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食品保質期是怎麼算出來的?前一天是保質期最後一天還能吃,後一天早上就不能吃了?家中總有些食物會面臨超過保質期的尴尬,明明看起來還好好的,聞起來還有香味,扔掉可惜,吃了,又怕吃出問題,那麼過期一天的食品到底還能吃嗎?
前兩年,丹麥哥本哈根曾開了一家名為“WeFood”的食品超市。和你心目中琳琅滿目的超市不同的是,這家超市引人注目的地方一定會讓你大跌眼鏡——他們是專門銷售過期食品的,是的,作為全球第一家過期食品超市,這個過期食品超市開業後生意居然異常的紅火,甚至開業當天丹麥王妃親自捧場。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還非常富裕的丹麥人為什麼對于過期食品如此熱衷?難道他們不怕吃壞肚子嗎?
我國的保質期一般是指食品從生産出來到風味發生明顯變化的這一段時間長度。我國對于産品的保質期标準要求根據産品品類和加工工藝有所不同,比如餅幹類的保質期标準是9至12個月,比如烘烤餅幹的保質期标準一般9個月至1年,經過高溫殺菌的火腿腸的保質期标準一般是6個月,馬口鐵罐頭的保質期标準一般是2年或2年半……
保質期不是食品的最後期限,判斷“過期食品”能否食用是有學問的。在我國,保質期隻有一個标準,在其其他國家,保質期的名字要藝術的多,并且标準不一樣,比如,一種比較常見的分法是把保質期分成賞味期限和消費期限這兩種。在我國,保質期的定義是“産品在正常條件下的質量保證期限”,在保質期内,商家要對産品的質量負責,所以建議大家在保質期内食用,但保質期不是認定食物是否變質的唯一标準。
其實,在保質期内,食物發生了很多的物理、化學、生物反應,物理過程主要包含食物幹燥、受潮、結塊等。嬰兒奶粉時間久了就會出現塊狀,餅幹時間長了會“皮”就是受潮變軟,這些都是物理過程。物理過程中一般不會有對人體産生影響,但是口感會差很多。值得注意的是食物的化學過程,主要包含脂肪的酸敗、食物本身的酶催化水解等。化學過程是值得關注的,會使食物的氣味發生變化,例如酸味、馊味等,是會産生一些有害的物質。比如,食用油在酸敗過程中可能産生過氧化物等,使用酸敗的油烹饪食物可能會産生環氧丙醛等,這些物質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
最關鍵的是生物過程,主要包含微生物的繁殖,以及它們分泌的毒素了。一般食物發生了明顯生物過程,基本可以判斷立刻扔掉,很多食物中毒事件都是食用了發生嚴重生物過程的食物,食物變化的這些過程,從食物下來流水線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在包裝内不斷發生,保質期隻是一個相對安全的“時間點”在這個時間點内,這些物理化學反應都是在人體可承受的範圍内,但是過了之後,就要自己根據食物的性狀、氣味、外觀等因素判斷是否能吃。
(轉自:科普中國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