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
他天資聰穎;
他少年得志;
他忠義雙全;
他勇于任事;
他足智多謀;
他剛直敢谏;
宋太宗趙光義誇贊他:“朕之魏征”;
宋真宗趙恒敬重他,視他為“國之柱石”;
他輔佐宋太宗、宋真宗兩位皇帝,深得信任。
他力勸宋真宗禦駕親征,擊敗遼國,取得大捷;
他開創了宋、遼兩國長達120多年的和平;
他居功至偉;
他大起大落;
他的一生堪稱傳奇;
他就是北宋名相——寇準。
一、自幼聰穎
公元961年8月27日,寇準出生于陝西省渭南市下邽縣。
寇準
他的家族是名門望族。
他的遠祖曾在西周周武王時,擔任司寇,因功被賜“寇”姓。
家族世居山西省太原市,後遷入陝西省西安市,最後定居于下邽。
他的父親寇湘,是後晉國公,官至太師尚書令。
寇準自幼聰穎,且勤奮好學,七歲時,就作詩《詠華山》,名揚天下,有“神童”之稱。
《詠華山》
“隻有天在上,
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
回首白雲低。”
二、少年得志
公元980年,19歲的寇準考中進士,先被外放為知縣,後被召回開封,擔任谏官。
公元989年,寇準向宋太宗趙光義進谏。
宋太宗趙光義
結果,忠言逆耳,趙光義不願再聽,起身離去。
寇準一把扯住趙光義的衣袖,将他拉了回來,直到趙光義聽取了他的進谏,才讓趙光義離去。
群臣彈劾寇準目無君上,膽大妄為。
趙光義反而十分欣賞寇準,并高興地對群臣說道:“朕得寇準,就好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樣。”
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
三、剛直敢谏
寇準剛直敢谏,多次讓趙光義下不來台。
一次,寇準進谏時,趙光義聽不進去,多次示意寇準不要再說了,結果寇準還是不依不饒的進谏。
寇準
趙光義被激怒,大聲斥責寇準道:“鼠雀還知道領會人的意圖呢,你怎麼還不如鼠雀呢?”
于是,寇準被罷免,外派為官,離開開封。
四、聖眷優渥
寇準離京赴任後,趙光義十分想念,常常悶悶不樂。
一日,趙光義向大臣問道:“寇準現在怎麼樣了?”
大臣回答道:“寇準去的是好的州郡,應該不會吃苦吧。”
寇準
第二日,趙光義再向大臣問道:“也不知道,寇準現在怎麼樣了?朕十分想念他。”
大臣明白趙光義的心意,便順勢說道:“陛下思念寇準,一刻也不能停止。臣聽說寇準到任後,每日酗酒,不知道是不是也在思念陛下?”
趙光義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默默垂淚。
不久,趙光義就征召寇準,任命他做參知政事。
五、冊立太子
公元995年,寇準返回開封。
趙光義立即召見寇準。
剛剛見面,趙光義就對寇準說道:“你怎麼回來得這麼慢呢?”
寇準雙目垂淚道:“要不是陛下親召,臣也無法回來啊。”
寇準
當時,趙光義舊病複發,腳腫得十分厲害,自知不久于人世。
看到寇準,趙光義親自撩起衣服,給寇準看自己的腳。
趙光義對寇準說道:“朕今年57歲了,年老體衰,朕欲選擇儲君,卻無人可以商議。今日你歸來,你覺得朕的兒子中,誰可以承繼大位?”
趙光義和寇準說這些話,證明趙光義是十分信任寇準的。
但是,為人精明的寇準卻不願回答,因為熟讀史書的他知道,一旦回答,他就會卷入皇室内部鬥争,甚至會為此送命。
于是,趙光義屏退左右,示意寇準但說無妨。
趙光義
寇準說道:“陛下為天下選擇儲君,不可以與後宮嫔妃、太監宦官商議,不可以與朝廷近臣商議,隻能由陛下您親自決斷。”
趙光義沉思良久後說道:“你覺得朕的第三子——趙恒如何?”
寇準答道:“知子莫若父,陛下認為可以,那就可以确定下來。”
于是,趙恒便被趙光義冊立為太子。
趙恒
趙恒從府邸,前往東宮。
開封城的百姓紛紛湧上街頭觀看,歡欣跳躍道:“真是少年天子啊。”
趙光義聽說後,十分不高興,召見寇準道:“人心都歸附于太子,置朕于何地?”
寇準答道:“陛下為國家選擇出深得人心的太子,這是陛下的聖明,也是國家的福分啊。”
趙光義轉悲為喜,請寇準喝酒,大醉後,方才停止。
六、禦駕親征
公元997年3月,趙光義駕崩,太子趙恒繼位,是為宋真宗。
宋太宗趙光義
宋真宗趙恒
趙恒剛剛登基,遼國就大舉入侵。
趙恒很驚恐。
王欽若是江南人,請求趙恒巡幸南京,陳堯叟是四川人,建議趙恒巡幸成都。
趙恒問計寇準。
宋真宗趙恒
寇準說道:“誰建議陛下巡幸南方,誰就罪該萬死。如今陛下英明神武,将帥團結一緻,如果禦駕親征,敵寇自會逃走。退一步講,不需進攻,隻需堅守,以逸待勞,待敵疲憊時出擊,亦可穩操勝券。陛下為何要抛棄宗廟社稷,巡幸南京、蜀地,使得天下人心崩潰,敵人長驅深入,如此,天下還能保得住嗎?”
于是,寇準請求趙恒禦駕親征。
澶州之戰
七、渡過黃河
趙恒親率大軍,馳援澶州城,行至黃河南岸。
當時,位于黃河北岸的澶州城正被遼軍攻打,雙方交戰激烈。
澶州宋遼之戰
澶州宋遼之戰
有大臣向趙恒建議道:“請陛下安營紮寨,根據局勢變化再作決斷。”
趙恒頗為心動。
寇準面見趙恒道:“陛下如果不渡過黃河,那麼人心就會更加動搖,敵軍就會更加肆無忌憚。不渡黃河,這不是樹立神威,争取勝利的辦法。澶州城的将士們還在為國拼殺,陛下還有什麼顧忌而固步不前呢?”
趙恒面露猶豫。
寇準
寇準走出營帳,召見執掌禁軍的殿前都指揮使高瓊道:“你常年蒙受國恩,今日願意報效國家嗎?”
高瓊态度堅定地回答道:“願以死報效國家。”
寇準再次走進營帳,高瓊緊随其後。
寇準對趙恒說道:“陛下對臣的話有疑慮,何不試着問問精通軍事的高瓊?”
高瓊躬身奏對道:“陛下,寇大人說的是對的。”
趙恒疑慮消除。
高瓊
寇準再次說道:“機不可失,陛下應當盡快渡過黃河。”
高瓊不等趙恒表态,就指揮禁軍将趙恒擡上禦座,渡過了黃河。
當趙恒登上澶州城樓,遠近将士看到天子禦蓋,皆歡呼雀躍,聲音傳到數十裡之外。
而遼軍面面相觑,驚愕恐慌,不成隊列。
八、射殺敵将
趙恒将軍務全部委托給寇準。
寇準秉承旨意,獨斷專行。
一日,趙恒命太監前去探視寇準。
太監返回後,回禀道:“陛下,寇大人在城樓上飲酒、賭錢、唱歌、說笑、酣睡。”
趙恒高興道:“寇準如此,朕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寇準
宋、遼相持十餘天。
遼國統兵大将蕭撻覽到兩軍陣前視察軍情,進入宋軍新配備的武器——八牛弩的射程之内。
宋軍下級軍官張環發現了這一情況,沒有請示,立即組織士兵射擊,一箭射中蕭撻覽額頭,将之射殺。
視察軍情
九、遼宋議和
主帥陣亡,遼國暗中遣使,前來議和。
寇準不允,意圖攜大勝之威,一舉收複幽雲十六州。
宋遼之戰
而趙恒卻厭倦戰事,同意和遼國議和。
曹利用被趙恒任命為議和使節。
趙恒對曹利用交底道:“每年送一百萬歲币給遼國,你都可以答應。”
寇準在趙恒營帳外,攔住曹利用道:“即使有皇帝的旨意,你答應的數目每年不得超過三十萬歲币,超過三十萬歲币,我必殺你。”
曹利用
不久,曹利用簽訂和約歸來。
十、大喜過望
聽聞曹利用歸來,當時趙恒正在吃飯,急命太監前去詢問。
宋遼議和
宋遼議和
太監向曹利用詢問歲币數目。
曹利用答道:“兩國議和,事關機密,不見陛下,恕我無可奉告。”
太監說道:“我正是奉陛下之命,前來詢問,曹大人不說,我無法交差。不如曹大人說個大概數目,這樣曹大人既沒有洩露機密,我也好交差?”
曹利用不願得罪人,便豎起了三根手指。
太監便向趙恒複命。
宋真宗趙恒
趙恒聽到曹利用豎起了三根手指,面色難看道:“每年三百萬歲币?多是多了點,但是能夠換得宋遼兩國和平,也算值得的。”
吃過飯後,趙恒召見曹利用。
趙恒安撫曹利用道:“雖然每年要送給遼國三百萬歲币,但是和約總算是簽訂了。愛卿也是勞苦功高.......”
趙恒
曹利用愣住了,起身奏對道:“陛下,臣簽訂的和約是每年三十萬歲币,而不是三百萬啊。”
趙恒大喜過望道:“每年三十萬歲币,這太值了!”
十一、居功至偉
公元1004年,宋朝和遼國正式簽訂的這個和約就是“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維持了宋、遼兩國之間長達120多年的和平,宋朝的财政收入急速增加,到公元1021年時,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已經達到15085萬,是唐朝時的十倍。
120多年間,宋朝經濟飛速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又把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
宋朝是一個經濟最繁榮的時代,也是一個藝術文化最繁盛的時代。
宋朝
澶淵之盟簽訂後,寇準認為自己是居功至偉的,而宋真宗也對寇準十分感激。
每次退朝,宋真宗都會目送寇準的背影離開。
百姓們更是感恩寇準為他們打出了和平。
皇帝感激,百姓愛戴,寇準的聲望達到了頂峰。
十二、得意忘形
之後,每天寇準都把朝中官員召到自己家中通宵達旦的飲酒狂歡。
寇準變得得意忘形,爛醉如泥。
朝堂上無數明槍暗箭都瞄準了他,而他卻渾然不知。
寇準
北宋時,北方經濟文化都強于南方,因此北宋朝堂上一直有南北之争。
寇準作為北方宰相,曾對趙恒說道:“祖宗家法,宰相不用南方人。”
歧視南方人,讓寇準得罪了一大批朝廷官員。
寇準
趙恒待寇準優厚,而寇準表現得卻居功自傲、咄咄逼人,這為寇準命運的急轉直下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十三、用人唯私
寇準擔任宰相,用人唯私。
百官們怨氣很大,便集體拿着選官條例,去質問寇準。
寇準狡辯道:“宰相的職責在于選賢任能,罷黜小人,假如按照選官條例,隻不過是堂吏的職能罷了。”
這讓百官十分不滿。
寇準
王旦,是宰相的熱門人選。
趙恒對王旦說道:“寇準喜歡把朝廷官職許諾給親近他的人,把這看成是他個人的恩賜。等你做了宰相,一定要引以為戒。”
宋真宗趙恒
十四、王欽若
寇準愈發地放縱自己,趙恒對他的不滿也與日俱增。
王欽若
大臣王欽若嫉恨寇準,于是對趙恒說道:“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功嗎?”
趙恒回答道:“是的。”
王欽若說道:“臣認為澶淵之盟,這不是功勞,而是恥辱啊。陛下以萬乘之尊,被遼國人打到澶州城下,被迫簽訂城下之盟,這怎麼能夠算功勞?這是奇恥大辱啊。”
趙恒臉色大變,十分不高興。
宋真宗趙恒
王欽若繼續說道:“陛下聽說過賭錢嗎?寇準這是拿着陛下和大宋江山作為賭注,孤注一擲,僥幸赢得了賭局。風險是陛下承擔的,而如今榮耀卻都讓寇準一人占去。賭輸的話,陛下和大宋江山損失最大。陛下和大宋江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賭徒寇準的賭注,這實在是太危險了。”
自此,趙恒不再感激寇準,對寇準愈發地冷漠。
公元1006年,寇準被罷相,被貶斥離開開封城。
十五、舉薦丁渭
丁渭是個十分有才能,但是也是個心術不正,人品不好的大臣。
丁渭
在寇準還沒有擔任宰相時,寇準多次向宰相李沆舉薦丁渭,希望重用丁渭。
李沆深知丁渭的為人,十分詫異道:“你真的希望重用丁渭,他這個人人品可是不好。”
寇準回答道:“我知道丁渭人品不好,但是他十分有才能,你總不能一直壓着他,不給他升官吧?憑借他的才能,他肯定是要位居高位的。既然如此,該重用就重用他吧。”
李沆凝視寇準片刻,微微一笑道:“以後你不後悔就好。”
丁渭一味讨好宋真宗趙恒和皇後劉娥,替他們解決了很多麻煩,逐漸成為趙恒、劉娥兩人的心腹。
宋真宗趙恒
皇後劉娥
十六、再任宰相
公元1019年,丁渭舉薦59歲的寇準再任宰相。
當時,丁渭已經權傾朝野,但是無論資曆,還是威望都不及寇準。
他舉薦寇準再任宰相,就是希望借助寇準的資曆威望,為他大權獨攬服務。
寇準
寇準的學生看出丁渭的意圖,對寇準說道:“老師生性耿直,稱病不去,這是上策;再任宰相,這是下策。”
寇準沒有聽從學生的建議,而是憂心國事,于6月赴京上任。
十七、溜須拍馬
在迎接寇準的宴會上,寇準的胡須沾上了菜湯,丁渭立馬起身為寇準擦拭。
寇準笑着對衆人說道:“丁大人,你一直都是這樣為你的上司溜須拍馬的嗎?”
丁渭臉色極其難看。
丁渭
丁渭舉薦寇準再任宰相,就是希望寇準成為一個不管事的擺設,方便自己大權獨攬。
結果,寇準心憂大宋社稷,忠于宋真宗,忠于太子,對于丁渭的種種不法行為,屢屢予以駁斥。
寇準、丁渭兩人關系急速惡化,勢同水火。
十八、再次罷相
晚年的宋真宗趙恒得了中風,腦子經常犯糊塗。
一日,他聽從丁渭的讒言,突然提出要廢黜太子。
近臣李迪勸谏道:“陛下你可隻有太子這一個兒子,你要瞎折騰,便宜的隻能是你叔伯兄弟家的孩子。”
趙恒方才停止。
宋真宗趙恒
趙恒不能理政,太子趙祯隻有4歲,朝廷事務,都由皇後劉娥代為決斷。
劉娥信任丁渭,對丁渭言聽計從。
寇準為此憂心忡忡,他給趙恒上書道:“陛下病重,太子年幼,應該為太子選擇正直忠誠的大臣輔佐太子,治理天下。”
趙恒同意了寇準的奏疏,命寇準輔佐太子,處理政務。
寇準
事情洩露,皇後劉娥罷黜寇準宰相之位,并将之逐出京城。
十九、晚年凄慘
寇準被貶,趙恒卧病在床,并不知道。
清醒時,趙恒常常詢問宮人道:“怎麼多日沒見宰相寇準?”
宮人們知道實情,卻不敢告知。
宋真宗趙恒
公元1022年3月23日,宋真宗駕崩,享年55歲。
年僅7歲的太子趙祯登基稱帝,趙祯就是宋仁宗。
朝廷政務皆由太後劉娥決斷,劉娥任命丁渭為宰相。
宋仁宗
丁渭欲置寇準于死地,便誣陷寇準謀害宋真宗趙恒。
寇準巧妙應對,雖免于死罪,卻被貶至廣東省湛江市雷州縣。
二十、沉冤昭雪
寇準在雷州興修水利,收徒授藝,傳播中原儒家文化,為雷州文明開化做出巨大貢獻。
公元1023年10月24日,寇準病逝,享年63歲。
寇準
寇準遺骸歸葬故裡,沿途百姓争相跪拜,痛哭流涕。
公元1033年,太後劉娥病逝,宋仁宗親政。
同年10月,宋仁宗為寇準平反昭雪,敕令恢複寇準太子太傅、萊國公爵位,贈中書令,追贈谥号為“忠愍”。
寇準
寇準自幼聰穎,少年得志,一生走得極其順暢,直至澶淵之盟,立下不世之功,人生達到頂峰,則愈發放縱自我,縱欲狂歡,最終,被奸臣進獻讒言,失去宋真宗信任,導緻罷相。
再任宰相,又和丁渭不和,卷入宋朝皇室内部争鬥,鬥争失敗,又被罷相,一貶再貶,直至郁郁而終。
他的人生,宛如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讓人唏噓不已。
然而,他一心為國,忠心為民,正直敢谏,足智多謀,勇于任事,膽略過人,讓他最終被宋朝皇室所尊崇,被百姓所敬重,被曆史所銘記。
寇準是北宋名相,他的一生堪稱傳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