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長假又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完滿結束了。
我一邊寫下這句話,一邊覺得哪裡不對。
而最近看到的很多,諸如“清明哪裡玩”、“清明旅遊攻略”和“來個說走就走的清明”的标題,就會覺得一種難以名狀之怪。
大概是,相對嚴肅、傳統的祭祀文化與休閑娛樂為主的旅遊文化,氣質不太一樣?
于是,我便開始查找,清明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一個熱門旅行假期的。
時間回到2007年12月7日,這天正式宣布,清明節将成為法定假期。
于是2008年4月4日-7日,也就成了第一個清明小長假。
而2008年初,先後四輪大範圍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席卷了湖南、湖北等19省。
冰災後的百廢待興,似乎讓很多地方對清明小長假旅遊寄予厚望。
湖南當地媒體對首個清明小長假有這樣的描述:
“盡管我省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冰災,但目前省内景點皆已恢複遊客接待能力。”。
“因災受損的旅遊設施也都修葺一新。”
“面對即将到來的清明假期,省内的各大景點也都精心準備迎接客流的小高峰。”
可以看出,對于彼時首個清明假期,湖南旅遊業是抱有期望的。
而同樣面對冰災挑戰的湖北,不約而同地也對首個清明小長假的旅遊市場寄予厚望,譬如湖北恩施當地媒體,以“如何利用清明節開發旅遊産品”為題,首段即發出感歎:“如何做好清明節旅遊産品的開發和營銷……确實值得深思和探讨。”
但是,首個清明假期到哪裡旅遊?旅行看什麼?
清明時節雖雨紛紛,但同時也是春暖花開的季節。
上海于是以賞花遊作為主打,在假期前,官方發布了《清明假期市民旅遊指南》,推薦了一系列上海市郊短途遊路線和景點。
可以看到,一線城市上海同樣對那個清明假期的旅遊業抱有一定的期望。
然而,多地的熱切期許也許不過是一廂情願。
根據某程旅遊網當年的調查,首個清明假期,27%的受訪者表示清明将以和親人團聚、掃墓為主,而26%的受訪者則表示沒有出行計劃。
吊詭的是,在那個互聯網影響力還遠不如紙媒,沒有自媒體,沒有互相抄襲标題和選題的年代。
多地的本地報紙卻異口同聲地以“清明小長假旅遊有點冷”為題,報道了首個清明小長假旅遊業不愠不火的狀态。
雖然時至今日,依然會有零星的類似報道,但以下摘錄的當時的一些報道,可以看出,無論是旅遊觀念,還是小長假旅遊發展情況均與今時今日大相徑庭。
市民周先生表示,因為要去祭祖掃墓會耽擱一兩天的時間,所以清明小長假旅遊對于他來說意義不大(江蘇經濟報)。
過清明節不一定非得旅遊才有意義,節假日多了總不能老是出遊(大衆日報)。
清明節“小黃金周”讓我市旅遊業界首次遭遇尴尬(廣東惠州本地媒體)。
多個小黃金周實際“含金量”不足,出遊人數将遠不及原來的“五一黃金周”(南方都市報)。
其時,各媒體分别采訪了多家旅行社負責人,紛紛認為“利用清明節休假促成小旺季眼下還欠火候。理由是本地百姓認為清明節除了祭祀,一般不宜出門。”
當然也有例外,譬如重慶、北京以及山東個别城市當年就有不少清明假期旅遊紅火的報道。
以煙台為例,2008年清明節假期,煙台共接待遊客12.4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65.3萬,當地媒體用“火爆”來形容。
沒想到在2018年,剛好十年後,煙台發布的旅遊業數據指出,清明期間煙台共接待遊客167.06萬人次,實現遊客消費18.9億。
短短十年,從不愠不火,到整個旅遊觀念、生态實現巨量的轉變,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大緻是2011年和2012年左右——我用近乎地中海的頭腦遍查後,發現兩個佐證。
翻查某度,2008-2010年間,主流媒體仍多見“不愠不火”、“平淡”等描述,大約是從2011年各地紙媒開始陸續出現以下這樣類似的報道。
“今年是清明節被列為法定假日的第四年,随着人們“清明不出遊”觀念的逐漸改變,清明小長假旅遊市場漸成氣候”(今晚報)
“第四個清明小長假,大多數市民逐漸打破了“清明不出遊”的慣例,出遊熱情高。”(溫州都市報)
而翻查谷歌趨勢指數(Google Trends),自2008年起搜索用戶對清明假期的關注度開始上升,到2012年達到頂峰,搜索關注度達到該指數最高值100。與此同時,媒體報道開始出現“清明假期創春季旅遊新高峰”(大衆日報)、“清明假期開啟旅遊旺季”(大河報)等描述。
這樣的大緻研究顯然不算嚴謹,但也确實可以看出,旅遊觀念已經逐漸深入民心,清明節已經明顯地從一個傳統節日,逐漸轉變成傳統習俗和旅遊功能相融的二元角色。
身邊很多朋友,都是該祭祖的時候就祭祖,完了後有空的話就去旅行,或拼假出遊。
何況随着鄉村旅遊、全域旅遊概念的推廣和發展,回鄉或祭祖,又何嘗不可以是一種旅行呢?
一樣也是拍幾張風景和自拍,加上定位,然後就發朋友圈了,哈哈哈。
“你們掃墓就掃墓,别搞得像去哪旅遊一樣,搞得我還有點羨慕!”(網友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