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自出世以來,到現在2000多年了,而這2000多年來,注解道德經的人更是不計其數。但他們都沒有把道德經解釋的更明白,更透徹,反而讀起來,讓人更迷茫,更難懂了。這是不正确的,也不是道德經作者——“老子”的初衷,“老子”的初衷是,要給我們一個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執行的道德經的。我們來看,道德經第70章: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什麼意思?就是說:我說的話很容量理解,也很容易去執行。而天下人,卻都不能理解,也不能去執行。唉!老子早就把世人讀道德經的現象,了然于胸。所以道德經這本書,後面很大一部分,都是老子在解釋,人如何以“道”來處世。
今天廣賢子就帶大家一起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道德經,絕對給您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也能解開您以往的很多疑惑。
開始之前,我們首先要說一下,道德經的成書背景。周朝末年,周皇室衰微,群雄逐鹿,天下紛争不斷。周朝與秦國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關卡。“函谷關”,有一天,這個函谷關的守将尹喜,突然發現,天空中紫氣東來。他立馬就知道。必 有聖人經過,于是他就守在關口,不久,果然等到的老子到來。
“老子”,在當時被譽為天下最有文化的人。孔子都把老子比喻為龍,尹喜看到是老子到來,相當高興,找到時機就向老子求道。尹喜大概是這樣說的,“老子先生,您看這當今天下。皇室衰微,群雄逐鹿,百姓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您是天下最有文化的人。請您為天下人指一條道吧。這時老子呢,略作思索後就開口說: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什麼意思呢?那就是說:你不是想讓我為你指一條道嗎? 那我就為你指一條道,但這條道并非是尋常之道。 “道”這名字呢,可以說是一個名字,但并非是尋常的名字。
那這個道,到底是什麼樣的道呢?還有為什麼說“道”這個名字不是尋常的名字呢? 那是因為,道這個東西,是老子首次發現,并給它起的:“道”這個名字的。在這之前,是從來沒有人提起過的。
我們來看道德經第25章,老子說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 獨 立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為 天 地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就是說:有一個由物質混合而成的東西,在天地出現之前都已經出現了,它是那麼的孤寂無聲,獨立的存在着,而從沒改變過。周天運行,而從沒停止過,可以說是天地的母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給它起個字号“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号“大”。看到了吧!這就是老子要告訴我們的道。當老子發現這個有物質混合而成的東西後,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大道”。所以:第一章這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确的解讀,就是:道可以說是道,但并非尋常之道,名可以說是名字,但并非尋常名字,就可以了。
這裡補充一句,很多人認為這裡的“常”應該改為長生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上的“恒”字,我的理解是,不管他是恒還是常,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恒久以來的道,通常來講的道)都是一個意思。
那咱們接着往下看: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這句很好理解,無名就是沒有名字,有名就是有了名字。
那什麼時候是沒有名字,隻有一個現象,那就是還沒有出生,沒有出世,或者說沒有被發現的時候。是無名的;當人或其他動物的出生,或者人們發現一個新的事物或自然現象的時候,都會給它起個名字,這時候就是有名。
在沒有出生,或者我們還沒有發現某個現象之前,對我們人類來說,那就是無名的時候,也是天地的開始,;有名:那就是出生了,出世了,或者發現了某個現象,并且給它起了名字,從這之後,我們人類就會圍繞這個現象,進行探索和發展。從而研究出很多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如果是某個人,當他出生,起名之後,他的一生中就會創造出許多動東西來。所以,有名,為萬物之母。
這裡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老子發現了“道”這個東西,在發現道之前,是沒有道這個說法的,那就是無,也就是天地之始;當老子現在發現了“道”,并命名“道”之後,那就是有。從此之後,人們就可以順着“道”這個方向,來研究出許多。有利于我們文明進步,與科學發展東西來,那就是萬物之母。
我們接着往下看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眇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在這裡,先為大家更正一個地方,就是這個“眇”字,現在大家手上的書裡面,應該都是這個女字旁的“妙”字,這是不對的,在個舊版的書裡面,都是目字旁的這個“眇”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道德經帛書裡面,也會是這個目字旁的眇。這個女子旁的妙,是我們近些年來,那些不懂道德經真髓的人,感覺這裡很玄妙,就把這個目字旁的眇,改成了這個女字旁的妙,這一字之差,就把整個道德經,都徹底改變味了。這裡不在多說,我們接說這個“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眇,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我們剛才講了,無名就是我們什麼也沒有發現,以我們人類來說,就是原始社會,和其他動物沒啥兩樣,沒有住房,沒有工具,還住在洞穴裡,這是人類文明的最開始。也是我們人類天地的開始。那有名,就是發現東西了,一些現象,并且依據這些現象,創造出很多有用的工具。
所以:從原始社會到今天現代化社會,在這個時間長河裡,我們需要的東西通常是無的,就是沒有的。所以這裡寫,故,常無,那如何才能從無變成有呢,老子告訴我們了方法,就是“欲 以 觀 其 眇”。“欲”就是,欲念,欲望,人們要攜帶着自己的欲念,以眇的方式觀察自然,努力的去發現自然現象,從而變成有。那你肯定會問“眇”的方式什麼是。那我們來說一說這個“眇”。“眇”的本意少一隻眼,就是用一隻眼去看,去觀察,可以去想想一下,我們平時都是用兩隻眼睛來看事物的,突然讓你用一隻眼來看,那我們就會更認真,更仔細的看一件事物
而且在古代,還有這麼幾種情況,是需要用一隻眼睛來看的:1:拉弓射箭的時候,是用一隻眼去瞄準的,2:木工在做家具時,對所做的家具,是不是平整了,要用一隻眼睛來看的,3:瓦工在建房子時,對壘砌的牆面直不直,除了拉一根繩子外,也是要用一隻眼睛來看一看的。這些用一隻眼睛看的動作,就是“眇”。 我們都知道,在這些情況下,如果用兩隻眼睛看,那結果會出現重影或錯位。而且那我們總結一下,當用這個眇的方式去看的時候,就是需要更加專注,更加認真,更加仔細的的觀察一件事物了。
好了我們來看這個原文,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眇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就是在我們,還沒發現一些現象的時候,我們要帶着自己的欲念,更專注,更仔細,更認真的去觀察身邊的自然,當我們發現了某種現象後,這時候,就是常有了,常有了,就要帶着我們的欲念去抄襲自然。“欲 以 觀 其 徼”就是帶着我們的欲念去抄襲自然。“徼”是抄襲的意思,這裡就不在詳細解釋,大家可以查一下字典。
說到這裡,對道德經熟悉的朋友,可能就會想到,在第二十五章結尾有這樣一句話: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其實老子在這裡就很直白的說,人要效法自然,那就是抄襲自然。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今天的這些科學技術。不論哪一門學科,其基礎原理,皆來源于自然。從原始社會的人們,發現了尖銳的石頭可以割破手指,從而發明了刀具,發現圓的石頭更容易移動,發明了輪子,直到進化到今天的車子等,發現樹葉能飄在水上,發明了船,魯班被草葉割破的手,從而發明了鋸子,萊特兄弟發現雄鷹翺翔的原理,發明了滑翔機,發現了冰雪裡的食物,能夠存放更久時間,就發明的冰箱,發現魚能在水裡自由自在的遊的原理,就發明了潛艇。還有更多這裡就不在說了。
其實這些科學技術,都是從無到有的,無的時候可以說是事情的初始狀态,等有的時候,就可以從此生育萬物,那就是萬物之母。
而從無到有,再從有到萬物的這個過程,就是老子說的:“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眇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說到這裡,朋友們可能就會明白,其實理解道德經的時候,不需要天馬行空的幻想,道德經的真意,其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呢。
咱們接着往下看: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衆 妙 之 門 。
這一段很好解釋,但自古沒人解釋清楚。真的是應了老子的話,“吾 言 甚 易 知” , 甚 易 行。而天 下 莫 能 知 , 莫 能 行”。其實這一段隻要弄懂一個 “玄”字,就全部都通了。“玄”,自道德經出世以來,人們一直把他解讀成玄妙。朋友們,聖人是不會把要告訴人們的知識。說的模棱兩可的。如果老子說:我告訴你一個東西,叫做道,這個道很玄妙呀,那不是廢話了。我們都知道“道”很玄妙,我們需要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老子告訴我們的也是實實在在的。可悲的是,沒人理解。那我們來看,“玄”字,在古時候是什麼意思。
這些是,玄字的進化過程。我們知道,古時候的字都是象形文字。這下端像一根纏繞的繩子,上端像繩頭的系帶。這是玄的最初形态。就是,像系繩子一樣,有規律的,互相纏繞意思。在道德經中,我們不能把它理解成玄妙,而是要理解為有規律的,互相纏繞,這個狀态。
現在我們在來看這段話。此兩者,當然是指,無和有,同出而異名,就是同時出現的,隻是名字不同而已。異名沒什麼好解釋的,就是無和有的名字不同,那為什麼會說同出。同出就是說從無到有,其實是同一時間出現的,判斷無和有的标準,是有沒有被發現,發現的前一秒就是無,後一秒就是有。無和有,同樣可以說是互相糾纏,互相纏繞的
但老子又說了,“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那就是纏繞了又纏繞,就像一根繩子一樣,一直的纏繞着,這是旋轉着。并運動的這個狀态,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是一直循環的。這就是天下萬物循環生滅的奧妙之門。這裡的妙才是真正的奧妙。與前面的那個“欲以觀其眇”眇是不同的,這個一定要弄清楚。
其實我們生活中,一直都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不停的演變着。從原始社會到農耕,到現代,各種工具都是從無到有,再到我們現在的各種豐富物資。這就是從無到有規律;反過來,原始與農耕時代的各種工具,現在已經變成無了,這是從有到無的規律。這是生活中的有無演變,大自然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同樣是在不停的循環着,演變着。其實隻要細想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任何東西都是在有和無的循環着,今天沒有成功,明天就可能成功;今天成功了,明天就能看失敗。這些都是有無。
朋友們,這才是道德經的科學解讀。也是老子告訴我們的,讓我們文明進步,與科技進步的衆妙之門。這個衆妙之門就是效法自然。
而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神學。當然,道德經中能領悟到修真,修行學問,同樣也能領悟到風水氣運的學問。但這些學問同樣也是從天道裡演變出來的科學。不能理解是一回事,但它确确實實,無時無刻地在影響着我們。如果您對修真修行,或風水玄學感興趣的話,那就關注我一下。因為後面還有更多精彩的内容。
好了:朋友們,今天就先講到這裡,我是“廣賢子”,期待與您一起探究道德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