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金沙江下虎跳正在建設中的大橋。張厲 攝
中新網麗江10月15日電題:金沙江虎跳峽最後的擺渡人:見證大江奔湧 天塹變通途
記者 缪超
天剛放亮,71歲的和林從麗江玉龍縣的家出發,來到金沙江下虎跳的渡口。登上自家的内燃機船,第一件事便要檢查船體和機器。在确認一切正常後,他和同事要在暗流湧動的江上開始工作,接駁一批批欲橫跨大江峽谷的人和車。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遊,大江從青藏高原南下,行進至雲南香格裡拉與麗江交界處,洶湧澎湃的河水猶如一把斧钺,在大地上劈削出世界最深的峽谷之一——虎跳峽,這一奔湧大江制造的天塹,千百年來阻隔着兩岸的往來交流。
虎跳峽全長20多公裡,分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峽内江水湍急、礁石林立。“相比上虎跳,下虎跳的江面要稍微平緩,可以行船,但必須小心翼翼。”和林告訴記者,他家數代人都是下虎跳的擺渡人。
因為可以行船,自古以來,位于麗江市玉龍縣大具鄉與香格裡拉市三壩鄉之間的下虎跳便是茶馬古道要津,這裡的渡口與大具鐵索橋維系着滇川藏交界地區漢、藏、白、納西等民族之間的商貿文化交流,成為出入畜牧生産區與農耕生産區的紐帶。
和林說,随着茶馬古道逐漸消失,建在下虎跳的大具鐵索橋逐漸荒廢,上世紀70年代被拆除。最後隻有擺渡人的木船,以微弱的力量,連結着下虎跳兩岸民衆及其社會、經濟、文化的聯系。
“以前下虎跳的渡船都是木船。”和林回憶,木船動力不足,隻能從上遊發船随波逐流到下遊靠岸,再以人力拉到上遊,往返如是,形成一個“X”形的路線,擺渡是當地最為辛苦的工作。“看着排隊等待渡江的老鄉,再艱苦我們也要堅持下去。”
20多年前,和林四處借錢購買了内燃機船,一次能渡數十噸,也能接駁小型貨車過江。随着内燃機船在下虎跳出現,兩岸交流與貿易的效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和林告訴記者,也是在這20多年間,政府在虎跳峽上遊地區修建了一座座鋼橋、水泥橋、高速公路橋、鐵路橋。麗江和香格裡拉也相繼成為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交通愈發便捷,帶動該區域旅遊業爆發式增長,當地開發出虎跳峽徒步路線,受到熱捧。
徒步遊客從上虎跳沿着崖壁上的小路前往下虎跳。在下虎跳,金沙江江面海拔1700米,與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兩座雪山山頂形成3700多米落差。兩座雪山像兩尊巨人,中間狹窄的山谷更似一道裂縫。
和林說,徒步遊客一般會在下虎跳選擇乘坐一段渡船,悠然欣賞金沙江開山劈石的壯麗場景。“這些年,我的渡船時常承擔起遊船的功能。”
近年來,雲南正在構建香格裡拉大環線、小環線,試圖将虎跳峽、哈巴雪山、白水台、普達措國家公園、獨克宗古城等景點用公路串聯在一起。
與此同時,一座橫跨下虎跳的大橋于2012年開始新建,這座大橋建成後将有助于香格裡拉與麗江豐富的旅遊資源聯動發展,也有助于下虎跳兩岸3萬多名各族民衆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并牽引周邊鄉鎮改變生産方式,調整産業結構,做強産業效益。
站在船上,望着初具雛形的大橋,和林知道自己将是最後的金沙江下虎跳擺渡人,但他仍想再堅持幾年,“大橋正在建設中,修橋工人還要依靠渡船往返兩岸。”
15日,紀錄片《寶藏》在日本大富電視台播出,和林在片中講述了自己祖祖輩輩擺渡的故事。和林說,待大橋建好,天塹即變通途,他會上岸安享晚年。下虎跳擺渡的時代,也将随之結束。(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