子确實是有質量的。
這些粒子的質量又源自哪裡?為了解答這一問題,上世紀60年代,以恩格勒和希格斯為代表的科學家提出一種新的機制,即宇宙空間中應存在一種叫做“場”的物質形态,能夠賦予其他粒子質量。“場”自身的能量會激發産生出一種粒子,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随後幾十年,一套包含希格斯機制的粒子物理學标準模型理論逐漸形成。不過,模型的一個核心預言——希格斯玻色子在被提出後的48年間都未顯露蹤迹。
直到2012年7月,在全球最大和能量最高的粒子對撞機——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上,兩個實驗合作組共同宣布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自此,标準模型補全了最後一塊丢失的“拼圖”,一切基于希格斯機制與标準模型的理論都可以大膽地前進一步,相關實驗也可以提出更精細的要求。恩格勒和希格斯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标準模型雖然取得成功,但其中的大量細節依然令人費解:希格斯粒子是如何與其他粒子産生相互作用的?反物質和普通物質之間在行為上有什麼差别?……這些問題的答案與宇宙的起源、演化等息息相關。物理學家們十分清楚,目前的标準模型并不完善,已有很多實驗觀測結果與标準模型的預測相沖突。所以,未來需要有超出标準模型的新理論予以解釋,更需要精準的實驗設施加以驗證。
對未知的好奇是人類的天性,也是推動科學發展最本真的動力。前沿基礎科學,也往往會對人類社會産生深遠的革命性影響。為滿足基礎科學研究所需實驗條件而衍生、發展出來的新技術,會廣泛運用到民生領域。因此,粒子物理學的實驗研究在世界範圍内受到重視。不久前,大型強子對撞機在完成3年多的升級維護後重新啟動。不少科技大國也在規劃下一代性能更強的對撞機。相信在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知邊界将會不斷拓展。
(作者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特聘青年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16日 17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