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雖然是斷章取義用來催婚的,但也成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婚姻觀念的體現。在許多的父母看來,小孩隻有結了婚才算真正的大人,他們自己也渴望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在古代,我國的婚姻制度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所謂的“包辦婚姻”。大多數夫婦在拜堂之前都沒有見過彼此,更有甚者直到在洞房裡掀開紅蓋頭的那一刻才見了第一面。
對古人來說,自己能娶個怎麼樣的老婆,全憑父母做主。如果父母看中了人家姑娘的品行和素養,即便是顔值不夠令自己滿意,當兒子的也不能拒絕。在包辦婚姻時代,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表親可以結婚,同姓卻不行。表親結婚最著名的莫過于陸遊和唐婉,他們之間的《钗頭鳳》至今仍是千古絕唱。唐婉是陸遊舅舅唐闳的女兒,比陸遊小了5歲,二人既是夫妻又是兄妹,感情非常好。隻是因為唐婉一直未能生下孩子,母親便責令陸遊将她休了。
後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這裡就不再贅述。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并不忌諱表親之間結婚。在現代人的觀念裡,因為基因遺傳的一些問題,近親結婚極有可能導緻嬰兒的先天性缺陷。因為古人并沒有基因和遺傳這種概念,所以也并沒有這方面的忌諱。古代有“親上加親”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說法,從字面意思就能理解,為何古代有着衆多的表親結婚的例子。
從血緣上來講,母親那邊的親人,和父親這邊的親人,和自己的血緣關系是一樣近的。在民間,許多家庭一旦有了矛盾或者争議,會請舅舅出來主持公道。因為舅舅是和自己沒有利益沖突且血緣最親的,而叔叔伯伯則不是。既然血緣關系是一樣近的,那為何古人講究“同姓不婚”呢?從根源上來講,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思想文化上的問題,而是一個政治上的問題。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把時間節點向前調整到西周。
在西周建立後,周王室為了控制衆多的諸侯國,建立起了“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是古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衆多同姓諸侯國,一些異姓諸侯國被要求同姬姓諸侯國通婚。長此以往,任憑諸侯國再多,也都是沾親帶故的親戚。就好似“一戰”時的歐洲各國,就是一家人在互掐。因為有了血緣關系,所以多個姓之間就能有利益關連。在“連坐”制度出來後,各個家族之間有了關系,犯罪成本也成倍數增加。
舉個例子,王姓的家族中有一兒一女,兒子娶了老李家的閨女,女兒則嫁給了老張家的兒子。經過兩樁婚事,王家、李家、張家就成了一家人。如果王家的兒子生了個女兒,再嫁給劉家兒子,孫子再娶了黃家的女兒……以此類推,一張以血緣為紐帶的關系網就會越來越龐大。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一旦抱團取暖,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就會倍數增加。這也是為什麼古人“同姓不婚”的原因之一,它是脫胎于“宗法制”的産物,以政治影響文化。
從這一點來說,表親結婚在“親上加親”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同時,也是兩個異姓家族的聯姻。陸遊姓陸,唐婉姓唐,這就是陸家和唐家的深度結合。總而言之,在封建地主統治的古代,無論是“表親結婚”還是“同姓不婚”,都是為了擴大家族在經濟、政治乃至文化上的影響力的手段。最後再說一句題外話,許多西方國家并不禁止“近親結婚”,我國也是在“計劃生育”出台後才予以禁止。如果繼續深究,就要扯到國家對人口的調控上去了。
由于篇幅原因,今天就先講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中國曆史文化感興趣,歡迎點個關注,咱們下次接着聊。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