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瑞祥
來源 | 說短論長
編輯 | 遇見數學
本文原創性很低,但是我希望大家讀了以後能“真的”讀懂,切實理解其中道理,而不是囫囵吞棗。本文涉及初等數論的三個非常重要的定理(算法),均出自《幾何原本》。
一、預備知識
如果兩個數都能被第三個數整除,則這兩個數的和、差一定能被第三個數整除;如果兩個數有且隻有一個能被第三數整除,則這兩個數的和、差一定不能被第三個數整除。
二、輾轉相除法的原理設有兩個數 、,欲求其最大公約數,可以用大數除以小數,取其餘數(肯定小于一開始的較小數,我們不妨稱這一步得到的餘數是第一餘數),再以開始所給的較小數除以第一餘數,再取餘數(即第二餘數),以後以第一餘數除以第二餘數達到第三餘數,第二餘數除以第三餘數得到第四餘數…直至餘數為 時,上一次的餘數即為初始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例:設初始的兩個數為 和 ,以 除以 得到第一餘數為 ,再以 除以 得到第二餘數為 ,以 除以 得到第三餘數為 3,因為 12 能被 3 整除,所以 3 是最大公約數。
→ 和 的最大公約數是 。
道理很簡單: 取餘數,其實可以看做從 裡連續減去 直到減不開為止。而公約數 (姑且不管是不是最大)是 和 共同的約數,即 、 都是 的倍數,所以從 中連續減去 ,兩個同為 倍數的數做減法,得到的餘數(這裡是第一餘數)當然還是 的倍數,此即前面提到的預備知識。以後輾轉進行下去,每一次得到的餘數當然也還是 的倍數。直到得到這個 ,也就是整除了。
那為什麼是最大公約數呢?因為如果不是最大的,換句話說就是還有更大的,比如是 。那麼這個 就在前面的過程中被“跳過去”了。那麼顯然就違背了預備知識。因為本來任何一步裡兩個數的全部約數都滿足預備知識,結果這麼一來肯定有的不滿足了。
以上就是著名的歐幾裡得算法,隻不過當年歐幾裡得用詞遠比這嚴謹。這個算法有什麼用呢?它比起小學學的短除法,最大的好處是不用一個個的嘗試某個數是不是公約數。短除法對于大數很麻煩,比如求 和 的最大公約數需要一個個嘗試,如果給的兩個數更大,特别是兩個數的公共質因數很大,就更麻煩(最近一位老師讓學生計算 和 的最大公約數,許多學生就算不出來)。另外用輾轉相除法還可以立刻得出一個結論:相差為 的兩個正整數互質。
三、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關系這個關系很簡單: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二者的乘積等于原來兩個數的乘積。
首先我們看兩個互質數的情況:互質數的最大公約數就是 ,最小公倍數就是這兩個數的乘積,顯然符合這個關系,但是任意兩個正整數呢?
要理解這個關系也不難,假設兩個數 、 的最大公約數是 ,即 ,,則顯然 ,而括号裡的 恰好就是最小公倍數。如果還有人覺得不放心,可以回憶一下短除法的計算過程:對于兩個數的情況,“側面的”乘在一起就是最大公約數 ,側面的和“底下的”乘在一起(無論計算最大公約數還是最小公倍數,側面的隻取一次)就是最小公倍數 。
四、質數有無窮多個的證明這個定理有很多證明方法,但最簡單的是這個:假設質數是有限的,将全部各個質數乘起來再加 ,則這個新得到的數肯定和全部質數的乘積互質,即不能被已有的各個質數整除,所以是一個新的質數。這就和前面矛盾了。
大家要注意,這裡并不是說若幹質數乘起來再加 一定會得到新的質數,實際上也可能得到一個能被其它質數整除的合數。比如 、 都是質數,而 卻不是,它是 的倍數,注意 不是
用連續相乘的方法還可以求任意長度的連續合數數列。比如我要生成連續 個合數,就可以先計算出 ,然後用這個結果加 、加 、加 一直到加 ,因為 含有 的每個因子,所以加 就是 的倍數,加 就是 的倍數,如此等等。可以想見,用這樣的方法得到連續的千百萬個合數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樣得到的數列肯定不會是最小的,即以此題為例,實際上在這之前我們就有 連續七個合數,而更前面還有 、、、、、、 等多個連續的五合數數列。另外不但從 乘到 加 直至加 是合數,而且 前面還有 也都是合數,也就是說 連續十三個數都是合數。
一方面質數是無窮無盡的,另一方面連續的合數數列可以要多長有多長,多麼神奇的數學。
另外我要說一點:初等數論在小學數學中是非常特别的内容,它的計算和小學數學其它部分明顯不同,主要是對邏輯的要求比較高,如果隻讓學生機械地記憶和應用這些内容,那就太可惜了。雖然誰出的卷子都不要求學生寫算理,但是算理最重要。至于有的老師總覺得學生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那我隻能說:如果你不去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那學生就永遠也無法發展思考能力,思考能力的發展是長期而艱巨的,但不可缺少。為什麼五年級學生理解不了被 整除數的特性?因為他四年級的時候沒有發展相應能力,四年級時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因為他三年級時…老師總是告訴學生最後的結論,如同廚子總是把菜做好了再端上來,顧客是不會學會做菜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