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發了一篇讨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不是特指宛城的文章。其中引用了一點《後漢書·郡國志》的内容,因為我主要為了是介紹東漢南陽郡記載的三十七城叫什麼名字,所以将其如下引用:
南陽郡,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轄:宛、冠軍、葉、新野、章陵、西鄂、雉、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複陽、平氏、棘陽、湖陽、随、育陽、涅陽、陰、酇、鄧、山都、郦、穰、朝陽、蔡陽、安衆、築陽、武當、順陽、成都、襄鄉、南鄉、丹水、析三十七縣。
我想表達的觀點的重點是東漢南陽郡三十七縣,沒有一縣叫南陽縣 。某一南陽網友就在評論區質疑我,說我斷章取義
然後我就很懵, 問他是哪一句,然後他給我的回複如下
他想表達的意思是,我第一句掉了,我……老哥,你看看我文章表達的前後文意思啊,我介紹37郡的名字引用“南陽郡秦置。雒陽南七百裡”幹什麼?況且,這個不引用,影響我表達的意思嗎?
雒陽南七百裡,翻譯就是:洛陽南七百裡。洛河,水名,發源于陝西,流入河南。古時作“雒”。所以雒陽即是洛陽,我真的是沒話說了。這個翻譯丢不會。
然後這裡,在我給他解釋完雒陽南七百裡的意思後,他就又問我,這是到哪兒的七百裡,言外之意,就是說這個“”雒陽南七百裡”是指洛陽到宛城的七百裡喽![微笑][微笑]我這裡再強調一遍,宛城在當時不叫南陽,南陽是南陽郡,南陽郡就相當于現在的省,像你們宛城就相當于省會,省會等于整個省嗎?
簡單畫個示意圖以洛陽為起點,向南700裡,到大圈外圓就是南陽郡的範圍了,這就叫到南陽郡700裡[黑線]。我老家到河南安慶就14裡路,我從我家出發走到河南和河北邊界過了邊界線就到了河南的界限了,我就可以說我到河南了,不是說我到河南鄭州了我才叫到河南了。[黑線]
這應該很好理解吧[微笑],這都不能理解我就沒辦法了。
《後漢書·郡國志》對宛城對洛陽的距離沒有具體描述,但是《晉書·宣帝紀》裡: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裡,去吾一千二百裡,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将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這裡寫的夠清楚吧[黑線],别給我來句《晉書》是瞎編的,不可信哈。洛陽南七百裡是南陽郡,南陽郡郡治宛城到洛陽八百裡。
另外最後建議請您把您簡介裡的曆史文化研究者去掉吧 太丢人了。基本的史料知識和文言文翻譯基本功都沒有。[捂臉][捂臉][捂臉]@長葛嶽書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