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發物不可信是真的嗎

發物不可信是真的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22:08:26

發物,在如今人們的理解中,大概是一個可怕的東西。

發物不可信是真的嗎(世間真的有發物)1

通常我們會聽到有人說,唉?那誰睡痛風了,不能吃發物;那誰誰得皮膚病了,忌口好多,發物是不能吃的……

到底什麼是發物呢?

如果你翻開《現代漢語詞典》,那裡面的解釋是這樣的:發物指富于營養或有刺激性容易使瘡疖或某些病狀發生變化的食物,如羊肉、魚蝦等。

不同的詞典釋義标準不同,但對于現代大衆理解來言,總的意思是類似的——發物指能引起舊疾複發,新病增重的食物。所含的食物包括腥、擅、辛辣食物和一些特殊的食物,腥擅食物如海魚、無鱗魚平魚、帶魚、比目魚等、蝦、蟹、海味幹貝、淡菜、鮑魚幹等、羊肉、狗肉等,屬于辛辣的食物有蔥、姜、蒜、辣椒、花椒、韭菜、煙、酒等,特殊食物如荞麥、豆芽、首蓓、鵝肉、雞頭、鴨頭、豬頭、驢頭肉等。

看到如此多常食用的美味被定義為發物後,是不是有一種生無可戀的感覺?别着急,咱這回追本溯源,看看發物到底有何神通?

“發物”一詞最早出現在刊行于1406年的《普濟方》,在平時生活中,它大概可以與“忌口”含義等同,彭建中老師在談到發物的時候曾引用《素問·熱論篇》中的話來解釋:“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這大概是中醫類文獻有關于忌口最早的論述。張仲景《傷寒論》的桂枝湯條文也明确提出了忌口的要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本草綱目》則總結了一般情況下的“服藥食忌”:“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鲙,腥臊陳臭諸物。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蔥、諸果、諸滑膩之物 ”。

秦伯未先生在《中醫對于病員的膳食問題》中提出:“凡能引起口幹、目赤、牙跟腫脹、大便閉結等的芥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有發熱的可能,俗稱`發物”。這是對“發物”一詞較為狹義的解釋,他認為發物指能引起發熱的食物。

發物不可信是真的嗎(世間真的有發物)2

唯一以專篇形式介紹發物的文獻出自清•趙鐮的《醫門補要》,有“發物忌食”一篇,裡面是這樣解釋的——“一切發物為外症,尤當戒。誤犯,随加鍁腫潰痛,斂者複爛。醫者須囑咐病家宜先。若小兒痘後犯之,肢體骨節,隐痛漫腫,卻如注痰,延綿難效,有發症随死者,有成殘疾者,即如牛羊肉、魚、蟹、蝦、蚌、雞、鴨、海味、豬首、王瓜、芥菜、芹菜、茄子、番瓜、扁豆、甜菜、菠菜、芋頭、芫萎、菌子、香覃、金針、赤豆、竹筍、豆腐、面食、豆粉、面筋、鴨蛋、烏可豆各味。”

中醫認為,在發病期間需要忌食發物的病證包括瘡瘍、皮膚病、咳嗽、哮喘等。部分學者認為發物為動風生痰助火或動風發癢之品,它們能誘發舊病,加重新病,故療、瘡、癰、潰瘍及濕疹患者,尤其是證屬肝陽上亢、肝風内動的患者應當禁忌。這是中醫界對于發物最普遍的言論。

翟華強等利用現代統計學分析,總結出“發物”以甘、辛、鹹居多;并提出:中藥“發物”以甘味為主,溫甘類“發物”補中益氣、健脾養胃,不适于陰虛火旺、氣虛、脾胃濕熱者;寒甘類“發物”具有清熱解毒、利尿生津的功效,脾胃虛寒、便溏腹瀉者忌食。

黃丹卉則總結10種古醫籍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發物”,依次是魚、雞、羊肉、酒、燒酒、鵝、椒、面、牛肉、姜。忌食發物的疾病涉及範圍很廣,病種數量最多的前三個病類是瘡瘍病類、皮膚病類和傳染病、寄生蟲病類。外科疾病和發物之間的密切聯系在疾病病種上也體現的十分明顯。

而在發物的四氣五味屬性方面也有着鮮明的特點,你看她做的圖就一目了然。

發物不可信是真的嗎(世間真的有發物)3

發物不可信是真的嗎(世間真的有發物)4

為何發物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中醫大概是這樣解釋的:

發物動風,風為陽邪,其性開洩,易襲陽位。因此病變部位多處在身體皮膚、肌肉、筋骨等這些相對五髒六腑而言在表的外科疾病更容易受到發物的影響。風性善行而數變。使得疾病發病迅速,病理變化變幻無常,因此,食用發物使疾病的變化趨勢無法琢磨,不利于醫家及時、準确診斷,對證下藥,同時也因這種無端的變化,使藥物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不少醫家特别強調服藥期間忌食發物。

風性主動。風性主動意為,因風所緻的疾病多有搖動性的症狀,這主要體現在中風、小甘涼風以及軀體方面的疾病上,這些疾病正是文獻記載的忌食發物的疾病的一部分。風為百病之長。在六淫邪氣之中,唯有風邪能全兼其餘五氣在内風之中,無論虛實均可化風。可見發物動風之性不僅能使疾病發生向惡的變化,還容易變生他病,使病情更為複雜。

大家也看到了發物的“破壞力”如此之強,在面對前面重點提到的一些疾病的時候,尤其是在患病期或者發作期的時候,一定要多加注意,這些方面古人也做了很多的闡述:

明代醫家陳實功所著的《外科正宗》有“雜忌須知”一篇:“凡病雖在于用藥調理,而又要關于雜禁之法……牛、犬、腥擅、腌臘、熏藏之物,俱能作渴生幹瓜、果、梨、柿、菱、棗生冷等類,又能損胃傷脾雞、鵝、羊肉、蚌、蛤、河豚、蝦、蟹海腥之屬,并能動風發癢油膩、煎、炒、烹、炙、鹹、酸厚味等件,最能助火生痰赤豆、荞面動氣發病……不減口味,後必瘡癢無度。大瘡須忌半年,小瘡當禁百日,此誠為知命君子也。”

發物不可信是真的嗎(世間真的有發物)5

《随息居飲食譜》則對發物作了精細化區分:鵝“動風發瘡”;雞“多食生熱、動風”;豬肉“多食助濕熱”;楊梅“多食動血”;芥菜“發風動氣”;胡椒“動火”;黑大豆“性滞壅氣”;荞麥“發痼疾”。

但發物真的那麼可怕麼?我看未必,雖然在疾病的急性期或邪實正盛的情況下,應嚴格對發物的忌口(這個忌口也不是所有發物都不能碰,米、面、肉、蔬等常食用的都可适當食用,而刺激性較大的食物則需要謹慎食用)。但如果到了疾病後期,正氣已虛,無力抗邪,則不應一味忌食發物,尤其是禽、畜、魚蝦類等食物,這些血肉有情之品具有扶助正氣,補益五髒的功效,應當根據具體病情适當食用,促進疾病康複。

正如《外科證治全書•卷一•飲食宜忌論》中說的“大患潰後,氣血兩虛,脾胃并弱,非有味之物,何以滋補虧傷。若徒恃區區無情之草木,以為調理,吾知其無病者且不可,而謂其有病者為宜乎人之維身,止此血氣,血氣已虛不為回護,至胃敗陰虛,枯陽播熾,七惡變亂,而成敗證者,是誰之咎軟此乃醫家、病家之積弊,所以不可不亞講也。”

從前到後,從古至今,發物被總結的太多太多,多到很多人不想去碰它,而另外一些人則不想去管它。但過度偏向一些食物卻會使得營養不均衡,這是對人體不利的,這點大家需要注意。

中國哲學向來不喜歡把話說死,或者是看事物太過于片面,所以有人便去想發物難道就沒有好的地方麼?

當然有,比如說這個:“抱心療其症肚痛連心,兩脅脹滿,脊背痛,上連頭痛,痛極渾身強直,昏暈欲死。……忌腥冷、豆腐、諸豆,并一切蔓生之物。三日後食發物,發所挑瘡口。”

又或者說這個:“眼生豁膜豁自熱生。如碎米者易散。梅花瓣者難消。其有赤眼。與之涼藥過多。又滌以水。血為之凝。豁不能去治宜發物。使其邪動。豁膜乃浮。輔以退黔之藥。則能自去。此症受病已深。未可一時針愈。須如法三四次刺之。”

你看,到底是古人誠不欺我,即便是“毒”藥,也能以“毒”攻“毒”,豈不美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