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哪位科學家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

哪位科學家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14:53:44

哪位科學家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19世紀中期,人們認為遺傳是兩種不同的性狀是進行融合遺傳的,就像一朵白花和一朵紅花雜交會産生粉色的花,這種介于雙親之間的遺傳觀念被一個叫孟德爾的人打破了,孟德爾是奧地利修道院裡的年輕人,他因家境貧寒到修道院裡進修自然科學和數學,但這期間他并沒閑着,而是在一小塊園地裡種植豌豆,山柳菊,玉米等多種植物進行雜交實驗經曆了8年,他對豌豆雜交實驗的研究非常成功,并發現了遺傳定律而名垂青史,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哪位科學家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哪位科學家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孟德爾用了8年的時間研究出的遺傳定律)1

哪位科學家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

19世紀中期,人們認為遺傳是兩種不同的性狀是進行融合遺傳的,就像一朵白花和一朵紅花雜交會産生粉色的花,這種介于雙親之間的遺傳觀念被一個叫孟德爾的人打破了,孟德爾是奧地利修道院裡的年輕人,他因家境貧寒到修道院裡進修自然科學和數學,但這期間他并沒閑着,而是在一小塊園地裡種植豌豆,山柳菊,玉米等多種植物進行雜交實驗。經曆了8年,他對豌豆雜交實驗的研究非常成功,并發現了遺傳定律而名垂青史!

孟德爾是怎樣發現遺傳定律的呢?首先歸功于他研究的豌豆,豌豆是一種閉花受粉自花傳粉的植物,也就是它在自然條件下都是純種的,用來做實驗即可靠有容易分析。其次是豌豆具有非常明顯易區分的性狀,如下圖:

豌豆這些易區分的性狀在相當程度上幫助了孟德爾研究遺傳規律。

下面請看第一個實驗:

孟德爾用純種高莖和純種矮莖的豌豆作為親本P進行雜交,他驚奇的發現,無論用高莖作為父本,矮莖作為母本,還是反過來雜交,第一代F1總是高莖的,于是他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第一代都是高莖?難倒矮莖的性狀消失了?”

接着他做了第二個實驗:

将第二代F2的高莖豌豆進行自交,也就是這一代的豌豆雄花粉與雌花蕊雜交(反之亦可),結果第三代的豌豆既有高莖又有矮莖,也就是矮莖的性狀又顯現了,那麼為什麼它會顯現呢?

其實矮莖性狀并沒有消失,而是沒有顯現,于是孟德爾把第一代得到高莖性狀稱為顯性性狀,而未顯現的矮莖為隐形性狀。我們的孟德爾并沒有對此停留,而是對高莖和矮莖的個數進行數據統計,得到的結論是第二代的顯性性狀與隐形之比大概為3:1

這是巧合嗎?

孟德爾果斷摒棄以前的融合遺傳,而大膽提出了4條假說:

1.生物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遺傳因子也就是現在的基因,因為孟德爾那個時期人們沒有發明顯微鏡,所以對遺傳因子究竟是什麼并不知道。

2.體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例如親本中高莖的遺傳因子為DD,矮莖的為dd,像這樣組成相同的個體叫純合子,第一代由于雜交所以為Dd,由于存在D基因,所以生物呈顯性性狀,像這樣不同因子的個體叫雜合子。

3.生物體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因子彼此分離,進入不同的配子中,每個配子僅含其中的一個因子。

4.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随機的,D可以與D結合,也可以和d結合。

後人對孟德爾的這一研究進行系統歸納分析,發現了生物遺傳定律中的第一個定律-分離定律。

(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别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遺傳給後代的現象叫做孟德爾分離定律。)

怎麼樣?是不是感慨生物繁衍後代的方式是如此神奇呢?沒錯,大自然就是這樣奧妙無窮!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明天我會繼續解密孟德爾是怎樣發現這第二個遺傳定律的!歡迎下方評論留言,喜歡的加關注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