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立秋到處暑期間是“長夏”。《脾胃論》裡說: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這是脾胃病發病的一個規律,此時,一定要做好脾胃的養護工作。
三伏天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了四季最高峰,尤其是三伏天,正是預防和調理脾胃病的大好時機。濁毒内蘊是脾胃病的主病機。近日,國醫大師李佃貴做了相關報告,他主張采用化濁解毒法治療此病,而三伏天正是把好濁毒入侵的關口。
中醫講,脾主運化。三伏天濕氣重,濕毒困脾,堆積在體内,到了冬天的時候脾胃就會發病。所以李佃貴教授說,一方面,此時如果我們能及時把濕濁之氣阻擋在體外,就相當于從源頭上把好了關,這也是中醫所講的治未病的理念。另一方面熱天汗毛孔正開,肌膚腠理開洩,也更有利于濕濁排出。所以在三伏天調治脾胃病可以起到四兩拔千斤的效果。
将濕濁之氣阻擋在體外,要注意胃喜溫惡涼,切不可為了貪涼,狂吃冷飲、猛吹空調,這樣寒濕之氣就會随之進入體内。寒傷脾,常見的表現是舌苔白膩,輕則腹痛、腹瀉,重則惡心嘔吐。另外,脾胃不喜生食,因此即便是蔬菜也不可生吃不烹制。熱天在廚房做飯是種煎熬,因此很多人選擇不用開火的涼拌菜或者直接生吃。但涼菜偏涼,生吃不容易消化而傷害脾胃。
另一方面,三伏天天熱毛孔常開,适合通過出汗排出身體中的濕濁之氣。此時炎熱,本就容易出汗,常常表現為動則易汗,這是人體汗出洩熱,調節體内陰陽平衡的過程。适當出汗有降低體溫、排出濕氣的作用,故适量運動排汗有清熱除濕的效果。不過,出汗祛濕應有度,一旦出汗過度反而容易損傷身體。如運動時出汗太多,身體會感覺疲勞、乏力,甚至氣短、接不上氣,這是氣随汗洩過多,耗損了人體元氣,氣息虛弱的表現。如果汗出不止,繼續洩汗,就會出現氣随汗脫,人體津液大量脫失,血容量下降,會進一步發展為休克、暈厥等急危病症。
所以,每天堅持适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纾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遊泳、練瑜伽、打太極拳等任何“ 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都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另外,還可以試試食療方,李佃貴教授推薦了兩個居家調理的祛濕方:
一是化濁茶。取藿香、佩蘭各10 克,泡茶喝即可。藿香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表解暑;佩蘭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二藥結為對藥祛濕效果特别好。如果有便秘的問題,也可以加點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的決明子。三藥合用化濁解毒功效更強,可引毒從大腸排出。
二是用祛濕粥。根據食量取扁豆、薏米、蓮子、綠豆一起熬成粥,每天喝一碗即可,有健脾利濕之效。(燕聲 整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