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下雨天,事故發生率就比晴天高出許多。
大家都知道雨天路滑要降速行駛,但為什麼要降速卻沒幾個人知道。
最近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極度高溫天氣,氣溫接連突破了40℃,官媒直接發布了高溫紅色預警。
伴随着高溫天也有不少地區出現了強對流和強降水天氣。
中央氣象台7月11日10時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報7月11日14時至12日14時,甘肅東南部、陝西中北部和西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天津南部、山東中北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其中,山西中部、河北東南部、山東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暴雨(100~130毫米)。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極端高溫和降雨天氣下,對于我們車主開車到底有什麼影響呢?為什麼輪胎一到雨天就容易打滑呢?遇到打滑我們該怎麼做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雨天與輪胎打滑到底存在哪些關系!
雨天輪胎出現打滑
主要原因就是“浮滑現象”
想必各位車主在雨天高速行車時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場景:
開車遇到積水路面,隻要車速快那麼一點,就會發現方向盤會猛地一輕,車速也會猛的一降,然後一切又恢複正常。
沒錯,這就是輪胎出現了典型的“滑浮現象”或者叫做“水滑現象”。
這種汽車好像在水面上滑行的瞬間,可不是一種感覺,你的車是真真正正的“漂”了起來,雖然隻是一瞬間,但總會有點心有餘悸。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是不是輪胎不好呢?
其實這不是輪胎的問題,而是水比較深把輪胎托起來了。
一般來說,幹燥的瀝青路面或者混凝土路面表面非常毛糙。橡膠本身的彈性,可以很好地适應路面凸起,與路面之間緊密接觸,這種效果就像齒輪之間的齧合。
與此同時輪胎在滾動時本身就會出現一定的橡膠顆粒磨損脫落,花紋塊與路面摩擦時分子相互綁定,拉伸,斷裂,由此帶來更好的牽引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賽車上的熱熔胎會粘起路面上的砂石,同時自己也會甩出很多橡膠顆粒(業内稱為:胎屎)
這時候要是路面不那麼幹燥,或者有積水的話,那麼首先輪胎本身分子粘附作用就會失去作用,隻有胎面橡膠形變帶來的齧合産生抓地,直觀感受上大家會發現雨天刹車距離會明顯比晴天來的長不少。
這是因為當路面上的積水從輪胎的前端流入,然後從周圍以及橫向的花紋溝槽排除,在這個過程中水壓和輪胎變形均會有變化。而我們可以把接觸區域分成3個部分,分别為水膜區、過渡區和直接接觸區。
其中,在水膜區,輪胎如果無法排除前端積水,就會在輪胎前方形成一個高壓區,車輪完全接地的區域會不斷被壓縮後移,最後動态水壓使輪胎脫離路面,輪胎會完全與路面分開。
所以從第一節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水膜越厚或者積水越深,輪胎越容易在行駛時出現浮滑(水滑)現象。
車速越快花紋越淺
水膜越容易造成的浮滑現象
除了水深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速度了。
大家都知道緊走沙子慢走水這個順口溜,這裡的道理不隻是因為積水路面容易淹了發動機進氣口,更多的是因為速度快了輪胎抓地也會非常差。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東南大學就發表過相應的論文研究《瀝青路面潮濕與積水條件下典型車輛制動行為研究》
當路面水膜深度達到2mm時,車速超過120公裡即有可能發生方向盤與煞車完全失去作用而無法控制車輛的浮滑(水滑)現象。相反,如果車速低于60公裡時,輪胎可以承受非常高的積水也不會出現滑浮問題。
所以由此我們可得出一個結論,而車速越快,輪胎能承受的水膜深度越小,越容易出現浮滑導緻車輛失控。
當然,輪胎廠家可不會吃幹飯,輪胎為了雨天排水改善抓地效果,都會設計不同的花紋來排水,而花紋的深淺同樣也會影響雨天的抓地效果。當花紋深度淺到一定程度後,輪胎破水膜的能力将大大降低,能承受的臨界速度也越低。
了安全考慮,新輪胎的花紋通常在7~9毫米範圍(普通轎車、城市SUV輪胎)。而世界各國主流的規定是:輪胎花紋的深度不得低于1.6毫米(1/16英寸),當然這也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标準。
但是通常考慮到“安全餘量”,各國輪胎行業都建議輪胎的花紋深度不低于2毫米(1/12英寸)。
雨天預防水滑失控
一定要控制車速,選對輪胎
說完了基本的邏輯,最後我們來聊聊車主到底能做什麼。
泰哥看到很多網上的博主說,遇到雨天車輛失控滑行如何如何操作可以自救。實際上絕大部分車主真的遇到車輛水滑失控,基本上沒有自救的意識和能力。
為啥?道理很簡單。
駕校裡沒教過的沒訓練過的東西,是光看幾個視頻幾個稿子就能學會的麼?又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時間和這個精力和财力去參加駕駛培訓。就連汽車廠家免費的駕駛培訓活動報名人數也是寥寥無幾。
所以空談大家都會,真到了實操也是一做就廢。
那麼沒收到過訓練的車主該怎麼預防雨天輪胎打滑失控呢?道理很簡單,隻要雨天出現積水,高架和高速電子指示牌都會降低限速,跟着限速走大概率不會出事。
其次,選一套排水性能強勁的輪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