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小兒腹瀉的基本治法

小兒腹瀉的基本治法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0-03 03:47:57

小兒腹瀉的基本治法?洩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夏秋季節發病率為高,不同季節發生的洩瀉,其證候表現有所不同2歲以下小兒發病率高,因嬰幼兒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傷于乳食或脾腎氣陽虧虛,均可導緻脾病濕盛而發生洩瀉輕者治療得當,預後良好;重者下洩過度,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者,則易轉為疳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小兒腹瀉的基本治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兒腹瀉的基本治法(小兒洩瀉小兒腹瀉病)1

小兒腹瀉的基本治法

小兒洩瀉(小兒腹瀉病)診療方案一、概述

洩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夏秋季節發病率為高,不同季節發生的洩瀉,其證候表現有所不同。2歲以下小兒發病率高,因嬰幼兒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傷于乳食或脾腎氣陽虧虛,均可導緻脾病濕盛而發生洩瀉。輕者治療得當,預後良好;重者下洩過度,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者,則易轉為疳證。


二、診斷

(一)診斷标準

1、中醫診斷标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标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标準》(ZY/T00 1.4-94)

(1)病史:有乳食不節,飲食不潔或感受時邪的病史。

(2)主要症狀: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症。

(3)主要體征:腹瀉及嘔吐較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萎靡,皮膚幹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

(4)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緻病性大腸杆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重症腹瀉伴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

2、西醫診斷标準

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胡亞美、江載芳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

(2)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遷延性期:病程2周至2個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個月。


(三)疾病分型

1、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症狀。

2、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症狀。

3、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症狀(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


(四)證候診斷

(1)風寒洩瀉證:大便色淡,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腹痛腸嗚。或伴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滑有力。

(2)濕熱洩瀉:下利垢濁,稠黏臭穢,便時不暢,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門赤灼,發熱或不發熱,渴不思飲,腹脹。面黃唇紅,舌紅苔黃厚膩,指紋紫滞,脈濡數。

(3)傷食洩瀉證:大便酸臭,或如敗卵,腹部脹滿,口臭納呆,瀉前腹痛哭鬧,多伴惡心嘔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4)寒濕洩瀉證:大便稀薄如水,淡黃不臭,腹脹腸鳴,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黃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膩,指紋淡,脈臑。

(5)脾虛洩瀉證:久瀉不止,或反複發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

(6)脾腎陽虛洩瀉證: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三、治療方案

1、中醫辨證論治

(1)中藥湯劑

①風寒洩瀉證

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厚樸、蘇葉、陳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術、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棗、生姜。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藿香正氣口服液等。

②濕熱洩瀉證

治法:清腸解熱,化濕止瀉。

方藥: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甘草、黃芩、黃連。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兒瀉停顆粒等。

③傷食洩瀉證

治法:運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藥:保和丸加減,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保和丸等。

④寒濕洩證

治法:溫脾燥濕、滲濕止瀉。

方藥:桂枝加人參湯合五苓散加減,桂枝、黨參(或人參)、炒蒼術、炙甘草、豬苓、茯苓、澤瀉、陳皮、厚樸、藿香、诃子、炮姜。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小兒止瀉散等。

⑤脾虛洩瀉證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人參、茯苓、白術、桔梗、山藥、甘草、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苡仁。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醒脾養兒顆粒等。

⑥脾腎陽虛洩瀉證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減,制附子、黨參、炒白術、幹姜、甘草、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生姜、大棗。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2)中藥煮散劑

針對小兒腹瀉的常證,以健脾化濕為基本原則,根據不同證型随症加減。采用兒科散劑治療,散劑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

2、推拿治療

(1)小兒推拿法

①傷食瀉:補脾經,清大腸,摩腹,揉闆門,運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順運八卦,清胃,補脾,清大腸,運土入水,利小便,順揉長強,推上七節骨,揉足三裡,推上承山,推揉止瀉靈。

②寒濕瀉:補大腸,補脾經,推三關,揉外勞宮,揉一窩風,揉龜尾,推上七節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濕熱瀉:清脾經,清大腸,推下七節骨,清小腸,推箕門,按揉足三裡,摩腹,揉臍,揉天樞等,每日1次。

④脾虛瀉:補脾土,補大腸,捏脊,摩腹,推三關,運内八卦,按揉足三裡,推上七節骨等,每日1次。或揉腹:順時針方向揉3分鐘,逆時針方向揉2分鐘;揉氣海:順時針方向揉3分鐘;揉百會:順時針方向點揉2分鐘;揉龜尾:揉250—300次。或捏脊叩督法:從長強穴上2cm至大椎穴反複捏提3—6遍,從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脈及兩側華佗夾脊穴叩擊3—5遍,頻率為1 60-1 80次/分。

(2)三字經流派推拿法

①風寒洩瀉:揉一窩風、揉外勞宮、清補大腸等。

②濕熱洩瀉: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腸等。

③傷食洩瀉:清胃、清天河水、運八卦等。

④脾虛洩瀉:揉外勞宮、清補大腸、清補脾、補脾等。

⑤脾腎陽虛洩瀉:揉二馬、揉外勞宮、清補脾、平肝等。

手法頻率約1 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3.外治法

(1)中藥灌腸法

根據不同證型,配取相應的中藥湯劑,藥物溫度控制在36—37°C之間,藥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腸。禁忌症:肛門周口及直腸疾病患者。

(2)敷貼療法

風寒瀉方:藿香、防風、蒼術、茯苓、炮姜。

濕熱瀉方:葛根、黃連、黃芩、黃柏、車前子。

傷食瀉方: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雞内金。

脾虛瀉方:黨參、茯苓、白術、吳茱萸。

脾腎陽虛瀉方:黨參、吳茱萸、肉桂、丁香、茯苓。

将以上藥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狀藥餅,根據患兒證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兒臍部,外以醫用膠貼固定,每次貼敷6—8小時,每日1次。

(3)針灸療法

①針法

常規取穴:止瀉穴、足三裡、三陰交。

配穴:發熱加曲池;嘔吐加内關、中脘;腹脹加天樞;傷食加刺四縫。

具體手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兒取仰卧位,點燃灸條,距離皮膚2—3cm,灸至皮膚紅熱為度,時間約為1 5—20分鐘。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樞及足三裡等穴,如食滞明顯,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腎陽虛者加腎俞,每日1次。或選用多功能艾灸儀治療。

(4)電磁波療法

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可選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

4、基礎治療

(1)輕度脫水者給予ORS口服補液鹽;中度以上脫水者給予靜脈補液。

(2)體溫超過38.5℃者給予口服對布洛芬混懸劑或乙酰氨基酚滴劑以降溫。

(3)合并細菌感染者給予抗生素治療。

5、護理

(1)适當控制飲食,減輕脾胃負擔。對吐瀉嚴重及傷食洩瀉患兒暫時禁食,以後随着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忌食油膩、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膚清潔幹燥,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後,要用溫水清洗臀部,防止發生紅臀。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洩瀉變證。


四、注意事項

1、并發症處理

①脫水(傷陰):在中醫或綜合治療前提下,正确掌握補液療法,輕症口服補液鹽,重症借助實驗室檢查判斷脫水性質和程度,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中藥可用連梅湯以酸甘斂陰。

②酸中毒:根據血氣分析,糾正酸中毒。根據相關公式計算使用适量碳酸氫鈉或乳酸鈉。

③低血鉀症:及時補鉀。

2、洩瀉除治療外,飲食控制非常重要,輕症患兒适當減少乳食,重症患兒初起須禁食6~12小時,以後随病情好轉可恢複母乳喂養及進食米湯和易消化食物。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幹燥,以免産生紅臀。紅臀者可用黃連油外用。

3、感染性腹瀉,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五、難點分析及解題思路

小兒腸炎是一個常見病,很早被人們所認識,并積累了不少治療經驗,但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感邪後“易虛易實、易寒易熱”且小兒洩瀉易于耗傷氣液,如果病情嚴重或活不及時者,可發生傷陰、傷陽之重證,甚則産生陰陽兩傷的危候。因此有關預防、減少并發症等問題成為我們治療上的難點。

難點之一:如何預防

WHO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各國的具體情況,最後推薦以下七項預防兒童腹瀉:即母乳喂養、合理添加輔食、使用清潔水、飯前洗手、不随地便溺、正确處理小兒糞便和麻疹免疫接種。我國衛生部借鑒WHO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多年來腹瀉病防治的經驗,已制定了較完備的防治小兒洩瀉的措施。同時積極發揮祖國醫學的優勢,是本病防治的關鍵一環。中醫認為,洩瀉之生,多由飲食不當,調護失宜,如過食生冷、油膩、煎炸之品導緻脾胃受損,在小兒為突出,所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脾胃為後天之本,為機體納運之重器,而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為“稚陰稚陽”之體更易受損,故顧護中焦脾胃,誠為治療小兒洩瀉之第一要旨,古方保濟丸、藿香正氣丸為防治小兒傷食緻瀉之良方,而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丸、七味白術散為顧護中焦脾胃之妙劑。另外,提高家長科學育兒意識,積極開展科學育兒科普教育,糾正不科學的育兒習慣和做法,全民動員,共同防止本病發生。

難點之二:如何減少并發症

主要是預防和糾正脫水,給患兒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包括①米湯加鹽溶液:配制方法:米湯500ml(500g裝酒瓶) 細鹽1.75g(一瓶啤酒瓶蓋的一半)或米粉215g(約兩滿瓷湯勺) 細鹽1.75g 水500ml煮2~3分鐘。預防脫水:20~40m1/kg,4小時内服完,以後随時口服.能喝多少給多少。②糖鹽水:配制方法:白開水500ml(500g裝裝酒瓶) 蔗糖10g(2小勺) 細鹽1.75g劑量服法同上。口服補液鹽(ORS)溶液(新生兒慎用),可根據年齡(歲)及每次腹瀉的量(ml)來提供ORS量(具體參考臨床治療)。如無上述液體,可進食加鹽的稀粥菜湯。對于有脫水的患兒應根據脫水程度、脫水性質進行補液(具體參考臨床治療)。對于營養不良或有活動性佝偻病的患兒應予足夠重視,并及時補鈣。


六、療效評價

1、評價标準

參照國家衛生部藥政局2002年版《新藥(中藥)治療小兒腹瀉療效評定标準》。

臨床痊愈:大便次數、性狀及症狀、體征完全恢複正常,異常理化指标恢複正常,主症積分減少≥90%。

顯效:大便次數明顯減少(減少至治療前的1/3或以下),性狀好轉,症狀、體征及異常理化指标明顯改善,主症積分減少<90%、≥67%。

有效:大便次數減少至治療前的1/2以下,性狀好轉,症狀、體征及異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主症積分減少<67%、≥33%。

無效:不符合以上标準者,主症積分減少<33%。

2、評價方法

療程結束時對疾病、證候及安全性指标等進行評價,評價方法參照國家衛生部藥政局2002年版《新藥(中藥)治療小兒腹瀉療效評定标準》。


聲明:内容來源于“中醫科常見病診療規範”。


編輯:竹葉

審核:蟲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