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華夏幾個重要傳統節日之一,中秋賞月、吃月餅已經成了一種習俗。代表着團圓的中秋節在人們的心中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節日了,還是一種期盼,期盼團圓。
一、中秋節的來曆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迹。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衆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二、中秋祭月的傳統
中秋節源自于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古人經長期觀察認為,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産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
《周禮》記載,我國周朝時就有中秋之夜擊鼓賦詩以“迎寒”的活動,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舉行“夕月”儀式。日月神分别稱為東皇公、西王母。後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變而來。
隋唐以來,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人們在祭月拜月的同時,又出現了賞月的習俗。到魏晉時,有“谕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人們為了祈求月神為農業發揮有利作用,或為了慶祝豐收,答謝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視祭月、拜月禮俗,晉代文獻中已有中秋賞月的記載。
中秋節有悠久的曆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
三、吃月餅的傳統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着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中秋之夜,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圓之日,又是親人團聚、團圓之時。自古以來,團結、團圓、慶豐收,就是中秋節的主題。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