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Moto
這是我拿到 moto edge s 時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多少有點暴露年齡的意思,畢竟這句廣告語對如今的互聯網原住民而言,或許非常陌生。
即便 Android 系統至今依舊生機滿滿,但曾作為 Android 先頭部隊的 moto 手機,現今卻隻能被歸為 Others 出現在每年的手機出貨量榜單中。
所以每一次,moto 在國内有一點點動作,都能成為新聞,然後迅速沉寂,沒辦法激起顯眼的水花。
于是這一次 moto 宣布首發高通骁龍 870 處理器的新聞,其傳播的路徑依舊熟悉,在數碼圈内得到一波傳播,然後被遺忘。
在使用過 moto edge s 一段時間後發現,或許 moto 已經不是往日我們熟悉的鋒芒畢露的 moto,但它也學會了順應市場,貼近消費者。
修長的機身,兼顧握感與美感
這次 moto edge s 推出了兩款配色,命名也走上了玄學路線,分别叫「翡色琉光」和「雪霁初晴」。
光聽名字,我猜 99% 的人都腦補不出手機實際的顔色。
然而不能怪 moto,随着噴塗和鍍膜工藝的升級叠代,現在數碼産品的配色已經不能單純地用「紅橙黃綠青藍紫」這種單色去描述了。
譬如我手上的這台雪霁初晴配色,有點紫有點藍,某些角度下看,還會泛些許金光。
moto 的 LOGO 在某些角度下才能被看清,這樣的設計能讓後蓋看起來更簡潔。後置四攝系統采用堆疊式設計,視覺上蠻和諧。
到了正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塊「長臉」。21:9 顯示比例的屏幕,讓整體機身顯得十分修長。
moto 選擇這樣的顯示比例,優缺點都很明顯。
好處是同屏顯示的内容更多了,橫屏遊戲時就像是開了物理外挂一般,而且握持手感很好,不會像一般手機那樣「胖得握不住」。
壞處是這樣的顯示比例,隻有在觀看電影才能做到原生滿屏顯示,對于更常見的 16:9 比例的視頻内容,兩邊的黑邊就變得更寬更明顯了。
這塊 LCD 屏幕的大小為 6.7 英寸,擁有 90Hz 刷新率和 2520x1080 的分辨率,顯示足夠細膩,平日使用觀感也不差,但一旦與其他 OLED 屏幕并排對比時,則将亮度偏低的缺點暴露無疑。
正面直屏,中框則選擇了曲面設計。左側是直達鍵,長按會彈出菜單,可以選擇你常用的 App 及功能,一鍵直達。如今去哪都得看健康碼,這個按鍵設計來得非常及時,但也算不上什麼創新功能罷了。
久違的 3.5mm 音頻接口,不過機内包裝并沒有附贈耳機
右側是音量鍵和開機鍵,兼有側邊指紋功能。moto edge s 因搭載了一塊 5000mAh 的大電池,導緻機身厚度有點大,達到了 9.69mm,所以它選擇彎曲側面的設計,使得視覺和手感上,呈現出輕薄的感覺,但 215 克的整機重量,還是出賣了它。
看在大電池的份上,可以接受。
曲面背蓋還帶來了一些影響:有時按下開機鍵的時候,手指會順着曲面往後滑,可能會導緻摔機的「悲劇」,還好随機附贈一個透明手機套,戴上後這問題就杜絕了。
本機最大亮點,首發骁龍 870
這次 moto edge s 的發布能成為衆人的焦點,主要還是因為它的内「芯」,高通骁龍 870。
想必大家都相當好奇首發了骁龍 870 的 moto edge s,其性能到底如何,在這之前,我們還是來重溫一下它的配置。
我手上這台,是定價為 2399 元的次頂配版本,運行内存為 8GB LPDDR5,存儲為 128GB UFS3.1。
高通骁龍 870 處理器,可以看作是 860 Plus 的升級版,基于 7nm 工藝,包含一顆 A77(3.19GHz)超大核,三顆 A77(2.42GHz)大核以及四顆 A55(1.8GHz)小核,GPU 依然是 Adreno 650,5G 基帶采用的也是 X55 5G。
提升略小,刀法很準。
我拿來了另外兩台手機與 moto edge s 切磋切磋,分别是搭載骁龍 865 的一加 8T 和搭載骁龍 888 的 iQOO 7。
先看看安兔兔跑分,三者分别是 58 萬分(8T)、64 萬分(edge s)、71 萬分(iQOO 7),從這多少就能看出,骁龍 870 處理器與我們此前猜想的素質差不離了。
在實際遊戲當中,moto edge s 的表現中規中矩,雖沒有太出彩的地方,也不差。
分别用「和平精英」和「使命召喚手遊」對三部手機進行測試。
一加 8T 和 iQOO 7 對這兩款遊戲的優化做得比較好,除了極限幀數模式還有 90 幀模式(僅限和平精英),不管是哪種幀率模式下,運行都相當平穩,偶有波動但不影響遊戲體驗。
中後段切換成 90 幀,表現仍然穩定。
一加 8T 與 iQOO 7 在和平精英中的表現(畫質流暢 90 幀)
moto edge s 目前最高隻有極限幀數模式,運行高畫質或高幀數模式,都十分平穩,遊戲流暢度與另外兩者無二異,隻要跟上其他廠商的優化腳步,譬如盡早開放高幀模式,成為一代遊戲街機未嘗不可。
edge s 遊玩和平精英的性能表現,前面的波動是在遊戲開局之前錄得,遊戲時幀數穩定在 58fps
不過在遊戲體驗環節時,遇到了一些小狀況。
當我與朋友組隊玩「和平精英」時,我們全程開麥溝通,此時我隻能聽到他麥克風的聲音,環境聲和遊戲音效都被過濾掉,我無法聽到身邊的腳步聲,閉麥後環境聲又恢複了。
個人懷疑是手機自帶的 moto 麗音功能在發揮作用,它為了确保通話效果,把遊戲中的環境聲當成噪音過濾掉了,而麗音功能在設置中是無法主動關閉的,希望 moto 看到這篇文章後,能對此進行改進。
在以上的遊戲測試環節中,我對三部手機進行紅外測溫,溫度從高到低分别是 moto edge s>iQOO 7 > 一加 8T,然而體感溫度卻是 iQOO 7 最為明顯,背面最高溫度分别是 44.3、42.4 和 42.2,此時室溫大概是 25 度。
性能符合預期,這是我對 moto edge s 所搭載的骁龍 870 得出的結論。
性能上,moto edge s 與主流旗艦機看齊,若能在對個别遊戲 / 軟件的優化上再下功夫,再看看它 1999 元的起售價,大多手遊玩家都能發自肺腑地說出一句「真香」。
拍照與續航
把手機翻至後背,四攝系統非常矚目,不過常用的還是位于左側的兩枚攝像頭。
6400 萬像素的主攝,f/1.7 光圈,拍出的照片基本上不出錯,白平衡準确,飽和度稍微低一點,第一觀感可能不讨眼球喜歡,但有後期空間。
1600 萬像素的 121 度廣角微距攝像頭,也很常用,塗抹比較明顯,而且對付弱光環境,性能較差。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前置攝像頭實現的測量心率的功能, 手握手機把自己保持在圈裡 15 秒後變成出心率結果,在光線較好的環境下,讀數與智能手表測出來的結果相差無幾,讓我和同事都感到蠻驚訝的。
5000mAh,20W 快充,這是 moto edge s 關于電池的相關指标參數,二者皆非主流配置,前者大了,後者小了。
我用它看流媒體電影,在 Wi-Fi 環境下亮度調至最大,音量 50%,看完一部「饑餓遊戲 2」用了 23% 的電量,可知道這部電影足足有 2 小時 23 分之長,除去 12 分鐘的鳴謝片尾,這樣的成績也令人滿意,把它當成日常的主力機,它的續航能力讓我心安。
滿足打工人一天的中強度使用沒有大問題,不過這 20W 的快充,或許會讓一部分用戶失望,從 12% 開始接上原裝電源進行充電,60 分鐘後充至 70%,繼續充電 30 分鐘,此時電量顯示 93%。
一次充滿差不多需要 2 小時的時間,不知若要各位在快充和長續航之間二選一,你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就我這幾天使用 moto edge s 的過程而言,我會選大電池帶來的長續航,畢竟自有協議的快充,并不是随時随地都能實現。
最後在說一說這部手機所使用的 MYUI 系統,基于 Android 11 開發,使用起來頗為順手,UI 依舊保留了一絲原生系統的影子,不過換一換圖标樣式和字體,從顔值上看,還是蠻符合國人審美的。
時隔多年再用上 moto 的産品,已經少了許多新鮮感,掉隊多年的 moto,在這部 moto edge s 變得循規蹈矩,沒有 moto Z 和刀鋒 5G 的巨大創新,但在配置和性價比方面,頗為接地氣。
在 1999 元的起售價面前,這部手機的性價比顯得奇高,而且 HDR10、WiFi 6、雙卡雙待、存儲卡擴容等功能也未缺席。
我無比希望 moto edge s 所展現的優勢能延續下去,或許磨掉了鋒芒的 moto,才能在競争如此激烈的手機市場中,為自己覓得一席之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