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有随醫院的義診隊伍,多次下鄉開展義診活動。經常出入的地方都是一些很偏距離市區很遠的小村落,甚至于還有一次曾經上到了一座深山裡面,乘車2個小時之久。道路崎岖,悠遠且長,但是每次到了目的地,看到那些村民那麼熱切的期盼,心裡還是覺得挺值得的。
我原來以為像胬肉這種很簡單問題,是不需要怎麼去再花精力去介紹的。但是上次我深入深山裡義診才發現,原來真的還有很多人,是真的不知道這原來是有問題,而且有一些是必須要處理的。
言歸正傳,翼狀胬肉(pterygium)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病變,因形狀似昆蟲翅膀而得名,俗稱“攀睛”或“胬肉攀睛”,方言亦有稱之為“息肉”。多在睑裂斑的基礎上發展而成。近地球赤道部和戶外工作的人群(如漁夫、農民)發病率高,地理緯度與翼狀胬肉有較大的關系,Cameron發現翼狀胬肉發病最高的地區為緯度30°-35°。具體的病因暫不明确,可能與紫外線的照射、煙塵、風沙刺激等有一定的關系。局部角膜緣幹細胞受損,失去屏障作用也是發病的基礎。
近年用免疫熒光法發現翼狀胬肉組織内存在IgE、IgG,而IgE得存在可能與I型過敏性反應有關,組織學檢查在翼狀胬肉基質中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也有人認為是結膜組織的增值變性彈力纖維發育異常而産生的彈力纖維變性所緻。
臨床表現:多雙眼發病,以鼻側多見。一般無明顯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度異物感,當病變接近角膜瞳孔區時,因 角膜散光或直接遮蔽瞳孔區而引起視力下降或者視物不見。睑裂區肥厚的球結膜及其下纖維血管組織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但胬肉較大時,可妨礙眼球運動。
分型:按其發展與否,分為進行性和靜止性兩種型。進行性翼狀胬肉頭部隆起、其前端有浸潤,有時可見色素性鐵線(Stocker線),體部充血、肥厚,向角膜内逐漸生長。靜止性翼狀胬肉頭部平坦,體部菲薄,靜止不發展。
鑒别診斷:需與睑裂斑和假性胬肉相鑒别。睑裂斑通常不充血,形态與胬肉不同,底部方向相反,且不向角膜方向發展。假性胬肉通常有角膜潰瘍或創傷病史,與附近結膜組織粘連,可在任何方位形成。
睑裂斑
假性胬肉
治療:減少外界環境的刺激因素對于預防翼狀胬肉的發生有一定作用,流行病學發現,在長期佩戴眼鏡的人群中,翼狀胬肉的發生率較低,因此,佩戴防護鏡應該是預防翼狀胬肉發生的簡便易行的方法。胬肉小而靜止時一般不需要治療,但應盡可能減少風沙、陽光等刺激。胬肉進行性發展,侵及瞳孔區,需進行手術治療,但是有一定的複發率。
翼狀胬肉是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但是需要大家提高對它的認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