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描寫枇杷花古詩

描寫枇杷花古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2 17:53:58

描寫枇杷花古詩(詩意枇杷花)1

杭州中河邊:枇杷花開

杭城入冬,寒潮頻來;朔風蕭蕭,草木零落,衆樹離披。此時菊花已謝,梅花未放,而路邊、河岸、綠地上常見的枇杷樹,居然花枝迎寒,引人注目。正如元末明初詩人徐賁《東丘蘭若枇杷花》雲:

“梅未含英菊罷花,眼中無物屬詩家。忽來僧舎聞香住,卻見花開是枇杷。”

枇杷樹四季常綠,冬花夏果,乃自然造化。古人因稱枇杷花為隔年花。

北宋詩人周紫芝《十月二十日晨起見枇杷花》詩:“枝頭紅日退霜華,矮樹低牆密護遮。黃菊已殘秋後朵,枇杷又放隔年花。”

南宋*趙蕃《冬日雜興》詩句:“楊柳迎霜敗,枇杷隔歲花。”

或由于地區氣候等的不一,古詩詞中枇杷花開放的季節,貫穿于深秋的農曆九月到冬末的臘月。

唐代詩人*羊士諤《題枇杷樹》詩,枇杷花在深秋九月開:

“珍樹寒始花,氛氳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無絕。

袅袅碧海風,濛濛綠枝雪。急景自餘妍,春禽幸流悅。”

上文中周紫芝詩《十月二十日晨起見枇杷花》,見枇杷花開的日子是農曆十月二十日,又如元末明初詩人貝瓊《澄林冬日》詩:

“連村桑柘猶存葉,一樹枇杷已著花。十月澄林好風景,恰如秋浦野人家。”

南宋詩人洪咨夔《仲冬九日入都》詩,仲冬,即農曆十一月,詩人在入杭途中,見枇杷花開:

“未放梅梢一個春,枇杷花已玉嶙峋。霜靴帶取苔痕去,應被孤猿野鶴嗔。”

除夕夜,臘月(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元末明初詩人胡奎見枇杷花落,寫《除夕過北寺》七絕詩兩首:

“其一:歲晚行過北寺前,枇杷花落雨晴天。長齋繡佛從今始,僧臘明朝又一年。

其二:歲朝萬象最宜春,帖子題來醉墨新。今夜枇杷花畔雨,又添情思到詩人。”

枇杷花的花期應該比較長,今年杭城入冬的半個多月前,就看到有枇杷花已經初開,一個多月過去了,依然還看到有枇杷花開,似乎還未到盛開之日,或許,這個冬日裡一直有它陪伴。

描寫枇杷花古詩(詩意枇杷花)2

細觀枇杷花

枇杷花的形狀,古人無多描述。現代植物學對枇杷花的描述是:“圓錐花序頂生,長10-19厘米,具多花;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鏽色絨毛;花梗長2-8毫米;苞片鑽形,長2-5毫米,密生鏽色絨毛;花直徑12-20毫米。”讀之也挺枯燥的。但古人抓住枇杷花開的特點,那就是花瓣的顔色與雪一樣地白。

如元人顧瑛詩句:“枇杷花開如雪白,楊柳葉落帶煙青。”

元末明初詩人高啟《東丘蘭若見枇杷花》詩:“ 落葉空林忽有香,疏花吹雪過東牆。居僧記取南風後,留個金丸待我嘗。”

清人吳錫麒《消寒絕句》雲:

“蕉敗西風柳敗霜,尖尖驢耳葉偏長。枇杷自是冬心樹,白雪花開照我床。”

除了花瓣白色,還因為開花季有雪。北宋詩人釋思聰詩句:“枇杷花發天欲雪,黃雀不飛枝上寒。”

金*馬定國《雪霁》詩:

“高岩旭日吐深赪,雪及樓台白玉京。獨往南塘探春色,枇杷花下竹雞鳴。”

元人*本誠《訪山居》詩:“歲晏偶到山人家,青山繞屋松徑斜。陰陰林磵白日凍,空庭雪壓枇杷花。”

清*弘曆帝《枇杷花》詩句:“白花如雪雪中放,竟與梅香讓不多。”

南宋杭州詩人董嗣杲喜歡寫吟詠各種花的詩,他的《枇杷花》詩:

“種接他枝宿土幹,花開抵得北風寒。蛹須負雪疑蜂蜇,毛葉粘霜若蝟攢。

蕤破極冬懸蠟蒂,果收初夏摘金丸。凍香便覺饴如蜜,樹掩盧村月色寬。”

這是古詩中極少數的專詠枇杷花的詩之一,其中“蛹須負雪疑蜂蜇”與“蕤破極冬懸蠟蒂”兩句應與枇杷花的細部特征有關。

描寫枇杷花古詩(詩意枇杷花)3

枇杷花在綠葉中,如隐士

枇杷花并不是一種外形美麗、鮮豔奪目的花朵,也不像梅花桃花般先于葉子滿枝開放的花朵。相反,枇杷花蕾的外形很普通樸實,顔色灰白淡雅,開花時小小的花瓣才呈白色。枇杷花一般長在枇杷樹高高的枝丫上與濃密的綠葉間,不去關注它還真沒有多少的存在感。我感覺枇杷花像個隐士,低調而不顯揚,在城市綠地裡給人一種大隐隐于市的感覺。

讀古詩,總感覺古代的寺廟與枇杷樹有那麼一點的關系。上文中元代詩人胡奎的《除夕過北寺》,徐贲、高啟的《東丘蘭若見枇杷花》,蘭若即佛寺的别稱,都是在寺廟裡見到枇杷花。唐代詩人岑參《赴嘉州過城固縣尋永安超禅師房》詩句:“滿寺枇杷冬着花,老僧相見具袈裟。漢王城北雪初霁……”他甚至看到了滿寺枇杷樹開着花。還有南宋詩人洪咨夔的《九州山僧房》詩句雲:“……客倦驚寒思,僧閑忘歲華。兩窗風露影,一樹枇杷花。”以前隻知道佛寺裡多種桂花樹、薝蔔(栀子樹),枇杷樹似乎也是其中之一,或許這三種樹都花開馨香。

古詩句中有“枇杷花下門”的典故,出自于唐代詩人胡曾(一說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萬裡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裡閉門居。掃眉才子于今少,管領春風總不如。”于是“枇杷花裡門”成了美人門巷(特别是薛濤一類缥缈美人女校書)的代名詞。

如:元末明初*瞿佑《薛濤彩箋》詩:

“小樣鸾箋制造殊,寄來多附錦江魚。枇杷花下門扉掩,贏得人稱女校書。

晚清*洪錫爵《薛濤井》詩:

“十樣蠻箋濯水清,枇杷花裡舊知名。門前一帶胭脂浪,淘盡風流是此聲。”

明初*李德《秋情》詩:

“蠟炬搖紅紗隙凍,沈香帳底鴛鴦夢。芙蓉波冷薄霜凝,一夜離鸾憶單鳳。

梧桐金井曙啼鴉,夢郎封侯歸妾家,開門自掃枇杷花。”

清*朱彞尊《憶秦娥》詞:

“問問,問了翻添悶。車軞,催送車香一縷塵。

枇杷花下重門掩,怅望天涯遠。凝思,夢見應過相見時。”

無論是佛寺院裡僧房窗前的枇杷花開,還是美人門巷的枇杷花下;或隻是詩人們與枇杷花之間偶然的緣分或刻意的符号。枇杷花隻是他們生活舞台上的布景而已。

關于枇杷樹,有古人認為其葉形似樂器琵琶,所以得名枇杷。宋人葛天民《蓬居詠枇杷》詩雲:“早誦相如賦,知渠舊姓盧。花香冰裡見,風味藥中須。細雨同梅熟,清聲混樂呼。山禽嗔老子,拍竹護金珠。”詩中“清聲混樂呼”應是指枇杷得名的由來。“早誦相如賦”句,是說枇杷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有“枇杷橪柿”句。“知渠舊姓盧”句,是說枇杷原本還有個名字叫盧橘,這似乎是古代蜀人及福建兩廣一帶對枇杷的另一稱呼。蘇轼在杭州寫有《真覺院有洛花,花時不暇往,四月十八日,與劉景文同往賞枇杷》詩雲:“綠暗初迎夏,紅殘不及春。魏花非老伴,盧橘是鄉人……”詩中以“盧橘”指代詩題中的枇杷,說枇杷是“老鄉(家鄉有很多,稱盧橘)”。

南宋詩人範成大《燕堂後一株冬前先開極香》詩雲:

“盧橘花殘細細飛,滿枝晴日鬧蜂兒。霜餘有此香無奈,合與稱題賦小詩。

北宋*毛滂《福慶寺》七絕:“闌幹倚盡赤旃檀,盧橘花開秀巘寒。會取虛庵留客意,小窗疏日上蒲團。” 又在古詩裡讀到佛寺的寒日中有枇杷花(盧橘花)開。

居處周圍常見枇杷樹,亦常見苦楝樹。如今枇杷花正開的時候,楝樹上的黃葉已盡然飄落,枝頭上隻留下一串串圓圓的楝實——苦楝子(金鈴子)在寒風中淩亂。想明年暮春初夏,二十四番花信風之最後一波楝花風吹拂它們時,盛開的紫白色楝花細細,飛舞飄落階砌;而枇杷枝頭,則應是果實顆顆,似金珠誘人,所謂“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了。自然的舞台上就是這樣:你方唱罷我登場!永恒的熱鬧,有趣亦無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