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稱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症狀的病證。西醫學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脫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症狀者,屬于中醫學胃痛範疇。
胃痛之名最早記載于《内經》,如《靈樞·邪氣髒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内經》首先提出胃痛的發生與肝、脾有關,還提出寒邪、傷食緻病說。
唐宋以前文獻多把屬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屬于心經本身病變的心痛混為一談,直至金元時代李杲《蘭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門,将胃脘痛明确區分于心痛,使胃痛成為獨立的病症。
明清時代進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療大法,《醫學正傳》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也。”“氣在上者湧之,清氣在下者提之,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培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醫學真傳·心腹痛》還指出了要從辨證去理解和運用“通則不痛”之法。
幽門螺杆菌感染
幽門螺杆菌為革蘭陰性微需氧杆菌,其感染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主要發病原因之一。大多數細菌在胃内的強酸性環境下無法生存,而幽門螺杆菌可以釋放一種稱為尿素酶的酶類,通過産生堿性的NH3進而保持細菌周圍的中性環境,在胃黏膜定植。同時幽門螺杆菌還可以分泌各種毒素與相關蛋白,進而引起炎症。幽門螺杆菌的細胞壁更是可以作為一種抗原誘發機體的免疫反應。因此長期的幽門螺杆菌可以導緻胃黏膜出現慢性的炎症反應,進而導緻胃炎的發生。
物理性損傷
酒精、濃茶、咖啡以及進食硬質粗糙的食物或過冷過熱的食物可導緻胃黏膜反複性的物理損傷。
化學性損傷
非甾體類消炎藥(NSIAD,如阿司匹林)的服用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引發黏膜屏障的損害,保護因素減弱進而導緻黏膜損傷。香煙中的尼古丁可引發胃黏膜血液循環不足。此外,各種原因的膽汁反流也可導緻黏膜的損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