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在某新能源車生産車間内,工作人員在生産流水線上作業。圖/新華社
近日,據上遊新聞報道,9月23日,重慶的劉女士駕駛新買不久的某品牌新能源汽車,在使用車載導航行駛時,中控觸摸屏突然出現彈窗廣告,遮擋了導航信息。
對此,相關廠家客服回應稱,“如果車主不願意接收相關信息,我們将不再推送相關信息給車主。從現在情況看,活動後台顯示已全部停止(推送)。目前還不太清楚今後是否再次推送彈窗”。至于純電車車主如何關閉中控屏彈窗廣告推送功能的問題,客服表示:“目前還不清楚。”
彈窗廣告不罕見,但汽車駕駛中的彈窗卻突破了公衆想象。違背安全常識和用戶意願的廣告任性彈窗,成功點燃了用戶對“智能汽車”的焦慮。
打着“智能”噱頭的産品,最終變成了用戶自費買了一塊随時在線的廣告屏。在過去的幾年間,這樣“想彈就彈”的場景和新聞時常見諸報端。例如,有着智慧大屏的冰箱會突然播放廣告,有智慧大腦的電視機不看廣告就開不了機等等。
彈窗廣告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戳破了部分新能源汽車在“智能”上包裝出來的宣傳。在過去的商業叙事裡,包括汽車在内的智能硬件,聲稱要以聯網、語音識别和大數據能力,來拓展用戶的信息交互渠道。
但上述宣傳落到産品層面,消費者經常感知到的變化,往往是“為了一分便利而喪失了九分隐私”。例如經常有用戶吐槽,如今車裡有攝像頭,冰箱也有攝像頭,甚至就連電視機,也有攝像頭。
對于汽車這樣的産品來說,比起“大數據能夠更精準知道你需要”,最重要的是如何讓駕駛更安全。進一步說,就是如何讓正在開車的駕駛員,感知到自己擁有對汽車的掌控能力,而不是正在駕駛着一輛可能随時會被人廣告彈窗、被人錄像甚至是被人遠程控制的智能硬件。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廠商不顧用戶安全推送彈窗廣告”的營銷倫理問題,而從深層上看,這其實是一個關于智能産品“所有權邊界”的問題。即,對于自己花錢購買的産品,用戶是否有真正的控制權。
資料圖。雲南昆明一名卡車司機準備掃碼充電。圖/新華社
當前,在智能硬件的商業模式裡,某種程度上,智能化的部分,是通過大數據和聯網,取走了用戶隐私和控制權來實現的。這中間的邊界,也因此而變得極度模糊。
舉個例子,如果有人想在業主家裡安裝一塊随時滾動播放廣告的屏幕,那麼,基于業主對住宅的所有權是确定且清晰的,不經過業主的同意就入戶打廣告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但智能硬件還缺少關于“數據傳輸、信息展示”的邊界劃分。因此,也就出現了當用戶以為是在駕駛汽車,但還有彈窗廣告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強行“同乘”。
去年開始,不管是特斯拉攝像頭收集數據而引發的全球争議,還是某冰箱品牌未經用戶許可而在屏幕上播放廣告,均是以“智能硬件”的名義,竊取了用戶對于産品及其數據的所有權。
在一些生活場景裡,強行彈窗損失的隻是用戶體驗,但在駕駛這樣的危險場景下,彈窗所犧牲掉的可能是用戶安全。“想彈就彈”的車機廣告,也對責任認定、數據權益等法律和倫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今年9月30日,《互聯網彈窗信息推送服務管理規定》将施行,這正是對于此前互聯網軟件違規彈窗現象在政策上進行清晰界定。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在智能汽車等領域,必然也會有相應的監管政策和法律法規落地。
正在被逐步模糊的智能産品“所有權邊界”,不能始終如此不明不白。類似于駕駛過程,中控觸摸屏突然出現彈窗廣告的情況,也不該用“不清楚”搪塞。任何情況下,用戶都該擁有“不被彈窗”的權利。
撰稿 / 馬爾文(互聯網從業者)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劉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