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05:19:26

諺語有雲:“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寓意這世界上每一個個體都有獨立而又有别于其他存在的外表、形象、氣質、談吐和思想。

所謂是“各花入各眼”,有人喜歡陽春白雪,也有人喜歡下裡巴人。

性格不同,愛好不同,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對待事物的好惡态度也會不一樣。

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況且被評論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廢都就是一種讓人所不齒)1

康德說:“我思故我在。”所以王朔說,中國作家沒幾個合格的,判斷标準不同,結果自然就因人而異。

他還說,賈平凹的《廢都》是扒廁所,看過這本書的人心中自然有杆秤,而不了解賈平凹的人自然也沒有發言權。

敢為天下先

王朔,何許人也?當過兵,下過海,寫過小說,拍過電影,寫評論,做編劇。

曾經在2007年以500萬元的版稅收入登上“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6位,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思想定格也有一個過程。

有道是,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廢都就是一種讓人所不齒)2

不管是小時候的生活經曆,伴随着成長的學習經曆,抑或是長大後的工作經曆,都為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提供了素材和框架。

王朔的父親母親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分别參加過國共内戰和朝鮮戰争,父親是團級幹部,母親曾在朝鮮戰争中任軍醫。

王朔本人也曾有過在解放軍海軍訓練的經曆,并展現出了文藝方面的天賦與才能。

王朔在文學界初露頭角是在1978年恢複高考之後,為準備報考大學而練習寫作。

《解放軍文藝》發表了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等待》,從而受到相應的重視,被調到了《解放軍文藝》編輯部做文職工作。

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王朔展現了他作為一顆文學新星的耀眼光芒。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廢都就是一種讓人所不齒)3

從1980年到1990年這十年間,王朔筆耕不辍。

他的作品被廣泛發表在不同的刊物上,并在1990年策劃了大型電視連續劇《渴望》,創造了中國熒屏收視率最高的曆史紀錄。

80年代末開始,王朔的作品被不斷地搬上熒屏。

姜文執導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馮小剛執導的電影《甲方乙方》都是根據王朔的小說改編而來。

同時,他也開始在文學界發表自己的一些評論。

1999年11月1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文章《我看金庸》,王朔在文中批評了金庸小說和港台文化。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廢都就是一種讓人所不齒)4

他不僅罵過金庸,還批評過魯迅、餘秋雨等作家,這似乎成就了一種文化,一種專門屬于王朔個人的反諷文化。

“頑主”形象的塑造

一個好的作家,總是能夠寓情于事,托物言志,文以載道。

而王朔的文學作品就表達了他這樣一種态度,縱觀他的一些作品,無不借一些“頑主”形象的玩世不恭來表達對于權威和精英的挑釁與嘲諷。

作家王蒙曾對他作出評價,說他的“玩文學”正是對那些一派正經的救世文學下的戰書,相當于是撕毀了假面說别人所不敢說,行他人所未行之事。

他的方式是獨特的,但很顯然,王朔已經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他的姓名。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廢都就是一種讓人所不齒)5

從此,我們都知道了有這樣一個“惡評家”他說着玩世不恭的話,面對着生活不能承受之輕,承擔着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借一把筆杆子來恣意表達,釋放着人性的壓抑,試圖尋找解脫的出口。

筆者由此聯想到了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正是因為人們從無中來,再到無中去,來這世上走一遭。

短短數十載,隻有想盡一切辦法去思考如何拓寬生命的廣度與寬度,才不枉此生。

人生乃至世界的意義不應隻是黑暗與虛無,所以才會有人們對于生命價值與世界意義的探索與尋找、設定與重塑,從而體現出了人類這個悲劇英雄的偉大悲劇精神。

這也是王朔所尋找的不受壓抑的人性境界。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廢都就是一種讓人所不齒)6

作家的創作職責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小孩子希望快快長大,大人們希望快快賺錢、快快功成名就,就連文化也成為了一種“快餐”

人們在馬路上、公車上、餐廳裡……無不是人手一部手機,從早看到晚,接收着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和消息。

已經沒有幾個人在閑暇時捧一本書靜靜地閱讀。

反觀中國作家,又有多少人賦予自身以強烈的責任感,不以自己的功成名就為目标,僅僅是傳播與弘揚正确的價值觀念?

王朔評論中國作家,說沒幾個及格的,自有一套劃分的标準。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廢都就是一種讓人所不齒)7

他将作家的創作職責概括為三種:

一種是構建普世價值的人類精神。

一種是為他人作樂,所謂“獨樂樂不如衆樂樂”。

還有一種是自娛自樂,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吐為快。

而王朔将自己歸為第三類,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迹可循,重在自我表達的一種宣洩和自我尋找的一種調侃。

人們看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為什麼被人們所喜愛,因為它向人們傳遞了希望,《紅樓夢》為什麼讓人如癡如醉,因為它揭示了一個社會的人生百态。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廢都就是一種讓人所不齒)8

《三國演義》和《水浒傳》無不表現了特定時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追求與價值觀的反映,而人性的醜惡與自私的天性是人所不自知的。

如果一部作品是要揭露人性的醜惡和自私,則必定會讓人感到很不舒服繼而被人們所排斥。

而王朔評賈平凹,認為其作品《廢都》就是這樣一種讓人所不齒、讓人不舒服的作品。

這世上總有一些人在做着一些為人所诟病的事情,世風日下,你我也不能幸免。

作家通過作品可以傳遞出這樣一種思想,虛構的人物在書中的生活是被人為創造出來的,即便是源于生活也會高于生活。

而現實中的人們卻可以自己作出選擇,人的虛僞和精明有了判斷的标準,廢都中人物的命運被條條框框限定,而現實的人們卻可以通過更高尚的追求去避免落得不歡而散的下場。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廢都就是一種讓人所不齒)9

小結

賈平凹的《廢都》發表于1993年,是一部關于上個世紀80年代生活在古都西安中的一批青年男女情感糾葛的浮世繪。

因對于人物的刻畫描寫相當露骨而為人們所不齒,卻忽略了文學本身的魅力與價值。

著名東方學大師季羨林曾言及《廢都》,稱此部作品将會在20年後大放異彩。

雖然成書于上個世紀90年代,然而今天讀來無不有借鑒和教育意義。

書中的描繪固然揭露了人性的醜陋與黑暗,最後的結果也是廢都中的人們不歡而散。

王朔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環境(廢都就是一種讓人所不齒)10

名為“廢都”,其實廢的不是這座城,而是人心。

雖然賈平凹沒有言及針對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但公道自在人心,讀之,足以警醒世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