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春霞(右)正在查看果園桃樹長勢,與技術人員交流管護情況。長江日報記者餘康庭 攝
“最快下周末,我們第一批櫻桃就要成熟了。現在果園正加緊建設綠植文化長廊,讓遊客的采摘體驗更好。我們還在新建産品實驗室和包裝車間,完善網絡銷售服務,希望有更多消費者能品嘗到我們的純天然果蔬産品。”4月6日,在蔡甸區張灣街紅星村雨露果蔬采摘園,負責人商春霞正忙着查看各種水果、蔬菜的長勢,指導工人進行園區改造。向長江日報記者介紹采摘園情況時,她的手機不時響起,大多是咨詢園區采摘情況、預約踏青遊玩的遊客。“4月中旬起一直到11月,園區内可采摘的水果、蔬菜品種最豐富。這不,天氣一回暖,老顧客就來問果子什麼時候成熟了”。
今年42歲的商春霞是紅星村本地人,用她的話來說,“當年考上武漢大學走出村子的時候,從沒想過還有回來的一天”,然而,一顆美味的水蜜桃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迹。
一顆水蜜桃引發回鄉創業熱情
2003年,商春霞從武漢大學法學專業畢業後,和許多同學一樣,進入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此後又被聘請到武漢一家電氣集團公司,擔任中層管理職務。這期間,她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生活穩定,工作輕松。
2015年,一次外出旅遊,商春霞在浙江奉化品嘗了當地的水蜜桃,“肉質細軟、汁多味甜,讓本不喜歡吃桃子的我,瞬間愛上了它的味道”。商春霞和朋友覺得這種水蜜桃特别好吃,專門買了幾十斤帶回武漢,給親朋們分享。
正是這次分享,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迹。大家吃了她帶回的水蜜桃,都贊不絕口,但想在武漢買同樣的水蜜桃,卻大失所望——武漢沒有賣的!“要是武漢也能種出這種水蜜桃,一定很受歡迎!”從小在鄉村長大的商春霞,第一次有了想做農業的心思。
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調查,商春霞決定把對水蜜桃的熱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回家鄉紅星村種植奉化的“湖景玉露”水蜜桃。
“當時覺得生活穩定,想創業,再次提升自己的人生。種植水蜜桃,一個是因為這個品種真的很好吃,我覺得會很有市場;再一個,我和老公都是在紅星村長大,兩邊都有家人在村子裡生活,對這裡很熟悉,自己創業,還可以帶着鄉親一起緻富,何樂而不為?”商春霞說。
從一種水蜜桃發展到“四季果蔬園”
讓商春霞意外的是,她創業的第一個阻力,恰恰來自家人。家裡的老人深知做農業的辛苦,勸她:“生活過得好好的,回來風吹日曬為哪樁?”但商春霞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決定。
2015年底,商春霞流轉了村裡200多畝田地,親自帶着工人在地裡起壟、平溝、引水灌溉。整好了土地,商春霞将其中的近百畝地全部種上了她心心念念從奉化引進的“湖景玉露”水蜜桃。無數心血澆灌,2018年,水蜜桃開始挂果,由于收獲期短,産量不是很高,除了一部分果子供市民采摘、供貨給商超,商春霞還留出了不少贈送給親友和村民。因為口感好味道佳,商春霞的水蜜桃大獲好評,開始有了“忠粉”。
“現在回頭想想,當時真是沒經驗,種植品種太單一,收獲期太集中,對果樹的護理、産品的銷售都會有問題,正應了那句‘閑的時候閑死,忙的時候忙死’。不過,正是吃了虧,才知道後面的路要怎麼走。”商春霞笑着說。
如今,商春霞的采摘園裡不僅有水蜜桃,還種植有櫻桃、油桃、西瓜、葡萄、桑葚、無花果、玉米、番茄等等水果和蔬菜,真正成為了“四季果蔬園”。在選擇種植品種時,收獲期成為商春霞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水蜜桃為例,現在園區的水蜜桃種植面積已經增加到了200餘畝,分為早熟、中熟、晚熟三種共4000株桃樹,全部都是引進的奉化優質水蜜桃品種,再通過有機肥管護等手段,水蜜桃的收獲期可從6月一直延續到8月,年産水蜜桃十餘萬斤。目前,果園的水蜜桃已經注冊了“玉露河谷”商标,頗受高端市場歡迎。
果蔬通過電商社群渠道進入千家萬戶
“做農業,看起來容易幹起來難,為了做好采摘園,種出品質好、純天然的果蔬産品,我們付出了很多心血。”商春霞介紹,為了改良果園土壤,使其更适合水蜜桃樹快速生長,她每年都要收集購買牛糞、豆粕及其他合格的有機肥。“我們園子裡出産的任何水果、蔬菜,全部用的是有機肥”。
做農業,受天氣等因素的影響非常大。去年水蜜桃收獲的季節,武漢遭遇暴雨天氣,又有散發的疫情,差點讓商春霞才有起色的創業成果付諸東流。
“水蜜桃是最怕水的,當時,連續不斷的暴雨,讓水蜜桃樹都浸泡在了水中,我一邊組織員工全員上陣排水,一邊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報告,尋求幫助。”時至今日,商春霞回憶起當時經曆,還滿懷感激,“如果大水将水蜜桃樹浸泡超過一天,那我這一年的收成就全完了。”商春霞說,好在街道及村“兩委”連夜組織人員幫助排水,終于将水蜜桃樹從水中搶救出來。
“誰知,邁過了天災的檻,又碰上武漢有散發疫情,來采摘的市民明顯減少,商超裡的銷售情況也不理想,水蜜桃出現滞銷。”商春霞說,她當時急得不行。來自武漢市郵政的駐村工作隊了解到她的情況,建議她通過電商平台銷售水蜜桃,并通過郵政快遞進行配送。
在各級政府部門及各單位的支持下,很快,她的水蜜桃成為“網紅”産品,在網上銷售額超過十萬元。電商的嘗試,也讓危機成了轉機,園區許多農特産都在郵政電商平台上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全年“線上 線下”毛産值可達500萬元左右。
“有了鄉村振興政策和好幹部的支持,雖然幹農業難,但我不怕。”如今,商春霞成立了武漢雨露河谷農業合作社,帶領村民一起緻富。商春霞說,農忙時,果園最多要聘請七八十名村民務工,一天一人150元工錢,每年光人工勞務費就需支付40多萬元。
“春天有櫻桃;夏天有水蜜桃、油桃、西瓜、葡萄、玉米等;秋天有無花果;冬天有蔬菜。”商春霞介紹,她按照園區的地勢和土壤結構劃分區域,在不同區域種上不同品種的水果、蔬菜,讓“四季果園”的産品通過電商、社群渠道,進入千家萬戶。
(長江日報記者餘康庭)
【編輯:汪宇瑾】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