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尋隐者不遇
譯文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
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采藥了。
隻知道就在這座大山裡,
可山中雲霧缭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尋隐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緻。詩中以白雲比隐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隐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隐者的欽慕高仰之情。全詩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言簡意豐之作。
注釋尋:尋訪。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裡是指“隐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說。
雲深:指山上的雲霧。
處:行蹤,所在。
鑒賞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隻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着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裡把問話省去了,隻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相見當時松下所問的是“師往何處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小詩的後兩句是說,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在這裡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略掉,而以“隻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詞,把問句隐括在内。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複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的問題。
在這首詩中,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尋隐者不遇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隻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松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隐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隐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霭,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隐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隐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創作背景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隻知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
作者簡介賈島(779年—843年),字阆(làng)仙,一作浪仙,唐朝河北道幽州範陽(今河北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唐代詩人,人稱“詩奴”。
賈島·唐
早年出家為僧,法号無本。 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作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并成為“苦吟詩人”。後來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遂州長江縣(今遂甯市大英縣)主簿,故稱賈長江。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賈島一生窮愁,苦吟作詩,其詩多寫荒涼枯寂之境,長于五律,重詞句錘煉。與孟郊齊名,後人以“郊寒島瘦”喻其詩之風格。有《長江集》 。
賈島·唐
主要作品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錄詩390餘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别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另有小集3卷、《詩格》1卷傳世。
轶事典故推敲由來
據說,有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朋友李凝。到了晚上,他才找到李凝的家,結果李凝不在。賈島在李凝的門上寫了一首詩《題李凝幽居》,其中有一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第二天,賈島騎着毛驢回家。路上,他想起昨晚寫的那首詩,覺得“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好,可能用“敲”字更妥帖一些。他一邊吟哦,一邊做着敲門、推門的動作,進了京城。這時,詩人韓愈的官轎迎面而來,賈島避讓不及,闖進了韓愈的儀仗隊中。韓愈停轎,問賈島為何如此。賈島也不膽怯,把那首詩念給韓愈聽,并說了自己的煩惱。韓愈聽後,想了一會兒,對賈島說:“還是用‘敲’字好些。敲門表示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用‘敲’字,使深夜時分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更好?”賈島覺得韓愈說得很有道理,連連點頭。從此,他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賈島的這個故事,誕生了“推敲”這個詞語,用來比喻寫文章或做事時,要反複琢磨、斟酌,精益求精,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塵緣未絕
賈島——塵緣未絕
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餘,又迫于生計,便去當了和尚,法号無本。賈島因帶着一肚子牢騷出家,所以雖身在釋門,卻未能忘卻塵世的煩惱。他在洛陽為僧時,當局規定午後不得出寺。若換個出家人,不許出就不出。釋國無邊,何處不可修身養性?然而他覺得自由受縛,不能忍受。于是歎道:“不如牛與羊,猶得日暮歸。”
奪卷忤宣宗
據說,賈島及第後寓居法乾無可精舍。一日唐宣宗微服出遊,行至寺中,聞人吟詩,便循聲登樓,見案上詩卷,便取來浏覽。賈島在後面,一手奪走。他不認識唐宣宗,便瞪眼嚷道:“郎君鮮食美服,哪懂這個?”事後十分緊張,伏阙待罪。朝廷給他一個長江縣主簿的小官,将他貶出長安。唐代有兩位詩人的作品,涉及此事。安奇詩雲:“騎驢沖大尹,奪卷忤宣宗。”李克恭詩雲:“宣宗谪去為閑事,韓愈知來已振名。”
賈島畫像
還俗有約
賈島有個堂弟叫無可,也是詩人。當時兩人一道出家。賈島耐不住寂寞,殺了回馬槍;而無可仍在合掌向佛。賈島還俗時曾有約,将來仍出家,可一落塵網便被裹住。無可便寫詩提醒他,不要忘約。賈島說,我怎麼能忘啊?“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寄無可上人》)“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送無可上人》)。他對佛門的清靜,仍懷向往之情。但說是說,行動是行動,這兩者充滿矛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