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證方法特點題答題思路

論證方法特點題答題思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8 22:47:14

論證方法特點題答題思路(論證的三大部分)1

這是我的第 164 天分享

全文共約 3000 字,閱讀完共需約 8 分鐘

當我們在使用“批判性思維”進行“批判”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找到他的論證。

今天,我就來和你分享一下,關于“論證”的核心三部分:論題、結論以及理由(論據)。

論題就是我們主要探讨的話題。比如“二十年後的學校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應不應該努力學習?”等等。

結論就是作者或者演講者想讓我們接受的信息。比如“我們應該早睡早起”、“熬夜對身體不好”等等。

理由(論據)橫跨“論題”與“結論”兩個“島嶼”。如果你想讓别人信服你的觀點,那麼你就要做到“有理有據”,所以理由是結論的展開與維系。如果我們把結論比作月亮,那麼理由就是圍繞着月亮的衆多星星。

01

論證的第一部分:論題

當我們在讨論某個問題時,這個“議論的話題”就是“論題”。論題就是論證的“引子”。如果你想對某人的說法進行回應,那麼你首先得知道他在說啥。

論題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描述性論題”,另一種是“規定性論題”,也叫“價值取向類論題”。

1. “描述性論題”

描述性論題傾向于描述事實類,描述過去、現在和将來都算。它的關鍵詞是“是不是”、“是什麼”。

像下面這幾個論題,都屬于“描述性論題”。

① 十萬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海洋嗎?

② 品德好的人都有哪些特點?

③ 二十年後的學校是什麼樣子的?

“描述性論題”對應的回答(結論)也很簡單。往往隻需要回答“是不是”,或者“具體是什麼”即可。比如,“這裡曾經是/不是一片海洋”、“品德好的人一般謙遜待人,樂于分享......”

2. “規定性論題”

看到“規定性論題”這幾個字,你先别感到陌生。它其實就是關于我們的價值取向相關的論題,因此我也叫它“價值取向類論題”。它主要是價值觀判斷相關的問題,比如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以及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像下面這幾個論題,就屬于“規定性論題”。(你仔細看一下,這和“描述性論題”的區别在哪裡?)

① 我們應不應該多讀書?

② 如果犯了錯誤,我們是不是需要道歉承擔責任?

3. 混合型論題

如果“描述性論題”裡面包含了一些價值取向類的詞彙,那麼它就演變成了“混合型”的“描述性論題”。

比如下面這個問題:

早起的人都有哪些特點?

這個問題看上去是在問我們“是什麼”,屬于“描述性論題”。但是如果你仔細看這句話,你會發現,“早起”這個詞含義比較模糊。怎麼樣算“早起呢?”

在六點之前起床?還是七點之前?八點之前?是在“北京時間”七點起床算早起,還是在“當地時間”七點起床就算早起呢?

這些問題都不确定,因為每個人對于“早起”的定義都不同。因此,這類問題不是單純的“描述性論題”,而是“混合型論題”。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描述性論題”其實都屬于“混合型論題”。

【刻意練習】

現在,給自己兩分鐘的時間,你能不能想出一個“描述性論題”,一個“規定性論題”,還有一個“混合型論題”呢?

論證方法特點題答題思路(論證的三大部分)2

02

論證的第二部分:結論

别人的結論就是它試圖傳遞給你的信息,目的在于影響你的觀念或行為。如果你沒有找準對方的結論,你可能就會曲解别人的意圖,最後可能就會鬧笑話。

我舉一個比較誇張的例子。

假設有個人的結論是:“我們應該早睡早起”。結果你曲解了他的意思,理解成了“我們不應該早睡早起”。

于是你就非常憤怒,告訴對方,我們應該早睡早起啊,你為什麼說不應該呢?于是,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你:“他明明說的是我們應該早睡早起,你在聽的啥?”。最後你發現,“小醜竟然是自己”。

如果你想和别人進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精準找到對方的結論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必須要做到的。如果你能精準理解對方,沒準你就是對方的"soulmate"。

論證方法特點題答題思路(論證的三大部分)3

那麼怎麼找結論,才更準确呢?

線索一:問問論題是什麼。

結論和論題其實是緊密相連的。如果你發現你的結論裡的關鍵詞與論題相差太大,那你就要重新檢查一下你找的論題和結論了。

我給你舉個例子。假設論題是:“我們應不應該早睡早起?”,理想的結論要麼是“應該早睡早起”,要麼就是不應該,結果你找到的結論是:“我們要和父母處理好關系”。這就答非所問了。

線索二:關于結論的指示标志

如果你發現有以下标志詞,你就要注意了,這很可能就是作者在向你傳達的結論信息。

常見的與“結論”有關的标志詞有:因此、所以、由此可知、由此可得、問題的實質是......

另外,如果某些内容被加粗,你最好也留心一下,這些也是重點内容。

因此,不論你閱讀的是文科類、工科類還是理科類資料,隻要遇上這些關鍵詞,你最好用一個符号标注一下,因為它很有可能就是作者想展示的結論。

線索三:結論可能出現的位置

除了關鍵詞,位置也是一個幫你提高效率的信息。

一般來講,一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是結論的“高頻位置”。而在一個段落中,段首與段尾則比較容易出現“結論”。

論文也是如此,你看基本開頭會有“摘要”,對本次研究的核心内容做一個“概覽”。文章中間部分就是對本次研究的具體展開。到了結尾則是一個結論。

線索四:不太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

說完了結論可能存在的位置,我們再來說一下哪些内容不太可能作為結論來展示。

① 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一般會幫助你理解“論題”,但幾乎不會出現結論。因為背景材料隻是一個“前菜”,當你了解了問題背景之後,你就更容易向後理解作者展示的理由與結論。

② 論據

論據就是理由,它是結論的補充證明,但它不是結論。

③ 其他内容

其他内容包括舉的例子、數據、下的定義等等,都不太可能成為結論。

【刻意練習】

你可以找任意一篇我的分享文章,看看能不能找出我的“論題”與“結論”。

論證方法特點題答題思路(論證的三大部分)4

03

論證的第三部分:理由

理由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為什麼”。如果一個人對你說“早睡早起很重要”,你腦子裡就會想“為什麼?”為了讓你更加信服這一觀點,對方就和你說了好幾條關于早起的好處。這就是理由,也叫論據。

我們在和别人溝通的時候,除了要說“是什麼”以及“怎麼做”之外,“為什麼”同樣也很重要。如果你沒能把理由說充分,對方可能就會覺得你在胡編亂造,或者在說大道理。

哪些内容可以作為理由呢?

第一類是“理性”方面的。比如我前面說的關于“早睡早起”的實例,如果别人告訴了你關于早睡早起的好處而且打動了你,你就更容易養成這樣一個好習慣。

另外,研究成果、統計數據、一些事實都屬于“理性”的理由。

第二類就是“感性”的理由。

最主要的就是親身經曆。

比如說,如果你看到“我們要趁現在多陪伴父母,多孝敬他們”這句話,可能你有觸動,但是觸動不大。如果能加上一個作者的有血有肉的故事,那麼打動你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在這個故事裡,作者可能會說,以前上學的時候,頂撞媽媽,媽媽傷心,但自己仍然無動于衷。等到幾年後,母親去世,發現再也回不到從前的日子了,于是作者立馬醒悟了。

看到上面的短短幾十字,你的腦海中可能已經出現了家中的某個生動場景。你内心柔軟的那一部分被觸動。于是你可能就想立馬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你愛他們,為自己以前做過的錯事真誠地向他們道歉。

親身經曆可能文字沒有那麼華麗,但是文字帶着你的感情,人都是“感性動物”,相比于空的大道理,這些接地氣又帶有幾分生澀的故事文字,更容易打動對方。

總結一下今天的分享内容。要想“批判性”讨論别人的内容,我們就要先理解對方所說的。從大框架上來說,“論證”主要包括三大塊:論題是對方所讨論的話題,結論是對方想讓你理解的觀點,理由則是對結論的進一步補充。

如果你能精準找到這三塊内容,你和對方之間就搭建好了一個溝通的通道。大通道搭建好之後,如何讓你們更精準地與對方的觀點“握手”呢?在明天的分享中,我會和你聊聊,論證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歧義”。

論證方法特點題答題思路(論證的三大部分)5

------------------------------

以上是我今天的學習分享。我是潤東,我們一起,向上生長。

參考資料:

1.《學會提問》 作者 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