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為什麼叫素書

為什麼叫素書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30 19:10:26

要說《素書》的由來,離不開“漢初三傑”之首張良張子房。

張良是戰國時韓國人,祖上三代都是韓國的丞相,世代名門望族,所以張良也是韓國的貴公子。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韓國自然也為秦國所滅,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張良也就從貴公子淪為平民,并與秦始皇結下了國恨家仇。于是張良就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雇傭力士椎擊秦始皇的車辇。伏擊失敗後,張良一路逃亡。逃到圯下,遇上了黃石公。

相傳這黃石公,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奇人異士,具有通天徹地的智慧、經天緯地的才能。更有人傳說這黃石公,其實就是老子的化身。黃石公眼見天下即将大亂,秦之将亡、漢之将興,就集堯舜禹湯、文王周公的大智慧,将一統天下、經國濟世的宏謀偉略,寫成一本1336字、被後人稱為“謀略之祖”的曠世奇書,到處尋找傳人,但當時并未給此書取名。

後來黃石公在圯下的一座橋上巧遇張良,看到這後生才貌俱佳,就連續三次測試他的人品,這就是著名的“堕履圯下試張良”的故事。連續三個五日的測試,見張良不僅才能上品,人品也合格,認為“孺子可教”,就把這本奇書傳給了張良,并且告訴他“讀是則為王者師”,意思是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當帝王的老師。而且又嚴厲地告誡張良:“絕不允許将此書傳給不神、不道、不聖、不賢之人,否則将會遭受災禍;但如果遇到合适的人不傳授,也将遭受天譴和災禍”。

後來秦始皇死在路上,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張良也拉起一支小隊伍反秦。他一邊率軍作戰,一邊研讀這本深不可測的謀略奇書。但由于戰事頻繁,他隻悟透了這部奇書大約一半的内容。再後來張良率領他這一小股義軍投奔了劉邦,合并一處征伐天下,張良也就從此成了劉邦身邊最具雄韬偉略的謀士。

這劉邦本來是個鄉村布衣、無賴混混,亭長頂多就是個鄉長一類的不入流小吏。劉邦後來能夠定鼎天下、一統九州,過程中也是充滿了艱難險阻。整個與項羽争天下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重大關鍵決策,奇謀妙計都出自于張良。所以張良對于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比如“先取關中”“暗度陳倉”“下邑之謀”“鴻門鬥智”“韓信封齊”“封賞功臣”等等。

所以劉邦後來說:“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吾不如子房”。這其中,黃石公傳給他的這本未命名的天書,給他的智慧提供了決定性的營養。漢朝建立後,張良受黃石公天書中的思想影響,主動避開權力地位之争,看破放下名利、專心道家修行,受到劉邦以及呂後極大的尊崇但沒有卷入立國後紛亂的朝局,得以善終。

但是張良整個後半生,一直沒有遇到他認為适合傳授這本天書的傳人。在他的視野裡,所有的人都沒有同時具備“神、道、聖、賢”這四個必要條件。于是張良死的時候,命人把這本天書密封在他随葬的玉枕中,與他一同埋入了他的墓中。這本張良隻悟了一半、就能幫助劉邦得天下的奇書,就此沉入地下、暫離人間五百年。

一直到了西晉年間,盜墓賊盜了張良墓,從玉枕中發現這本天書,此書才又重現于世。但得了此書的人一直奉守黃石公嚴厲的訓誡,不敢輕易示人,曆朝曆代都隻在皇室貴族中流傳。後來武則天看到了此書後大驚失色,說:“如此權謀,朕未必過也”,急令焚毀不得傳世。但是這本書已在民間得以保全并流傳下來。

後來到了宋朝,有一個叫張商英的文人,給這本書作了序,才正式命名為《素書》。

之所以用“素”字命名,大約有以下三層意思:

首先是指書寫這本書的材料。郭沫若先生在《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一文中說:“《素書》是用朱墨寫在白絹上的道書。”

其次是說這本書有着“不該傳絕不能傳,應當傳則必須傳,否則必遭天譴”禁令和咒語,所以長時間隻是隐秘流傳。素,是指沒見過世面,未流傳于世;也有幹淨純潔,尚未入世受世俗污染的意思。

再次則是說此書的内容,雖然字數少、但高度濃縮了人世間的大智慧和根本道理。這裡的“素”,有萬物的樸素本原、真理源頭的意思。

關于這本被稱為“謀略之祖”的曠世奇書,您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為什麼叫素書(素書書名的由來是什麼)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