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馬爺說清明上河圖

馬爺說清明上河圖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08 21:34:42

李冬君

說到“宋朝熱”就不得不提下大IP《清明上河圖》。本期視頻,我們邀請《走進宋畫》的作者、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榮休教授李冬君老師來給我們解讀這一幅名畫,談談她特别關注的一個奇怪現象:為什麼畫中出現的馬很少?

馬爺說清明上河圖(李冬君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馬少驢多)1

13:26

李冬君談《清明上河圖》(13:26)

您在《走進宋畫》裡說,觀賞《清明上河圖》,不僅品評你所看到的,還要琢磨你所認知的,認知不隻在畫面上,也在畫面背後的風景裡。您看了《清明上河圖》後,發現了哪些有趣的細節?為什麼圖裡幾乎看不到皇都氣象,以及它隐藏了北宋哪些隐患?

關于《清明上河圖》,其實現在有很多很多人在解讀,而且解讀得特别有趣,尤其是解讀圖裡的細節。當然,因為是站在今人的角度,所以大家看《清明上河圖》上的細節,基本上還是從居安思危的角度,覺得這是宋朝的一個盛世,《清明上河圖》所反映出來的細節呢,都是一些提示性的東西,說大難就要來了。

那我就談談我看到的細節。我在《走進宋畫》這本書裡專門寫了《清明上河圖》。我看到的細節呢,就是兩點,一個是從繪畫的角度去看,所以我首先要看畫家的眼睛。圖中所有的細節,無論你怎麼去挖掘,都是畫家眼睛中看到的細節,所以畫家眼睛裡的那個細節才是真正的細節。畫家張擇端,他是宋徽宗皇家畫院的畫工,宋徽宗訓練出來的這個畫家的眼睛,那不是我們今天能想到的,所以我是跟着他的細節走,所以他的細節就是我的細節。他怎麼寫生,他怎麼觀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角度。

宋朝有一個習俗,就是每到清明時節,當時的市民、農民都要進城趕集,就是到汴河來趕集。張擇端呢,他也要趕集,他趕集當然不是賣雞蛋,他是要去觀察,要寫生,所以我們看到《清明上河圖》有那麼多的細節,那麼多的人物(全圖1600多人),那是很震撼的。他不寫生,是畫不出來那些細節的東西,那些真實的東西的。所以每到“上河”季節,我想他可能在茶樓酒肆,在船埠碼頭,也可能是在船裡、在樹林裡,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繪畫,他都得在那個地方待一段時間,然後寫生,然後形成了這樣一幅《清明上河圖》。這是它的一個細節。

馬爺說清明上河圖(李冬君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馬少驢多)2

《清明上河圖》局部

我認為《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宋代的一個全景式的世相。為什麼用這個概念呢?在中國山水畫誕生之初,也就是在五代時期,荊浩,就是中國山水畫的鼻祖,他創造了一個山水畫的範式,是後人一直學習的,叫全景式山水畫。這個全景式是什麼意思呢?他要把山上最理想的畫面集中在一個畫框裡,比如說大山裡有樹,有瀑布,有流水,有人,有山道,等等等等。那麼我将這個全景式概念用在對《清明上河圖》的解讀裡,也是這個意思。張擇端就是把他多次的寫生集中在一個畫面裡。他的這些細節,我們現在一般都認為是向宋徽宗提示說大宋的末日要來了,你看那個站崗的哨兵躺在那兒坦腹睡覺,還有橋上的人發生了争執,還有船上的桅杆馬上要撞到橋了……就是這些細節揭示出來了。張擇端是向宋徽宗提示這些東西嗎?在我看來,他隻是寫生,他告訴宋徽宗,這就是當時的情景,我把它寫下來,畫下來。宋徽宗是認可的,所以他才在上面簽字畫押,然後才能收入皇家畫院。如果宋徽宗不認可,可能這個畫就入不了皇家畫院,我們今天也就看不到了。這是我認為的畫家眼中的細節,它提示的是什麼呢?它就是一幅寫生畫。

第二個細節是什麼呢?《清明上河圖》裡有200多匹牲畜,裡邊最多的是驢,其次是牛,最後才是馬。馬都是有身份的人騎的,那就說明當時的馬還是很稀缺的東西。這個細節是我特别注重的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這就是張擇端通過畫家之眼給我們的一個細節。

馬爺說清明上河圖(李冬君清明上河圖裡為什麼馬少驢多)3

《清明上河圖》裡的馬

宋神宗的時候王安石在變法改革提出了一條就是“保馬法”“養馬法”,可是為什麼在這裡反而大部分都是驢。在這裡我們得出了兩個結論,一個是宋朝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驢。這就說明國家戰略發展不往西邊走了,因為好馬都是從西北過來的,像漢和唐,漢武帝是要從西北進汗血寶馬的;到了唐朝,唐太宗的昭陵六駿所體現出的大國氣象,包括唐朝的長安街上,連當時的詩人都是騎馬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包括很多胡人都是牽馬來,上了很多貢品給唐朝,所以唐朝是不缺馬的。漢唐都是向西北發展,所以他們有好馬。到了宋代以後,通過《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發展或者王朝發展的戰略,是向東南,他們要通過運河,所以國家主要的财富都是從東南過來的。比如花石綱,大家看過《水浒傳》就知道了,花石綱的職責就是把東南的美景運到開封去,怎麼運?就是通過運河。向東南發展,開展向外貿易,就開始有市舶司,絲綢、瓷器,走的是這條路,然後從東南進口香料。這是我們從這個細節看到的。缺少馬,戰士沒有馬騎,那怎麼行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種馬。因為國家不向西北發展,沒有良好的種馬的話,養出來的馬據說還不如驢子有力氣。所以我們從上面看到的細節就是沒有馬,但是有驢。

這個皇都氣象應該叫做上層建築,市井氣象應該是經濟基礎。這樣講,就容易懂了。上層建築,宋徽宗自己就完成了;那麼至于經濟基礎,這也是他的理想主義,因為他要實現孟子王道樂土、民本社會。《清明上河圖》裡充分體現了他的治國理念,所以在《清明上河圖》裡沒有皇都氣象,隻有市井氣象。

我們能看到張擇端畫的細節的地方,包括人物的媚眼,還有算盤珠子,他都畫出來了。所以張擇端一出手,宋徽宗就非常滿意。但是在這裡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整個《清明上河圖》裡呈現的這種繁華景象,它是傳統的小商品經濟,是以消費為主體,而不是以生産為主體的,它是消費型的,是滿足購買者消費欲望的,所以它叫小商品經濟。所以,我們在《清明上河圖》裡看到的景象,它不代表未來,但是它代表一個傳統社會即将要轉型,這是我們要看到的。也就是說在中世紀末期的時候,社會應該往哪裡走,怎麼走?其實宋朝代表了當時整個國際環境的風向标,大家想一想在1000年的時候,也就10世紀左右的時候,整個西方是一個什麼場景,那個時候他們吃、住都很糙的,都是那種場景。到了宋朝,你看到的是那麼精緻的、可供人們審美的生活方式,這是很了不起的。宋朝已經是一個頂點了。它的審美的生活方式,我認為還是有現代性的,因為它能夠滿足人性的一部分需求,具有現代性,這就能傳承下去。

但是它怎麼從小民消費的這種市場的自由經濟轉型,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其實那個時候宋朝的能源已經發生變化了,在唐朝的時候還要燒炭——這個炭是木炭,到了宋朝的時候,它的能源動力已經是煤了,這是多麼大的科技進步!還有印刷術等等這些東西,這在當時都是具有飛躍性的、質變性的。比如說日本學者就管宋朝叫近世社會,歐美學者說這就是一個新社會,他們都看到了這個景象。那我們從《清明上河圖》裡也看到了剛才講的市景氣象。我們不要小看它,它已經在發生轉變,已經在萌芽。和宋徽宗的那個“理想國”,實際上還是抽離出來的。皇都景象在這裡你是看不到的,而且這也正說明了社會已經開始轉型。皇都氣象,那不是我們生活需要的,我們市民生活就是這樣的,所以有了社會,有了市民。而且宋朝的市民,是一個自由身份了,他可以随便遷徙,隻要申請就能賣貨之類,這在唐朝以前還不行,因為編戶齊民。編戶齊民是什麼?人都是有戶籍的,每一家有什麼人,到了18歲該交人頭稅的時候,就得交的。所以,宋朝完全是已經發生變化了。

宋朝的隐患其實還是來自北方。這是我們看到它危機潛在的細節,重中之重還是宋朝缺少馬。在冷兵器時代,馬是速度,馬是利器,沒有馬是不可以的。王朝結束以後到了中國近代,近代以後開埠,開埠以後隐患就從西北轉向了東南。當然,隐患來自海上,一個是打開了我們的國門,一個也是讓我們思考怎麼應對這些隐患。

至于我們今天怎麼解讀這幅畫,尤其是站在1000年以後來看這幅畫,我們把宋徽宗也好,張擇端也好,還有《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些衆生相也好,都可以當作一枚曆史的梭子,我們想怎麼用這個梭子編織圖景、編織畫面,那就是今人的事了。

圍繞着《清明上河圖》的IP開發非常火爆,您如何看這一現象?

這個我覺得是《清明上河圖》對今人的一個大貢獻。所以藝術是永恒的。你看一直到今天大家從中還能看到一些他們所需要的東西。關于IP這一塊,我認為它的最大價值就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古鎮遊。實際上所有的古鎮開發,我認為藍本都是《清明上河圖》。你看所有的古鎮都有一條河,然後圍着這條河的兩邊就開始有一些小商品消費經濟的布局。我們從周莊、鳳凰,還有烏鎮等這些古鎮都可以看到。甚至這種IP開發都到了日本,我在日本大阪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布局——中間一條河,兩邊按照宋朝《清明上河圖》來布局的。我覺得《清明上河圖》的最大意義、帶來的最大的IP就是古鎮開發,到今天還是熱火朝天。

責任編輯:顧明

校對:丁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